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東漢歷經14位皇帝為何僅有12處帝陵?

作者:由 浪跡江湖的韓大爺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8-02

東漢陵墓為什麼不發掘

東漢自劉秀建國,到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共196年,歷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衝帝、質帝、桓帝、靈帝、獻帝等14位皇帝,兩位少帝被廢,因此只修建有12處帝陵。其中漢獻帝禪陵位於河南省焦作,其餘11座均在洛陽附近。其中漢獻帝禪陵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其餘11座均在洛陽附近。

東漢歷經14位皇帝為何僅有12處帝陵?

東漢帝陵分佈圖

關於東漢帝陵,文獻記載比較可靠的主要有《後漢書》、《東觀漢記》、《續漢書》、《後漢紀》等。這些文獻關於陵園建設、陵寢制度、祭祀禮儀、陪葬制度等內容的記載相對較多,而關於帝陵位置的記述則較為簡略。

東漢歷經14位皇帝為何僅有12處帝陵?

東漢歷代皇帝陵墓對照圖

東漢帝陵是中國古代陵寢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研究的薄弱環節。近年來隨著田野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取得了不少新成果,為相關學術研究奠定了基礎。

東漢歷經14位皇帝為何僅有12處帝陵?

根據文獻記載與田野工作,東漢陵區分為南、北兩個陵區,北陵區位於洛陽城之北的邙山,今洛陽市孟津縣境內,葬有5帝,分別為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衝帝懷陵、靈帝文陵。南陵區位於洛陽城之南,萬安山北麓,今洛陽市偃師市境內,葬有6帝,分別為明帝顯節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桓帝宣陵。

北陵區——孟津邙山陵區

東漢歷經14位皇帝為何僅有12處帝陵?

孟津邙山陵區

該陵區位於邙山地區地勢最為平坦開闊的區域。根據文物普查的情況看,整個陵區西側與瀍河兩岸的北魏陵區銜接,其間大約有數公里左右的過渡地帶,墓葬較少。東側有鳳凰山、首陽山與曹魏、西晉陵區相隔。

陵區的核心區域位於孟津縣送莊鎮三十里鋪村及其附近地域。東西約6。8公里,南北約6公里的範圍內,面積近40平方公里。該區域位於邙山之巔,中部高亢寬廣起伏平緩,其外緣形成南北兩側陡坡狀,襯托出中部地區地理位置的顯著和重要。

其間的古代墓葬不僅分佈密集,而且大小冢結合,墓葬的年代絕大部分為東漢時期,其形制規模也相對較大。整個邙山地區別無第二個如此規模龐大而又佈局結構完整的漢墓區,與《帝王世紀》等文獻所記載的邙山五陵的方位、里程相一致。這就是邙山東漢陵區的核心區域。

東漢歷經14位皇帝為何僅有12處帝陵?

大漢冢

東漢歷經14位皇帝為何僅有12處帝陵?

二漢冢

東漢歷經14位皇帝為何僅有12處帝陵?

劉家井大冢

陵區的西部墓葬稀疏,現存5座儲存比較完整的獨立大墓。其中有4座大致成南北一線,它們是三十里鋪村的大漢冢(M66),平樂村的二漢冢(M561)、三漢冢(M560),劉家井大冢(M67)。還有1座位於上述4座的西側,即東山頭村東南的玉冢(M515)。

獨立大墓現存的封土規模和《古今注》等文獻所載的東漢帝陵的封土規模接近。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劉家井大冢的形制較一致,為圓形低矮山丘狀。玉冢陵園建築遺址經過科學發掘,可以肯定為北魏帝陵。而位於朱倉村西側的M722,封土基本夷平,經鑽探確認和大漢冢的規模相似,也應是一處東漢帝陵級別的墓葬。

西部獨立大墓與東漢帝陵關係密切,原因有三:

一、均位於邙山中段的制高點,是最顯著的地理位置;封土的規模宏大,儲存較為完整,平面均為圓形,除三漢冢之外直徑均在100米以上,整個陵區內沒有墓葬能與之匹敵。

二、封土規模、地理方位和里程均符合或大致符合文獻對東漢帝陵的記述,應屬於帝陵級別的墓葬。

三、與周圍的墓葬存在著合理的配置,有機的聯絡。關於獨立大墓的歸屬雖 然缺乏直接的證據,但屬於帝陵級別的墓葬應該沒有問題。

獨立大墓的北側、西側有一些零星的小墓,根據鑽探的情況看規格非常高,墓葬形制也屬於東漢時期,應和文獻記載的“北陵”、“西陵”等后妃的墓葬關係密切。

陵區的東部墓葬密集,是整個邙山地區墓葬最為集中的區域。大約有380餘座。這些墓葬與西部獨立大墓相比,規模要小得多。根據查證的情況看封土平面多為圓形,直徑一般在50米以下,為帝陵的陪葬墓群。這些墓葬密集分佈,從佈局上看似乎不是專為某一個帝陵陪葬的,而應是從屬於整個陵區。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的考古工作者結合文獻記載對已有鑽探及發掘成果進行研究,推測大漢冢為光武帝原陵,二漢冢為安帝恭陵,朱倉M722為順帝憲陵,M707為衝帝懷陵,劉家井大冢為靈帝文陵。

南陵區——偃師洛南陵區

東漢歷經14位皇帝為何僅有12處帝陵?

偃師洛南陵區

洛南陵區,南依萬安山,北臨伊河。根據最新的調查情況,陵區的核心區域西為沙河,東為東沙溝,地形地貌為伊南山前洪積沖積坡地,土層深厚,集中陪葬墓區在核心區域東北,靠近伊河,地形地貌為伊洛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

陵區佔地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所在區域東西長15、南北寬13公里,其中核心區域面積約40平方公里,南北長7、東西寬6公里,位於白草坡、軍屯、郭家嶺、李家村等村。主要陪葬墓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東西長6、南北寬3。5公里,位於彭店寨等村。透過調查,初步統計東漢時期墓葬共162座,其中實冢41座,夷平冢121座。

東漢歷經14位皇帝為何僅有12處帝陵?

郭家嶺西北M1052、西南M1054

東漢歷經14位皇帝為何僅有12處帝陵?

軍屯村南M1038、李家村東南M1048

現存直徑100米以上的大墓共5座,均位於核心區域,即郭家嶺西南(M1054)、郭家嶺西北(M1052)、軍屯南(M1038)、白草坡夷平大冢(M1030)、李家村東南(M1048),前四座自南向北呈一線排列。

直徑50~60米的實冢共6座,即寇店村東(M1071)、西幹村西(M1055)、李家村南(M1047)、寧村北(M1079)、戴莊東南(M1129)、半個寨南(M1142),前四座位於核心區域,M1129、M1142位於集中陪葬墓區內。陪葬墓區內的墓葬一般分佈密集,規模較小,與邙山陵區情況相似。

參考邙山陵區內帝陵的形制特點,以上5座墓葬基本可以肯定為東漢帝陵。由於洛南陵區的勘探工作還在繼續,各個帝陵的具體歸屬有待進一步驗證。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浪跡江湖的韓大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