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論衡》│龍虛篇(2)

作者:由 心靜如瀋水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06-10

臨菑怎麼讀拼音

2019年5月18日,星期六,農曆己亥年【豬年】四月十四

今日品讀王充《論衡》之論衡卷第六——龍虛篇第二十二(2)

《論衡》│龍虛篇(2)

【原文之二】

夫天之取龍何意邪?如以龍神為天使,猶賢臣為君使也,反報有時,無為取也。如以龍遁逃不還,非神之行,天亦無用為也。如龍之性當在天,在天上者固當生子,無為覆在地。如龍有升降,降龍生子於地,子長大,天取之,則世名雷電為天怒,取龍之子,無為怒也。且龍之所居,常在水澤之中,不在木中屋間。何以知之?叔向之母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傳曰:“山致其高,雲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龍生焉。”傳又言:“禹渡於江,黃龍負船。荊次非渡淮,兩龍繞舟。東海之上有菑丘訢,勇而有力,出過神淵,使御者飲馬,馬飲因沒。訢怒,拔劍入淵追馬,見兩蛟方食其馬,乎劍擊殺兩蛟。”由是言之,蛟與龍常在淵水之中,不在木中屋間明矣。在淵水之中,則魚鱉之類。魚鱉之類,何為上天?天之取龍,何用為哉?如以天神乘龍而行,神恍惚無形,出入無間,無為乘龍也。如仙人騎龍,天為仙者取龍,則仙人含天精氣,形輕飛騰,若鴻鵠之狀,無為騎龍也。世稱黃帝騎龍昇天,此言蓋虛,猶今謂天取龍也。

【字詞】

1、菑丘訢:春秋時齊王派往吳國的使臣。菑(zī),此處指姓;訢(xīn),同“欣”。

【拙解】

那麼天召龍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以龍神為天派下的使者,就如同賢臣為君王的使臣一樣,會定時回返報告,無需召喚。如果認為龍是逃遁不歸,那便不是神之所為,天也就無需做召回的事。如果龍的本性當生存於天上,那麼在天上生活定會在天上生子,無需又到地上生存。如果龍常有昇天降地之時,那麼降在地上的龍生子於地上,龍子長大,天召其回,則世間說雷電當為天怒,可是召龍之子昇天,無需發怒呀。況且龍的居所,常在水澤之中,並不在樹木之中房屋之間。何以知是這樣?叔向的母親說:“深山大澤,確實有龍蛇存在。”傳書中說:“山達到一定高度,便可興雲起雨。水達到一定深度,會有蛟龍生存其中。”傳書又說:“禹渡長江,見一黃龍揹負著船前行。楚國人次非渡淮河,有兩條龍繞船遊動。東海之上有個人叫菑丘訢,勇猛有力,外出路過一神淵,令駕車人者飲馬,馬飲水時被淹沒。菑丘訢大怒,拔劍跳入神淵之中追馬,看見有兩條蛟正在吃他的馬,於是揮劍擊殺了那兩條蛟。”由此事可說,蛟與龍常在深水之中,而不在樹木之中房屋之間是明確的。在深水之中,便屬魚鱉之類。魚鱉之類,何以能上天?天召龍,又有何用呢?如果以為天神需乘龍而行,但天神往往恍惚而無定形,出入亦無阻隔,當無需乘龍。如果說是仙人需要騎龍,天是為仙者而召回龍,那麼仙人身具天賦予之精氣,形體輕盈可以騰空飛行,宛若鴻鵠一般,也無需騎龍。世間稱黃帝騎龍昇天,此說大概為虛言,與如今所說天召龍一樣。

【小議】

古時,人們對自然界的很多事是無能為力的,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不可抗力”,既然無法抗拒,便認定那是天所為。於是,便創造出了大量的“神話”,誰知那些“神話”經世人相傳竟漸被信以為真,有些甚至由“傳書”作為歷史載而傳世。禹過長江,其所見負船之黃龍,或許那只是一江豚;楚人次非所殺的“繞舟”兩龍,或許只是淮水中兩條大魚;而菑丘訢劍殺的食馬兩蛟,莫非只是兩條鱷魚吧?有人或許會問,何以驗之?吾非專業研史者,不知如何證之,只是那些傳書所言的故事太過玄虛,借用王充對“世稱黃帝騎龍昇天”一事所作的結論,“此言蓋虛”!國人當敬華夏之三皇五帝,傳頌一些神話故事也是無可厚非,只是不宜將那些過於“神化”的東西當作歷史,將一些確為虛妄傳言信以為真。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程序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於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並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對待歷史經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有益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