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三國周郎的“綸巾”,也許是一款休閒的帔巾

作者:由 斜陽花間留晚照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08

孫堅之死在三國第幾集

周瑜的儒雅風流,在於長相俊美的同時,武功天下,且精通音律;故蘇軾偏用文人寫他,“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這裡的“綸巾”,多被解釋為頭巾,實際上, “綸巾”也許並不是頭巾,而是一款休閒的帔巾。

三國周郎的“綸巾”,也許是一款休閒的帔巾

01。魏晉風流,高士們的綸巾

《世說新語》寫謝萬,器量不行,遠不像他三哥謝安那樣名滿天下,但謝萬倨傲和吹牛的水平,很像裘千尺的雙胞胎弟弟裘千仞。他就愛著白綸巾:

謝中郎是王藍田女婿,嘗著白綸巾,肩輿徑至揚州聽事見王,直言曰:“人言君侯痴,君侯信自痴。”

意思是謝萬著白綸巾,前去見老丈人,且直言:別人說你傻,你果真是傻。

古人對冠服制式,材料顏色,使用場合都有明確規定。且從《漢書》到歷代正史,都將亂服衣冠視為狂慢變節,謂之“服妖”。《晉書·五行志》將“只穿單衣不穿外衣”,“博大的衣裳”,“木屐” 都列為“服妖”。謝萬去見晉帝時,著白綸巾,鶴氅裘,拖板鞋(木屐),可以說是相當“服妖”了。

三國周郎的“綸巾”,也許是一款休閒的帔巾

“服妖”在東漢變得普遍,魏晉南北朝篡位都不新鮮。何況隨便穿衣服。

尤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那幫放浪形骸的高士,都已經快半裸了。他們輕視禮教,自然要從輕視冠冕做起,袒胸露背侃侃而談,引領魏晉名士的風流。《五行志》反對的,在讚譽名士行止的《世說新語》裡反而是標準做派。

三國周郎的“綸巾”,也許是一款休閒的帔巾

但名士們袒露的胸背並非一覽無餘,孟暉在《晉代名士的休閒服》中寫道,“這一幫高士雖然都是半裸,在沒有穿褥衫的肩背上卻都披了一條式樣獨特的輕紗披巾。”

披巾式樣是這樣的:半圓,寬大,下襬足以垂到腰部以下。兩隻巾角垂在胸前,披巾兩襟綴有帛帶,可以繫住巾角。敦煌第壁畫裡,文殊菩薩的也披著這樣一條輕紗披巾。

唯有欲穿不穿的輕紗披巾,寬袍大袖之大氅,腳蹬木屐,方能彰顯瀟灑飄逸,灑脫任誕的氣度,以及這種氣度中所包含的對於傳統禮教的鄙薄和揶揄。這大概就是晉南北朝時期高士們,格外喜愛這類服飾的原因。

三國周郎的“綸巾”,也許是一款休閒的帔巾

02。綸巾原型應該是帔巾,屬於女子服飾

與高士們的披巾最相似的,應該是女性裝束中常見的“帔”。又稱“帔帛”“帔子”,它不是主要服裝,而是一種獨立的配飾。在詩文中時有出現,南朝徐君倩《初春攜內人行戲》寫道:

“梳飾多今世,衣著一時新。草短猶通屧,梅香漸著人。樹斜牽錦帔,風橫入紅綸。滿酌蘭英酒,對此得娛神。”

徐的妻子不小心被樹枝掛住身上的錦帔,恰巧風又吹起了她的紅色披巾,於是他忍不住喝了杯酒,欣賞這人與景的諧美。

三國周郎的“綸巾”,也許是一款休閒的帔巾

庾信在《奉和趙王美人春日詩》裡描述美人的帔巾:

“步搖釵梁動。紅輪被角斜”。

“步搖”是中國古典首飾的一種,上有垂珠,移步則搖曳。美人髮髻上插著這樣的步搖,蓮步輕移,釵隨人動,風情萬種。與“步搖”呼應的另一種美麗,則是輕搭在身上飄飛的“紅輪”。古代文獻多有輪和綸通用,“紅輪 ”也就是紅色的綸巾。

這就明瞭一件事,魏晉南北朝高士們披的綸巾,就是女子的帔巾。

三國周郎的“綸巾”,也許是一款休閒的帔巾

魏明帝曹叡就非常喜好婦女的裝飾品,他的天子冕,前後旒改用女子飾品珊瑚珠;同時我們也知道,魏晉南北朝,除了放蕩形骸的高士們,還是一個看臉時代,盛產女性美感的美男:

《世說新語》載:美男子潘安,一出門就會被路上女人們圍觀。衛玠美貌出眾,看他的人圍得像一堵牆。

夏侯玄,嵇康,謝安,王羲之等全都風度翩翩,清朗俊逸;他們隨手拿過一條帔巾披在肩上,自然比無數的高士都好看,而且應該也就沒女人什麼事了。

三國周郎的“綸巾”,也許是一款休閒的帔巾

03。綸巾極大可能是帔巾,不是頭巾。

晉陸翽《鄴中記》記載石虎造涼馬臺,建成奢華出遊:

“以女伎一千人為滷薄,皆著紫綸巾,熟錦袴,金銀鏤帶,五文織成靴,遊臺上”。

“滷薄”,即古代宮廷儀仗。他的皇后出行也是如此:女騎一千,冬月皆著紫衣巾。”

從上下兩則記述看來,“紫綸巾”同“紫衣巾”,“冬月皆著紫衣巾”,想來自然是禦寒。綸巾也是帔巾實名了。

三國周郎的“綸巾”,也許是一款休閒的帔巾

《陳書·儒林傳》寫賀德基的故事,也許更能說明綸巾是帔巾:

德基少遊學於京邑,積年不歸,衣資罄乏,盛冬止衣裌襦袴。嘗於白馬寺前逢一婦人,容服甚盛,呼德基入寺門,脫白綸巾以贈之。

時值盛冬,且衣資罄乏,女子所贈“白綸巾”,自然是禦寒衣物,而非頭巾。

三國周郎的“綸巾”,也許是一款休閒的帔巾

漢未美男袁紹等人,雖身為將帥,都戴縑巾。那周瑜的也該是縑巾。所以,這綸巾是帔巾又有何不可?

周瑜容貌俊美,精音律,這兩樣蘇軾都沒有。然這若是周郎身著休閒帔巾,撫琴絃,與堪稱國色的初嫁小喬的一次小聚,豈非更加浪漫和令人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