首頁 > 易卦

人類最早製造的船——八千年前的獨木舟

作者:由 明文廣記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2-07

剡木為楫是什麼時期

在《山海經·海內經》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這說的就是“刳木削船”的故事,講的是我們華夏之祖黃帝教後人刳木造船渡河的故事,這也是世界上關於人類造船最早的記載。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國考古工作者們在浙江蕭山湘湖發現了舉世震驚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並從中出土了一艘獨木舟。

2002年獨木舟被發現時的模樣:被深埋在5米以下的泥土裡,位置在跨湖橋村的東南邊緣,靠近已經乾涸的湖灘上,周圍還發現了一堆木頭,有剖木和整木兩類。剖開的木料與獨木舟平行擺放,截面呈扇形,顯然源於一根整木。同時,還出土了木漿、石錛、編織物等,尤其是錛柄等木作工具較集中發現,所以,這應該是獨木舟有關的木作加工現場。

獨木舟是殘破的,長5。6米,最寬53釐米,舟體平均厚度2-3釐米,由整棵馬尾松加工而成。離獨木舟頭部約一米處有一片面積較大的黑焦面。

此外,獨木舟通體光滑,原始的斧鑿錛刳痕跡不明顯,舟體弧收面以及底面的上翹面等部位十分光潔,除側舷整齊的斷裂外,舟體內外沒有加工痕跡。相反,舟體的火焦面是最初製作獨木舟時留下的,與周邊的組織比較,除顏色外,手感平滑。綜合獨木舟周身光滑程度表明,是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反覆摩擦的結果。所以,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獨木舟是使用過的舊舟。

人類最早製造的船——八千年前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出木的獨木舟

這艘獨木舟的船身是用整段圓木製造完成的,船頭呈“尖”字狀,船底呈“V”字形,整體造型科學合理,呈完美的流線型,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對於製造“獨木舟”的設計理念和製作工藝,都已非常成熟。所以,專家們也是推測:這或許就是《山海經》中“刳木削船”傳說的最好證據。

2002年發掘過程中,上海博物館針對獨木舟遺蹟的年代問題採集了同文化層三個陶片標本進行熱釋光測定,綜合測年資料表明,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獨木舟距今近8000年,屬新石器時代中期。可以說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人工製造的產物,所以這艘獨木舟也被稱為“中華第一舟”。

這一發掘與發現使我國成為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獨木舟的古船文明國家之一,對研究新石器時期人類水上交通工具史具有重要價值。

據瞭解,在西方文化的記載中,這種制船工藝的出現時間,最早是在距今4000——5000年以前。所以說,“中華第一舟”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製造的船。

這隻獨木舟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又有何用途,還有些什麼樣的未解之謎呢?

《易·繫辭下》:“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刳”,《漢典》的基本字義為“從中間破開再挖空”,形象地道出了跨湖橋人制作獨木舟的先後步驟。火焦法是新石器時期製作獨木舟的方法,在獨木舟上如今仍然能夠找到多處火焦面,這就是跨湖橋人藉助火焦法挖鑿船體的證據。

所謂火焦法制作就是先選一根挺直粗大的樹幹,將整木從中間剖開,去除枝杈部分後(可製作槳),根據舟形確定先後燒烤的位置,其餘部分用溼泥保護,然後用火燒烤需要挖刳部位,待其呈焦炭狀後,再用石錛等加工工具加工,比較疏鬆的焦炭層很快被刳除。這樣週而復始,反覆加工,最後用礪石打磨完成。

獨木舟在發現時並非只有船體部分,還有剛剛剖開的木料以及加工工具。此外,在跨湖橋遺址獨木舟及相關遺蹟的清理過程中,還發現了多處小塊的席狀編織物,其中一塊儲存較好。把這些要素放在一起之後,一個大膽的設想曾一度震驚當時的考古界:這可能是一處邊架艇的改造作坊。因為舊舟在長期使用過程中船舷損毀,去除舟體兩側船舷是為了方便捆紮。

邊架艇獨木舟,就是在獨木舟的一側或兩側,用二、三根甚至更多橫木連線,用纖維質的長繩捆紮與獨木舟同向的浮木以增加其穩定性,成為單架艇或雙架艇。

人類最早製造的船——八千年前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出木的獨木舟

在地下靜靜躺了8000年的那艘被譽為“中華第一舟”的獨木舟,便是開啟這片寶藏的鑰匙。它也是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

和其它許多博物館不同的是,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是直接在遺址之上建立的博物館。獨木舟從被發現至今,便始終沒有離開過它躺著的那塊土地。

人類最早製造的船——八千年前的獨木舟

人類最早製造的船——八千年前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中的獨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