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行走義烏往事如潮,忘不了家鄉的“南瓜”

作者:由 印象義烏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8-05

義烏的別名是什麼

行走義烏往事如潮,忘不了家鄉的“南瓜”

每次回故鄉義烏,我和老伴總忘不了回楊宅轉悠的“必修課”,忘不了新屋旁的南瓜棚。

我家的新屋是1956年造的,比起爺爺20世紀初造的老屋要新,那時造新屋人家又少,這個名字一直保留下來。農村人家喜歡門前搭葡萄棚,屋角地墈種幾棵南瓜,特別村邊人家,總是綠色綿延,綠依附著綠,青翠點綴彈跳起伏的山地,富有詩情畫意,一片祥和的景象。

駐足新屋旁的南瓜棚,只見粗大的南瓜藤蔓,直向石砌的地墈攀爬,宛若八大山人筆下水墨畫的粗線條,在古舊的紙上蛇行;深秋時節,藤蔓上大多葉片都已枯萎,只有藤尖的少數葉片依然在秋陽中強打著精神。

山村人家,因這滿棚的南瓜藤蔓平添不少野趣,也勾勒起我兒時的一些往事記憶。

記得兒時,鄰居家養了五個小孩,因吃口多,生活維艱,更是田邊地角到處種南瓜。那時不懂事,我曾羨慕鄰居家的“瓜菜代”生活。我家的南瓜當菜吃,入秋後就很少吃了,特別是金黃的老南瓜,一直以為是肉豬的口福。可鄰居家秋收時,常會採回成擔的金黃老南瓜,有時還會蒸熟當飯吃,我看得出奇,一股饞相在眉宇間跳躍。有時,我會俏俏裝碗白米飯與鄰居小孩換老南瓜吃,甜甜糯糯的,覺得可口且新鮮。

有一次,在我央求下,為了解我饞,媽媽將養得金黃的南瓜種,留好種子後,在油鍋裡烤上幾片,上面還會澆上一點榨糖時留下的半流汁狀的”糖油“,想起那美味仍會令人垂涎!

行走義烏往事如潮,忘不了家鄉的“南瓜”

鄰居家雖然較窮,但阿姨很會當家過日子。我還見過鄰居阿姨炒過番薯葉柄、炒南瓜藤嫩葉和南瓜藤嫩頭燉豆腐幾隻菜餚。我也揹著大人曾與鄰居孩子換那些菜吃過,覺得鮮美。此後,我常藉機看阿姨準備幾個菜的食材:採來較嫩的帶柄番薯葉,去掉葉片後,還要將葉柄的外皮剝去。我跟阿姨學過剝葉柄外皮的方法。再將又嫩又脆的去皮葉柄掐折成一段一段,放點蒜末就可炒著吃了。還有南瓜藤菜,摘來南瓜嫩頭嫩藤,摘去大葉,小嫩葉和嫩頭及鬚鬚都可留下來,後把藤上外皮和絨毛剝撕乾淨,再將剩下藤肉掐成或切成寸把長小段,把剩餘粗筋撕去,藤須也掐成或切成小段,最後洗淨瀝乾水備炒,同時,剁拍幾瓣蒜,即可倒入油鍋猛火翻炒,剛熟即起鍋,鮮脆可口。有時,我幫阿姨摘葉,剝撕藤筋,她還會耐心重複講解烹菜的方法,令我多年後牢記不忘。我曾大著膽子建議媽媽也炒著吃,可被媽媽訓了一回,說那番薯葉、南瓜葉連豬都不愛吃。

日子翻過一頁又一頁。近些年來,城裡人大魚大肉過剩,講究營養配伍,葷素搭配,更時興吃農家菜。什麼馬蘭頭炒碎香乾,薺菜末拌豆腐,更不用說炒番薯葉柄和炒南瓜嫩藤了。這些往日窮人填肚子的野菜居然登上大雅之堂,並受人青睞。

行走義烏往事如潮,忘不了家鄉的“南瓜”

查南瓜藤文獻得知,它的別名番瓜藤,飯瓜藤,是一年生蔓生草本,呈五菱形生長,春天時南瓜藤裹著濃密的白色的絨毛,虯枝蜿蜒,攀援棚架,抑或匍匐蔓延,藤尖柔嫩誘人。南瓜藤葉有一粗壯中空的葉柄,葉子五裂或呈心臟形,陽面綠色,陰面淡綠,葉面有絨毛,葉緣有細而密的鋸齒。花金黃色,花冠裂片大,先端長而尖,雌花花萼裂片葉狀。南瓜果呈長圓、扁圓或瓢形等,可作蔬菜、雜糧及飼料;種子供食用或榨油。因南瓜果和藤,番薯葉柄等富有多種維生素及膳食纖維,講究保健的我老伴也買來番薯葉柄和南瓜嫩藤嫩頭等應時蔬菜,我借題發揮,將兒時向鄰居學來的備選食材和小炒手藝發揚光大,製作出一隻只家常菜,樂了一家人的腸胃。

南瓜原產於墨西哥和中美洲,明代才傳入中國。《本草綱目》載,南瓜甘溫,補中益氣。葉天士的《本草再新》記載南瓜藤“味甘苦,性微寒”,主要有“平肝和胃,通筋絡,利血脈,滋腎水,治肝風,和血養血,調經理氣,兼去諸風”的藥效。 南瓜適應性強,我國南方普遍種植,房前屋後,田頭地角,閒溝荒坡等地都有它們身影。

行走義烏往事如潮,忘不了家鄉的“南瓜”

回想金華二中初高中六年,學校提倡勤工儉學,加上學校地處城郊荒山坡,大力開荒,多種南瓜和番薯,特別是“大辦鋼鐵”的歲月,晚上睡在小高爐前,醒來就用破鐵鍋烤南瓜。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我仍在浙江大學求學。那時學校提倡過“瓜菜代”的生活,於是,我每年加種南瓜50斤竟寫入自己的“紅專規劃”。每當看到其他莊稼無收或少收,唯有老和山下旮旮落落南瓜勃發生機,獨有詩意,幫助求是學子渡過無菜的生活難關,臉上寫滿了詩意。

有了有關南瓜等的知識與親身種植的經歷,結下善緣,更增加南瓜的親和力,並長留我的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