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與父親屍骨“合影”,是冒犯也是挑戰

作者:由 央視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8-09

司原逐冀是誰

與父親屍骨“合影”,是冒犯也是挑戰

澎湃特約評論員 韓浩月

一位名叫司原逐冀的攝影師,在清明節期間,釋出了一篇與父親合影的圖文。只不過,和人們想象中的合影不一樣,他是與父親的屍骨拍了一些照片。這篇圖文引起了批評,被有的網友評價為“沒下限蹭熱度”“借死去的父親博流量”。

不得不說,司原逐冀做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它超出了人們對“緬懷”“親情”“血緣”“傳統”等清明節關鍵詞的認知。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普遍規則的冒犯,會讓不少人產生不適感。

司原逐冀本人是這麼解釋的:3歲失去父親,記憶裡父親的形象是空白的,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彌補遺憾,是無奈之舉。至於為何裸體與父親的屍骨合影,司原逐冀稱,“裸體是人類最真實的、最原始的狀態,我父親連皮肉都沒有了,我還穿著衣服?”

根據司原逐冀的解釋,與父親合影是借遷墳之機,並取得了村裡長者的認同,能考慮到的影響都考慮了,該避諱的事情也避諱了。可見,在與父親“合影”這個強烈的願望面前,其它有關世俗眼光的評價,都被司原逐冀放到了第二位。

表達對父親以及逝去親人的懷念,除了公眾層面認知的模式之外,也應存在不一樣的形式。在評價司原逐冀的舉動時,首先應該把他們的父子關係放在首位,不管父親活著還是已去世,改變不了父子合影的這個基本事實,批評的網友與其說接受不了司原逐冀的做法,不如說接受不了屍骨出現於鏡頭之內。

電影《尋夢環遊記》裡,除了12歲男孩,其他主角多是骷髏造型,但電影依然給觀眾帶來了不小的感動,尤其是“死亡有三個層面,被人徹底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這個觀點表達,深得觀眾認同,而司原逐冀的做法,是否可歸類於不願意遺忘父親這個範疇,我們或許都有自己的判斷。

在我們的文化當中,有著尊重逝者、祭奠緬懷的傳統,但也有著對死者的恐懼以及對屍骨的排斥,這本身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成分。這種矛盾深藏在人們的內心當中,而當有人觸及到這個痛點時,自然就會激發出輿論的批評。司原逐冀的做法,最大的爭議在於他是否進行了一次正常的“生死思考”,能否幫助更多人,以更寬容、坦然的態度,來理解死亡以及由其帶來的情感表達的多樣形式。

當然,司原逐冀最妥當的做法,是在與父親“合影”之後自己將圖片儲存起來,而不是以圖文形式發表。這樣,既完成了心願,也不會對輿論形成驚擾。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畢竟還不會有太多人能夠支援他的做法,他的圖文被刪除、微博賬號被封號,就足以表明,對於“死亡文化”在觀念形態上的捍衛,還是有著強大力量的。

不會有人效仿司原逐冀,所以他的做法,只能是個例。但對個例的圍剿也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比起司原逐冀被定義為“前衛”的挑戰行為,人們在批評的同時,也應該有更深一點的思考,比如憤怒的起因,情感表達的邊界,對生死的多方位認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