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六郡山河,宛然而舊|歷經三代,為唐復地四千餘里的大唐歸義軍

作者:由 月明一如昔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0-26

歸義大唐是什麼意思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史叛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逼長安,玄宗倉皇入蜀,肅宗靈武登基,整軍收拾山河,唐庭急調邊軍回防,這其中就有河西邊軍。

同處於河西的吐蕃勢力再也不受壓制,迅速蠶食唐廷在河西的領土,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大唐在河西的最後一處重鎮-敦煌失陷,從此唐廷再無來自河西走廊的音訊。

受限於吐蕃落後的發展程度,他們對河西的統治簡單粗暴,唐朝之前在河西樹立的各種建制被徹底摧毀,民眾被強制組編到他們劃分的軍民部落中,僅這一項就使得各族百姓大量淪為吐蕃的奴隸。因此數十年後,當地豪強

張議潮

少習文史,長通韜略,看準機會聯合其他大族趁勢而起,身於胡虜,心繫大唐,很快率領旗下軍隊,復河煌十一州。

六郡山河,宛然而舊|歷經三代,為唐復地四千餘里的大唐歸義軍

圖1|關西舊將,策馬征伐

而他因功被唐廷加封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從此這支在晚唐縱橫帝國西北的軍隊開啟了他的歷史程序。對於張議潮來說,山河宛在,再復河煌,終於一展抱負,欣喜之情不言而喻,也因此他前後三次派遣使者到帝國首都長安報捷:

第一次是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歲末,部將高進達從瓜沙二州出發帝國首都長安,此時距離安史之亂爆發將近百年,河西最後重鎮-敦煌淪陷半個多世紀。

第二次是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五月,洪辯弟子悟真入朝。

第三次就是同年七月,張議潮兄長張議譚攜河煌十一州圖籍再次入朝。

兩年間,入朝三次。對於當時唐廷和唐宣宗來說,淪落百年的河西之地重回帝國手中,這是中興之世的明證,更何況彼時藩鎮割據,王朝盛世終是末日餘暉,收復河湟十一州這一事件更具意義。

史書這樣記載當時這一盛況:“

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

”。正因為如此,張議潮之後專門令人在莫高窟修建瞭如今編號的第156窟,並在主室南壁經變畫下面繪製了赫赫有名的統軍出行圖。

六郡山河,宛然而舊|歷經三代,為唐復地四千餘里的大唐歸義軍

圖2|張議統軍出行圖

此後歷經三代半個多世紀,河西之地起起伏伏,任憑王朝更迭,一直控制在張議潮子孫手中。但

內部爭權、朝廷猜忌、外患不止

終究使得這支大唐孤軍生存圈子越來越窄。

內部爭權

大唐歸義軍從張議潮851年創立伊始到公元907年朱溫篡唐,一共為唐王朝堅守河西六十餘年,歷經三代五任節度使,分別是

張議潮、張淮深、張淮鼎、索勳、張承奉

。瞭解這段歷史的朋友就知道張議潮、張淮鼎、張承奉是直系的祖孫三代,而張淮深只是張議潮的侄子,索勳則是他的女婿,在講究名正言順的晚唐,他們能上位,肯定事出有因,事實也正是如此。

當時社會大環境是安史之亂各地藩鎮割據,唐中央朝廷為此焦頭爛額,晚唐歷代有所作為的君主都把削弱藩鎮勢力當成自身終極目標,德宗年間為削弱藩鎮甚至釀成了後果慘重的

涇原兵變,

這一次被叛軍攻陷長安,德宗倉皇出逃到奉天(長安以西北,今陝西乾縣)。此後削藩層出不窮,憲宗年間著名的“元和中興”也是因為對當時的藩鎮形成一定的節制,加強了中央集權,表面上使得山河再次一統才有這個說法。故而當晚唐雄主宣宗死後,新上位的唐懿宗手段與之相比差的不是分毫,即使在河西防禦沒有完全穩固的情況下,就急不可耐的於鹹通八年(公元867年)召張議潮入覲長安,在朝為質,同行的還有他的兩個兒子-張淮鼎、張淮詮。因此張議潮在入長安覲見天子的同時,把歸義軍大權交給了其侄-張淮深。

當然,事情並沒有完結,唐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張議潮帶著壯志未竟的遺憾在長安去世,享年七十有四。唐王朝深感這位為帝國做出殊功的老人,追贈太保。

六郡山河,宛然而舊|歷經三代,為唐復地四千餘里的大唐歸義軍

圖3|歸義軍第一任-張議潮

時人作詩讚曰:“

河西淪落百年餘,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這位歸義軍第一代節度使半生征程、孤忠大唐,在此時為他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而歸義軍也隨著他的死四分五裂,因為其死後,歸義軍內部矛盾重重,迅速形成了張議潮子嗣和張淮深兩支派系,他們明爭暗鬥,不管是朝廷還是內部勢力均是如此,因為張淮深在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獲封節度使的同時,朝廷也把張議潮之子張懷鼎封為沙州刺史。

張淮鼎內與舊臣暗謀,外與妹婿、掌握瓜州大權的索勳勾結,等待時機,甚至拉攏了張淮深兩個不受寵的兒子。最終在大順元年(公元890年)趁張淮深不備殺其夫妻和他的六個兒子。

至此,張淮鼎成為了新一任節度使,但是他也只在其位上坐了兩年,就於892年去世。

臨終前他將自己兒子張承奉託孤給了野心勃勃的妹婿索勳。索勳是自甘平庸之輩嗎?從他幫助張淮鼎弒殺張淮深就可以看出來,並不是,不久就自立為歸義軍節度使,他也成為繼張淮深之後第二位非張議潮直系子孫掌權的節度使。

羅振玉

《補唐書張議潮傳》

對於這一經過也有詳細記載:

淮深卒,弟淮鼎嗣,淮鼎卒,託孤於議潮婿沙州刺史索勳,勳乃自為節度。

而索勳不管是自身身份不足名正言順,還是在河西的施政方針都不是很得人心,很快歸義軍內部暗流湧動,張議潮另外一個嫁與李明振的女兒發動政變,誅殺了索勳,立張淮鼎之子張承奉為傀儡節度使,從此李氏一族成為了沙洲的土皇帝。

經歷多次政變的張承奉將這一切看在眼裡,開始韜光養晦,靜待時機一舉誅殺姑父李明振一族。因為其父祖在河西樹立的威望,很快便聯合了當地大族清除李氏一族,至此歸義軍內部矛盾才宣佈告一段落。

六郡山河,宛然而舊|歷經三代,為唐復地四千餘里的大唐歸義軍

圖4|歸義軍時間軸

但時值唐末,多事之秋,朝廷猜疑和周邊宿敵也使得歸義軍難以做大,註定只能成為割據勢力,掙扎直到滅亡。

周邊宿敵與朝廷猜忌

前面也提到過,晚唐所有立志中興的帝王,都把削弱藩鎮當成自己的終極目標,而河西之地在他們看來就是一個新的藩鎮,也因此有了之前的召張議潮入長安作人質、遲遲不封張淮深為節度使的一幕。更在此基礎上,分化歸義軍內部權力,封張淮深為節度使之後還將張淮鼎封為沙洲刺史。這就造成了歸義軍內部矛盾重重,同時歸義軍第一代節度使張議潮在復河煌十一州之後,

龍家盤踞肅州,回鶻佔據甘州,

外部宿敵一直存在,甚至還在不斷惡化。

而且當時中原大地也不太平,一旦和周邊其他勢力拉鋸佔據下風,唐中央朝廷也派不出一兵一卒來援助河西。因為就在張議潮子孫與河西各勢力拉鋸的同時,唐王朝也在疲於應對內部的農民起義和一直存在的藩鎮割據。

881年,黃巢攻佔帝國首都長安,唐僖宗入蜀;904年,朱溫殺唐昭宗,另立新帝。這些都能說明當時的唐王朝也是自身難保。更可怕的是,歸義軍不光不受中央政權信任,就連當時朱溫、李克用等一批有名的藩鎮,史書上也沒有記載歷代節度使向他們任何一位遞投名狀。

因為這些原因,歸義軍到唐末,內部實際控制的領土其實也就瓜、沙二州。儘管之後第五任節度使張承奉自號為白衣天子,建立西漢金山國,但沒過多久就在外部打擊下取消了帝位。這支軍隊從建立到滅亡終究難左右天下,成為時代配角。

六郡山河,宛然而舊|歷經三代,為唐復地四千餘里的大唐歸義軍

圖5|唐末歸義軍的外部形勢圖

時隔千年,不管是唐王朝還是歸義軍都已成為歷史,但這支孤軍歷經半個多世紀,在祖孫三代的努力下,為唐王朝“復地四千餘里,地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當山河殘破時,總有人站出來,從古至今也從來不缺乏這種事例,所以哪有什麼天佑中華,只不過自古以來都不乏像歸義軍那樣的英雄、孤軍烈士能站出來守衛這個古老民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