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作者:由 部落隔的娛樂圈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1-04

看一眼就知道是不是les;les看喜歡的姑娘眼神

如何檢驗自己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影迷?

有一個雖不成文、但很有趣的測驗方式是:看自己是不是會喜歡法國電影。

這不僅是因為電影這門藝術,本身就起源於法國,更是因為從誕生至今,縱覽全世界範圍內的大多數電影,都在不斷向好萊塢模式屈從時,只有法國電影,從始至終都在堅持自己獨立的藝術個性——

在保證娛樂性的前提下,始終保持文學性和浪漫主義,同時不自覺地肩負起現實社會的觀察、體認和反思。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2022年法國電影展映主海報

法國電影的特質

浪漫。

通常我們想到法國電影,這會成為我們判斷它的第一印象。當然,我們也能找出許多法國電影來佐證:《玫瑰人生》《刺蝟的優雅》《碧海藍天》《與瑪格麗特的午後》《天使愛美麗》……

最知名的應該是《這個殺手不太冷》。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這部法文原名直譯應該叫《萊昂》的殺手電影,用導演呂克·貝松的話來說就是,它講的其實是關於兩個小孩的故事:

“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在他們心裡,他們都是12歲,他們都感到失落但他們深愛彼此。”

類似還有《戲夢巴黎》。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三個年輕人從動盪的社會環境中超脫出來,享受著打破常規、逃離管制的快樂。

他們要的不是什麼狗屁“道德”,就是要無拘無束的自由,就是要看看靈魂能膨脹到什麼程度,就是要以洶湧的勇氣和四溢的情慾,去對抗虛無的青春。

但是,浪漫並不是這些電影的全部,或者說,浪漫並不是法國電影的全部。

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更精準的說法:

浪漫只是法國電影的“面子”,寫實才是法國電影的“裡子”。

眾所周知,法國電影對人物的刻畫是細緻入微的,他們甚至能在一個吃飯的場景裡,靠表情、眼神等細節,給觀眾足夠多的時間去體會一個真實的人,讓人物和故事同時立得住。

最典型的法國導演是侯麥。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侯麥幾乎對寫實主義保持著宗教般的虔誠,堅持對世界進行簡單而自然的表達,場景安排得樸素、靜謐又細膩。他極少讓劇組打光,反而始終如一地堅持自然光和長鏡頭,依賴緩慢而低調的變焦,把角色框定在畫面裡。

他這一點,有點像偏愛用50mm焦距來拍片的羅伯特·佈列松。

而侯麥的人物,通常就被限定在日常瑣屑裡,被動著吐露自己的內心,那種支支吾吾、欲遮還羞的樣子,大多數時候顯得笨拙甚至愚蠢。

但就是在這種圍繞中心任務進行的冗長對白裡,侯麥把主角最真實的樣子抽絲剝繭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這樣的法國電影,你看完後不會有太過強烈的情感體驗和起伏。

恰恰相反,你收穫更多的其實是隱隱約約和輕輕淺淺的某種思緒——

這種思緒,你比較難用精準的詞彙去捕捉,卻總能在日常裡的某個時刻,突然意識到它的精妙,然後才會慢慢去回味它。

能被回味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或者換個說法:看法國電影,是需要動腦子的。

這是因為,法國電影像極了法國人,歷來都有精英模式的審美和智性。

不少有法國旅居經驗的朋友,都提到過一個共性:法國的教育模式比較精英化,特別注重考察學生的審美和思維能力,

尤其是在電影教育領域。

這一點,影評界前輩、法國巴黎索邦大學電影學博士開寅老師,最有發言權。

他曾經就說過:“在法國,你的思維能力或者說判斷能力,以及你知識的寬度、文化的厚度,他們認為這些東西是成為一個電影創作者或者導演的必備素質。你有了這個素質,跟你已經掌握的技術是一樣的,都是個人基本能力的體現,你沒有這個能力,他認為你就學不了電影。”

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法國有著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知識分子型導演。

這些導演,平時最大的喜好就是看書,對很多社會問題或者是很抽象的哲學問題,有很多很明確的這種觀念。

比如克里斯·馬克,就是法國導演中,典型的知識分子型導演。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比起法國新浪潮的同輩們,比如阿倫·雷乃、阿涅斯·瓦爾達、戈達爾、特呂弗等,克里斯·馬克就是個謎——

行事低調、不愛拍照不愛接受採訪,有人問他要照片,他竟然給了對方一張貓的照片來代表自己。

這種神秘性,甚至感染了他的電影,比如很多人不知道,可一旦看過就終身難忘的短片《堤》。

這部給大衛·鮑伊帶來巨大影響,並催生了特瑞·吉列姆《十二猴子》的《堤》,幾乎完全由靜態照片組成。

展現了過去/往昔的寧靜優雅美好、未來的神秘不可親近、現在的異化與可悲,講述了人類悲劇的命運,和一個人不可救贖的宿命。

儘管不足30分鐘,但完全可以媲美讓·雷諾阿114分鐘的《大幻影》。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或許正是因為精英模式貫穿了法國導演群體,所以對於大部分普通觀眾來說,

法國電影通常是學術名詞和文藝電影的代言詞。

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新浪潮、左岸派、特呂弗、戈達爾、佈列松、阿倫·雷乃、阿涅斯·瓦爾達、雅克·貝克、讓·雷諾阿、克洛德·蘇臺、讓-皮埃爾·梅爾維爾……

這些看著就應該出現在教材裡的術語或人名,難免不讓人望而生畏。

但實際上,只要能稍微預留些時間和耐心,多一些在大銀幕觀看法國電影的機會,你就能從與這些名詞相關的電影裡,窺視到法國電影,或者說電影這門藝術的奧義。

比如正在全國多個城市舉辦的2022年法國電影展映,就是個在大銀幕觀看法國電影的好時機。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有必要解釋的是,法國電影展映是一個迄今為止,已經舉辦過將近20個年頭的中法電影交流活動。

這個影展活動,是由法國電影聯盟(Unifrance)主辦、法國大使館協辦。

具體的選片標準,按照法國電影聯盟駐中國辦公室聯絡專員李笑容的說法就是:

“首先考慮的就是法國電影的多樣性,不會只是選擇一種型別或是一種題材,而是力求更可能多的型別和題材。

“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儘可能向觀眾展示當代法國電影的不同面向,更是為了滿足中國觀眾不同的觀影期待,建立大家對法國電影獨特氣質的重新認知。”

每年的影展活動,主辦方都會邀請一個跟法國電影淵源深厚的中國電影人來做宣傳大使,賈樟柯、畢贛、刁亦男等,都曾擔任過這個角色。

2022年的宣傳大使是

婁燁導演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作為中國電影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婁燁與法國電影之間關係頗深。

此前受邀參加法國文化中心舉辦的電影講座時,婁燁導演就坦言:

“法國新浪潮電影對我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其中一個例證就是:

著名法國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四百擊》,就曾在他的電影裡,被他以放映畫面的鏡頭致敬過。

除了在藝術精神上深受法國電影影響,婁燁有許多部電影,都曾與法國結緣:

《蘇州河》是法國製片人菲利普·伯拜聯合制片的作品,而他的《紫蝴蝶》(2003)、《春風沉醉的夜晚》(2009)和《浮城謎事》(2012),都曾在法國戛納電影節亮相。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在7月8號晚上的開幕式上,因其他原因無法到場的婁燁導演,特意為活動錄製了一段VCR。

在這段影片裡,婁燁希望大家能在當下這個非常時期裡,走進電影院,用心鑑賞法國電影聯盟今年精心挑選的8部法國佳片。

跟往常一樣,今年遴選的8不法國作品,作品的主題、風格各異。

或以獨創的方式展現現實生活,或從獨特的角度探討時下議題,或以自由的幻想通達過去與未來,或以動人的情感觀照人的處境。

以開幕影片《法蘭西》為例。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這部由法國當代電影大師布魯諾·杜蒙自編自導、法國著名女演員蕾雅·賽杜主演的電影,圍繞一名電視名記的瘋狂生活及其崩塌展開,從一系列不幸事件引發的個人和公眾危機中,透視當代法國困境。

其他七部電影,也如同開幕影片《法蘭西》一樣,充滿著法國電影才有的情趣和藝術感。

比如以輕鬆調侃的方式,探討新的技術和概念對當代人生活的影響的《兩個阿爾弗雷德》(Les 2 Alfred);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癌症患者、抑鬱症患者和盲人組成“尋子小分隊”的《尋子奇情路》(Adieu les cons);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借祖父去世重新審視家庭關係和自我的《到達摯愛》(ADN);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取材於經典人物和故事、卻與當下女性覺醒的話題高度契合的動畫片《拓荒野女孩》(Calamity);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以充滿幻想的故事、富有活力的鏡頭語言,反映巴黎郊區生活的《加加林》(Gagarine);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關注心理疾病,對家庭和人的影響的現實主義作品《我的丈夫得了躁鬱症》(Les Intranquilles);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以及憑《燃燒女子的肖像》大放異彩後,法國女導演瑟琳·席安瑪帶來的奇幻新作《小媽媽》(Petite maman)。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

這8部法國佳作,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在國內上映。

假如你喜歡電影,尤其是法國電影,那這次展映活動,一定不要錯過。

點選下方,檢視2022法國電影展映排片及開票資訊!

不愛法國電影,算什麼合格影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