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爆發七次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作者:由 情懷與歷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1-27

公元前232年是農曆什麼年

在戰國七雄中,趙國貴族出自商朝名門嬴姓部族,為商紂王手下大將嬴飛廉(蜚廉)的直系子孫。始祖造父為飛廉的四世孫。趙國國君為黃帝五世孫伯益(大費)之後,與秦國王族本是同一祖先。伯益因輔助大禹治水而被舜帝賜為嬴姓,其部族為嬴姓部族。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爆發七次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儘管趙國和秦國同宗同源,但是,在戰國中後期,兩國卻爆發了激烈的較量。以下,就讓我們一起盤點下秦趙之間的七次大戰。

一、華陽之戰

華陽之戰,是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秦國名將白起、魏冉率軍在韓國的華陽(今河南省新鄭市區北20公里的郭店鎮華陽寨村周圍一帶)一帶同魏國、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魏趙兩國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魏國大片城池,此戰共斬殺魏趙聯軍十五萬。在這15萬聯軍中,13萬是魏軍,2萬是趙軍,也即趙國是協助魏國作戰。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爆發七次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二、閼與之戰

閼與之戰,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趙國名將趙奢率軍於閼與(今山西和順),擊敗秦軍的一次作戰。

在閼與之戰前,秦國和趙國雖然爆發了華陽之戰,不過,這場戰役中,趙國只是一個配角,也即二者沒有單獨且直接的衝突。一方面,秦國將重心放在了和魏國、楚國等大國的較量上,比如爆發了藍田之戰、伊闕之戰等,而趙國則在胡服騎射後,解決了中山國這一心腹大患。所以,雙方沒有利益上的劇烈衝突。但是,在楚國、魏國元氣大傷,秦國決定試探一下趙國的實力,從而爆發了閼與之戰。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爆發七次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公元前270年,秦國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對此,趙括的父親趙奢率軍救趙,出奇計,終於打贏了一場原本無法取勝的戰爭。

三、長平之戰

在閼與之戰後,秦國意識到趙國的強大。於是,秦國決定重點對付趙國。在長平之戰前,秦國進攻韓國,導致韓國的上黨郡和本土切斷了聯絡。在此背景下,秦國和趙國為了爭奪韓國的上黨郡,所以爆發了長平之戰。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數戰連勝,致使趙軍損失慘重,戰場上的局面對趙國極其不利。秦見趙國固守不戰,便派間諜散佈廉頗投降的謠言並揚言秦不怕廉頗,怕的是趙奢之子趙括。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暗中任命名將白起為統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爆發七次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四、邯鄲之戰

邯鄲之戰又稱邯鄲保衛戰,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國與趙、魏、楚聯軍在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進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戰。在邯鄲之戰中,雖然趙國苦苦支撐。不過,因為魏國和楚國的及時出手,這導致秦國吃到了敗仗。

五、肥之戰

肥之戰是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名將李牧率趙軍在肥(今河北石家莊藁城區一帶)大敗秦軍的截擊戰。肥之戰,秦軍挾大勝之威而來,李牧則可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不過,因為秦國的實力太過強大,肥之戰並沒有讓秦國元氣大傷。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爆發七次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六、番吾之戰

番吾之戰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軍又大舉進攻趙國。對此,李牧在戰前準確判斷敵情,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但趙國已無力再戰,所以此戰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殲秦軍。

七、秦滅趙之戰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嬴政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遷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全力抵抗入侵秦軍。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爆發七次大戰,結果互有勝負!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不辨真相,於是冤殺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

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抓住李牧被殺的機會,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趙國都城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