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作者:由 葉楓塵緣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0-15

國內凌晨三點國外幾點

凌晨三點的北京城根底下。

繞過一個犄角旮旯的道閘往裡走,一個碩大的棚子下邊擺著好幾列一字排開的攤子。

雖然夜裡昏暗無光,但這一排排的攤子前卻都沒有懸掛照明的燈泡,只有偶爾一閃而過的手電筒光不經意地照亮了某處的黑暗。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這裡是老北京遠近聞名的交易市場,可這裡卻沒有尋常市場那樣人聲鼎沸的模樣。

賣家們縮在黑暗裡,從不大聲吆喝著招攬顧客。

往來的買家也見怪不怪,打著手電筒看中什麼貨物,就伸出手指比劃一番,四五個回合後要麼滿載而歸,要麼和和氣氣的去下一個攤位。不聞人聲,卻也不見買賣不成的急眼。

因此,這處交易市場還得了個極其形象的別稱——“鬼市”。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老北京的“鬼市”究竟如何發展而來,又是因何形成了這樣奇特的交易規則?這裡買賣的又是些什麼樣的貨物呢?

01

“鬼市”的前世今生

“鬼市”這個名字乍一聽上去像是像是個怪力亂神的地方,做得似乎不是凡間的買賣。

但實際上,“鬼市”卻是個正兒八經的淘貨市場,只是因為它的種種特殊行規,才得了這麼個諢名。

細細算來,“鬼市”其實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夜市經濟了。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人們常說,“鬼市”的稱呼最早是出自宋代孟元老所寫的《東京夢華錄》,其中描寫了開封府潘樓東邊的十字街上,就有一個交易市場,喚作“鬼市子”。

因為這個“鬼市子”習慣在每晚五更天,也就是凌晨三點到五點的時候點燈交易,專門賣些衣物、書畫一類的物件。等天一大亮就關門閉市,攤販和顧客也都隨之消失得無影無蹤。

而這種“半夜而合,雞鳴而散”的時間點又像極了志怪小說中“鬼”出沒的時間,所以,當時的人們都戲稱十字街上的市場就是個“鬼市”。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丁晉公談錄》裡也曾寫過,大臣徐鉉在冬日上早朝的時候,瞥見一眾官員集合的地方院牆前燭火閃爍,人影綽綽交雜其中,買賣物品吃食的各色齊全。但等到日出濃霧散盡時,卻又不見人蹤,實在是“鬼味森然”。

如此看來,用“鬼市”來稱呼這個只在凌晨出現的市集倒是恰如其分的。

但“鬼市”的源頭其實要比宋朝時候更早些,唐朝詩文中就已經出現過“鬼市”的影子。

《輦下歲時記》中記載:“俗說務本坊西門是鬼市,或風雨曛晦,皆聞其喧聚之聲。秋冬夜多聞賣乾柴,雲是枯柴精也。”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由此可知,唐朝時候在長安能被務本坊就有“鬼市”的存在,而且在秋冬季節時候還會賣些應景的薪柴。

只不過是到了宋朝時候,因為當時的商品經濟格外發達,所以比起前代舊朝,“鬼市”顯得更加熱鬧了不少。

02

老北京的“鬼市”細說

唐朝時的“鬼市”分佈在長安,宋朝時的“鬼市”則立根在汴梁東京城內,北京成為“鬼市”聚集地則是清朝晚期時候的事情了。

清朝末年時局動盪,覆巢之下無完卵,那些曾經顯赫一時的皇親貴胄失去了昔日穩定的尊榮,驟然開始為生計所擔憂。

很多沒落的貴族因為養尊處優慣了,有沒有些一技之長傍身,只能打起祖宗留下來的那些家產的主意。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變賣祖傳寶物,便成為了當時許多清廷遺胄不約而同的選擇。

但畢竟都是些曾經顯赫一時的公子哥們,哪能輕易放下架子丟了臉面的蹲在街邊吆喝?

因此,這些沒落的貴族之後往往是趁著夜黑風高,天將明未明的昏暗時候出來做買賣,既能避開被熟人認出的尷尬,也能解囊中一時羞澀,實在是兩全其美。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皇室貴族的紈絝子弟,為了紓解手裡一時困頓,也喜歡將家中珍藏的古玩奇珍偷出來變賣換錢。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所以說,他們也極其喜歡在天待明時的昏暗時刻來市場裡做買賣。

長久以來,老北京的“鬼市”也就漸漸成了規模。

老北京的鬼市有南北兩市的說法。南市紮根在崇文門外的東大市,北市則最初設在了德勝門外橋東北的河沿上,後來由於城門開得晚,又改去了什剎海後海西北角段家衚衕附近。

《舊都文物略·市井鎖聞》裡就寫過,鬼市位於“東西兩市場之外,更有曉市之設”,主要買賣的售品多是些“古董、半系舊貨,新者絕不加入。”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文段中提到的“東西曉市”實際上也就是當地人口中習慣稱呼的南市和北市了。南市指的是東曉市”,北市則是“西曉市”。

位於崇文門外的東曉市,就是最初北京“鬼市”的地盤,在清代時候就已經發展的熱火朝天。

東曉市在乾隆年間時主要開設在藥王廟西、半壁街南的地盤,約莫是十幾畝地的大小。

後來到了民國的時候,這附近蓋起了不少民房,集市的範圍也隨之擴大,西起精忠廟、東到紅橋,足足有三里地的距離。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而這裡售賣的貨物也多達上千種,稀罕的如金銀古玩,尋常的像是舊衣破盆,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與名聲大噪的東曉市相對的,就是設在玄武門外的西曉市了,只不過規模不如東曉市大,在日後遍地竹筍般湧出的“鬼市”中倒顯得平平無奇了些。

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北京城內的“鬼市”不再侷限於南北兩市,天橋、朝陽門外的鬼市也都逐漸興起,尤其以日後的“潘家園鬼市”和“華威橋鬼市”最負盛名。

而這些“鬼市”交易也都有著自己的一套“交易行規”。

03

“袖裡乾坤”的買賣

“鬼市”的“鬼”,除了得名於總是在夜半開張的特性外,還有一重原因就是在於它奇特的交易風俗:“看貨不問價”以及“照貨不照人”。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看貨不問價”可以說是“鬼市”一以貫之的習俗了。

“鬼市”裡的買家有兩類特殊人群,統稱做“打鼓的”。他們一般左手拇指食指間端著個小鼓,右手捏著個篾片敲擊,或者是揹著個竹籠、扛著個包袱,常年遊走在鬼市的各色賣家之間收貨。

“打鼓的”按照收貨的品色種類不同,還能細分為“打軟鼓”和“打硬鼓”。

“打硬鼓”的專門買些古玩玉器、家傳字畫一類的值錢東西,而“打軟鼓”的則常收些尋常家居舊物、破銅爛鐵的雜物。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這些“打硬鼓”的常年收貨撿漏,很是懂得些鬼市交易的規矩,而“看貨不問價”的行規也主要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懂內行的他們悄悄地穿行在地攤之間,偶爾看到自己中意的貨物了也絕少問價,只是停步駐足,環顧左右後認真端詳幾分。

如果有看中的物件,就把幾樣東西收攏在一起,倒也不急著問價,而是不急不躁地開始和貨主“講”價,給出自己的心理價位。

因為這“鬼市”的交易,貨物不是按質量論價的,多是看人下菜碟式的要價。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這裡的賣家個個眼尖的很,瞅見衣衫破爛的窮人家,或許不稀得搭理你,或許就是給出個差不多的價允你“撿漏”。

要是看上個衣冠整齊、體面闊氣的買家,那可能就要翻上幾番,狠狠地宰上一筆。

因此,這看貨講價倒是極考驗買家的眼力。

不過他們的“講價”卻也不似尋常買賣那樣溫聲細氣地商量著來,而是隱在袖中比劃,打出不同的手勢來講價。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一般來說,講價大都是在袖子里拉手,用手來比劃數字。

比如按兩指為大數,然後再按三指作為零頭,指的就是二十三元。

或者說在袖子裡“遞手”,就是握住賣家的一根手指,嘴裡輕聲報著“這個元”或者“這個整”,指的就是“一元”或是“一百整”,一般以此類推。

這種講價方式的好處就在於隱蔽。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對於賣家來說,即使這筆買賣不成,也不至於透了底,不耽誤他再定個高價,尋找下一個闊綽的買賣。對於買家來說,悄悄給價也可以防止同行得知交易底線後加價搶購了去。

不過衍變到如今,很多時候的交易倒也不一定非得用袖子遮遮掩掩,擺在檯面上也能比劃交易,只不過還是一如既往的“不問價”罷了。

在潘家園鬼市最常見的情形就是,買家挑好了稱心的幾件貨擱在一旁,伸手衝賣家比了個數字,賣家回敬一個數字後,能談攏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談不攏也不多費功夫,擺擺手就去下家去了。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這其實也是舊時“看貨不問價”傳統的演變。

04

“照貨不照人”的行規

除開上一條規矩,“鬼市”裡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就是”照貨不照人“。

這聽上去似乎更加契合了“鬼市”的名字,顯得有些鬼氣森森,但其實這個規矩說起來也是頗有一番淵源。

首先第一點,和老北京“鬼市”的興起不無關係,牽扯到的還是那些皇親貴胄的事。

之前已經提到的,北京城裡“鬼市”的興起主要是清朝末年時候的事兒了,也就是當時的沒落貴族們另謀出路想出來的生錢法子。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但畢竟古人們心中都還是存著些陋見的,覺得商賈買賣畢竟是“下等末流”的行當。就像是薛寶釵再溫婉大方,再身家豐厚,也終歸逃不出“商人之女”的身份,在身份上始終是落於黛玉的。

而那些自詡天潢貴胄的宗親們,即使日漸沒落,也需要維持些貴族的體面。所以外出做買賣的時候,當然是不希望被人看到自己的面目的。

因此,這些貴族王公去往“鬼市”兜售玉器玩物時,也多是隱身在不起眼的昏暗角落,儘可能的不出聲,只等著買家“願者上鉤”。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而如果買家看貨時打起燈籠照了賣家的面貌,就會被視為極其不懂規矩的行為,輕則翻臉不做買賣,重則在這處“鬼市”都要被記入黑名單了。

而第二點原因則是因為“鬼市”裡流通的貨物,也摻雜著不少來路不明的“髒貨”的緣故。

文物市場流通的字畫文物,除了一些祖上繼承流傳的外,不少貨物的來路是經不得推敲的。或是偷來的,或是搶來的,多的是來路不明的物品。

除了王親貴族會拿家裡的寶物變賣,一些生活拮据的奴僕也會悄悄偷了主家的東西拿出來變賣。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因此,這些人就更加重視所謂的“隱蔽性”。

萬一日後被追究起來這些“贓物”的來路去處,只要沒人見到過自己,終究還是能摘得乾乾淨淨的。

所以說,這類貨物的“賣家”也很在意不能“露臉”,是“照貨不照人”規矩的忠實擁躉者。

至於第三點原因,則是因為“鬼市”裡流通的貨物還有不少的“假貨”。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假貨”可以說是“鬼市”的一大傳統了。

《武林舊事》裡就記載,早在宋朝時候,鬼市的假貨就氾濫成災。當時的人們在鬼市裡購物得擦亮雙眼,一不小心就是老母雞變成鴨,買到紙做的衣服和鉛銅做的金銀。

如今的“鬼市”雖然不至於像書中寫得那麼誇張,但確實也摻雜著不少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貨物的。

因為國內古玩市場存在斷代,對於古董文物的鑑賞,通常只能是極少數專家學者的專利了。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很多利慾薰心的賣家會把殘次品、仿古工藝品做舊做老,抹上一層泥,塗上些髒兮兮的油漬塵土,假充是剛出土的“新鮮文物”,兜售給那些不懂行情或者想撿漏的買家。

而這些“以假亂真”的文物又常常工藝精湛,時常能達到讓人信以為真的程度。

因此,花上幾千幾萬買回一個贗品的大有人在。

這些拿著大把的真金白銀打了水漂的買家一旦發現自己被矇騙,身家大的可能就捶胸頓足懊惱一番,但不少抱著以小博大。

凌晨三點的“北京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您敢去嗎?

撿漏賺一筆的販子卻會恨

牙癢癢,只恨不得能找到當初賣“假貨”的賣家討回錢財。

所以說,那些兜售“假貨”的賣主為了防止日後被認出,自然也堅持買家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實面目的。

不過近些年,對傳統地攤市場的整頓規劃已經漸漸步入正軌,曾經“鬼市”交易的諸多弊端正在日漸消除,“舊物市場”或許會以一個全新的面貌重現於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