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作者:由 關中客SH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0-23

屈原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商鞅、張儀、范雎都是戰國時期秦國的能臣,在秦國發展的某一階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從歷史發展的程序來說,此三人還左右不了歷史的發展方向。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從周初分封制開始,大大小小的諸侯連年征戰,相互兼併,持續了數百年。從春秋時期開始,政治體制由分封制逐漸走向君主集權。當戰國的歷史序幕被拉開的時候,實現天下統一已成為歷史必須解決的問題。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大爭之世,各個諸侯為了追逐更高的權利和最大的經濟利益,他們集中本國的人力和物力,展開更為激烈的兼併,而這種兼併最終會使得天下走向統一,戰國時期最終形成了七雄的格局。歷史是公平的,它給了這些諸侯國機會。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戰國的二百多年間,魏國、齊國、楚國都曾稱霸一時,尤其是魏國,從魏文侯到魏武侯,再到魏惠王,三代稱雄。魏文侯時期,魏國人才濟濟,國君禮賢下士,“師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幹木”。湧現出李悝、吳起、西門豹等名臣。文武相濟,魏國大治,盛極一時。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魏武侯雖說軍事才能與其父魏文侯不分伯仲,但是在用人方面就大大遜色於其父,老臣猶在,但控御無道,致使人才流失。魏武侯時期,其父當年“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的局面已不復存在。任人唯親、任人唯貴的不成文規定竟然成了魏國的國策。最終使得吳起、公孫鞅、范雎等一大批賢才離開魏國。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魏惠王算得上一位具備戰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任命公孫痤為相,選拔了龐涓、公子卬、龍賈等一批青年將領,也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和舉措,如開鑿鴻溝,從圃田澤引水溉田,開創選拔武卒制度,築長城於西邊等。使得魏國成為當時於楚國外的六國中最先稱王的中原第一強國。因軍事上的屢屢失利,魏惠王遂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大梁。但魏國最終還是失敗了,有人把魏國失敗的原因歸結於人才的流失。但是如果這些人繼續留在魏國而且得到重用,歷史就會改寫嗎? 不會!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西周時期建立了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當時的諸侯國由貴族階層、平民階層和奴隸階層構成。貴族階層是統治階層,包括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貴族階層透過宗法制度和國野分立制度對平民階層和奴隸階層進行統治。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先是諸侯崛起,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此後卿大夫和士崛起,如晉國六卿瓜分晉國,架空國君;有些國家如魯國甚至出現了陪臣執國命的局面。傳統的周朝禮制已經不符合這一時期諸侯爭霸稱雄的需求,為了富國強兵,各個諸侯國競相走上了變法之路。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來說,只有經過變法,才能從春秋諸侯國晉升為戰國七雄,其他的要麼像魯國、吳國、越國一樣被七雄吞併,要麼像費國、鄒國、衛國一樣毫無存在感。春秋時期官職多由貴族擔任,採用世卿世祿制,且文武不分,考核不明。各國的變法運動,實際上是一場變革運動,這勢必從不同程度上打擊了舊貴族,極大地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貴族階層作為諸侯國君實行統治的基本盤,得罪了他們,就相當於動搖國君地位的根基,改革的阻力相當大。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作為戰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他六國,要麼是周天子正式冊封的諸侯,要麼是版圖大到可以獨立稱王的諸侯,他們在當時的諸侯國中等級相對較高,社會地位較為優越,充分享受到了周朝等級制度帶來的諸多好處。對於他們來說,變革的決心並不強烈。變法的成功,必須是君臣上下一心,對於山東六國國內的這種局面,即便商鞅、張儀、范雎等這些能臣竭力推動改革,也不會成功。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山東六國雖透過變法變得強大起來,但終究還是曇花一現,逃脫不了衰敗、滅亡的命運。如楚國吳起變法之後,雖然給國家帶來了好處,但支援變法的國君一死,舊貴族便群起反抗,最終落了個新法廢止的結局。而唯有秦國笑到了最後,不僅快速成長為諸侯之首,而且完成了一統天下之壯舉。究其原因,無外乎是秦國變法最為徹底。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秦國不同於其他諸侯國,原本出身可以說比較“低微”。秦人的先祖最初是負責為周天子養馬的“弼馬溫”,後來因馬養得好,周天子賜予封地,才有了棲息之地,但此時的秦國不具備諸侯的身份。直到周平王東遷時,秦襄公護駕有功才被平王冊封為諸侯,秦國也第一次擁有了“名分”,獲得了與其他諸侯平起平坐的權利。即便如此,在其他諸侯的眼中,秦國還是低人一等,不被尊重。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秦國在變法前還處於半奴隸制度的狀態,其貴族階層有一定的發展,但是遠沒有其他諸侯國那麼強大和複雜,因此變革的阻力相對不大。秦孝公執掌秦國時,深感“諸侯醜秦,醜莫大焉”,於是釋出《求賢令》,開始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商鞅、張儀、范雎等賢良之才入秦。確切地說,是秦國成就了這些曠世之才,他們反過來造就了秦國的未來。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正是由於秦國自始至終不受待見,才使得秦國國君變法革新決心尤為強烈。在這種變法決心的指引下,秦國革除了道德牽絆、主張重刑厚賞的純粹法家代表人物衛鞅主持了秦國最為徹底的變法。而其他諸侯國由於變法者或多或少割捨不了道德的牽絆,最終都無法幫助所在諸侯國實施徹底、長久的變法。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之後的歷代秦國國君也是如此,即便衛鞅變法過程中得罪了當時秦國的儲君,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使得衛鞅最終落了個車裂而死的結局。但秦惠文王成為國君後並沒有廢止新法,反而始終如一地貫徹執行,同時也得到了贏虔等秦國貴族階層的支援。這也便是秦國鑑於不被尊重、急於打破傳統等級牢籠之考慮,對變法下定的堅定決心。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秦國最終能一統天下,變法改革成功是其根本原因。但秦國在地理上的優勢也是其他諸侯國所不具備的。秦人最初的封地是用來為周天子養馬,當時天下的經濟、文化中心都在山東一帶。在這些諸侯國眼中,秦國地處西垂,野蠻貧瘠。沒人願意去攻佔一塊不毛之地,這為秦國前期的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在擊敗周邊的異族並佔據關中地區之後,秦國西面、北面和南面都沒有非常強大的諸侯國,因此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東面,攻略天下。秦國與東方六國之間還隔了個函谷關,加上秦國西面的大散關,南面的武關以及北面的蕭關,構成了秦國著名的四座要塞。這四座要塞把關中完全保衛起來,使得關中成為秦國穩固的基本盤。有了“秦之四塞”,秦國就立於不敗之地。強盛的時候可以隨時出兵攻伐六國,打了敗仗也可以安然退回關中,而東方六國卻始終威脅不到秦國的本土。西漢著名學者賈誼在《過秦論》中就寫道:“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反觀魏國的地位位置就非常不好,地處天下之中,無險可守。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最需要的莫過於糧食。因此,各國對於農業普遍重視。為了發展農業,秦國採取了六大措施,極大調整了秦國農業結構的合理性,秦人更加安心務農,努力增產。因此,秦國農業直線上升,勞動隊伍異常穩定。充足的糧食哺育了秦國的人口,提供了充足的兵源,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而山東六國的農業改革措施,遠不如秦國來得全面和堅決,顧此失彼,尤其在重農抑商上沒拿出系統辦法。這樣,耕戰基礎就沒有秦雄厚,在實力對比上自然輸秦一籌。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秦國除了有險要的山勢和關隘,還有富饒的糧食基地。秦國在地理上另外一大優勢就是擁有兩大農業產區,為戰爭提供了充足的糧食保障。其中之一是關中地區,位於渭河流域,地勢平坦,沃野千里,十分適合農業生產。商鞅變法,鼓勵農耕,招徠移民,大大促進了關中地區農業的開發。秦國拿下巴蜀地區後,對其不斷進行開發,隨著都江堰的修建,成都平原成為了秦國第二個糧食基地。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巴蜀歸秦後,從地理上佔據了長江上游的優勢地位,長江天塹不再是問題。事實上,秦國最終滅掉楚國,正是牢牢抓住了這一地理優勢,順江而下,將國土遼闊的楚國一步步消滅掉。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而山東六國地理基本沒什麼優勢,魏國地處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導致兵力分散,最終因頻頻受到周邊國家的進攻而衰落;燕趙之地雖多山利於防禦,但是農業生產不夠穩定;地處山東半島的齊國,地處平原,最終因受到五國聯合進攻而衰落;楚國雖大,但北部邊境線過長,同時要防禦秦、魏、齊三大強國,造成兵力分散。而且楚國境內地廣人稀,大多數土地沒有得到開發;而韓國太小,沒有多少競爭力。由割據到統一,是戰國時代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秦國最終“一天下,成帝業”,不是偶然的,而是歷史的必然。

如果商鞅、張儀、范雎得到自己的母國魏國重用,歷史會改寫嗎?

公元前230年,秦國將領內史騰率軍攻打韓國,自此拉開了秦滅六國之戰的序幕。經過十年南征北戰,秦國相繼攻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