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作者:由 短片姬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16

林沖的武器叫什麼槍

導讀:從清代中期開始,武俠小說就動不動點穴、易容,個個都能輕功提縱,拿個秘訣不用苦練便能成高手,固然腦洞大開看著有勁,卻少了很多幹貨,也脫離了真正的武學。相比之下,《水滸傳》的打鬥描寫卻非常真實,不僅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對研究當時的冷兵技擊也有很深的參考意義。

前幾天咱們介紹了《水滸傳》裡的槍棒和朴刀,這兩款武器雖然在書中出鏡率頗高,但一個是訓練器材,一個多用在殺人放火上。騎馬作戰,都不方便。

大家仔細看原著就會發現,書中擅長馬戰的好漢,用長槍的佔了絕大多數。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林沖自不必說,自己是槍棒教頭,武器就是丈八蛇矛;兵馬都監董平,用的是雙槍;青面獸楊志雖說賣過刀,馬上比武用的還是長槍;就連以弓箭為主要兵器的小李廣花榮,也會使得“銀絲鐵桿槍”,能和秦明打個平手;還有原為東昌府守將的張清,除了飛石之外,還有一杆出白梨花槍……

林沖是蛇矛,其他人都是各種槍。現在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槍、矛到底有什麼區別。網上也有很多說法,但都是人云亦云,強行解釋。

較真的話,在漢代之前,矛指的是有尖、兩刃、杆底部有尖可以杵在地上的長杆刺擊兵器,一度是當時正規軍的主要裝備,當時說的槍,是指將竹木削尖製成的簡易兵器,是土匪專用,農民軍必備。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上圖吳王夫差矛 青銅 春秋時期

隋唐之後,槍也開始有了金屬製的槍頭,故而槍、矛的區分已經蕩然無存,可以說,唐宋之後槍矛沒有差異。這在《水滸》中也有體現,如說書中有時候前文說“丈八矛”,後文說“槍”,其實指的都是一個武器。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槍可以稱為矛,但是沒有鐵頭的槍,卻只能叫槍。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上圖:宋代《武經總要》中記載的拒馬木槍

雖說槍矛早在幾萬年前便已出現,但是槍矛絕對是冷兵器時代最具威力的兵器之一。

而且大家要知道,在《水滸傳》作者所處的年代,中國的鐵器鍛造工藝、竹木加工工藝已經極為發達,且多在馬上使用,所以當時中國的槍矛威力,絕對遠超影片裡的斯巴達步兵長矛。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上圖:中國古代的槍頭和槍桿工藝

但是在書中,長槍的第一次出場,卻顯得非常狼狽。在書中第二回,少華山的陳達手持丈八點鋼矛,對陣手持三尖兩刃刀的史進,這次對決,也是書中著力描寫的第一場馬戰:

雙方在馬上爭鬥多時,史進故意賣個破綻,讓陳達用丈八矛往他的胸口刺,史進把腰一閃,陳達求勝心切,用力過猛,失去重心。史進趁勢上前,一手抱住陳達將其摘離馬背,隨後揪住他腰間的布袋(褡膊),將其丟在了馬下。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上圖:手持三交兩刃刀的騎兵形象

這場戰鬥,陳達完敗,但並不能就此說明丈八矛這種武器的失敗。同樣是丈八的長矛,在林沖手上,確實另外一個結果。在祝家莊,一丈青手持雙刀策馬衝向宋江,林沖立馬挺槍出戰:

雙方打鬥不到十個回合,林沖賣個破綻,吸引一丈青將雙刀一起砍來,林沖就勢將長槍桿側面格擋開一丈青的雙刀,一丈青用力過猛,兩口刀順著長杆斜著滑了下去。林沖立即上前,一手將一丈青拽下馬背,並且將她整個人夾在腋下,帶回陣中。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上圖:電視劇《新水滸傳》中活捉一丈青劇照

可見,在馬背上作戰,一旦中計失去平衡,無論使用什麼武器,都有被敵人拽下馬背的危險,在雙方同為馬戰的情況下,誰的騎術、技術高超誰便能贏,與所用武器,並無太大關係。

而且相關記載來看,明代軍隊裡最短的“三號長槍”,長度也有一丈六尺,足足五米長;即使最短的長槍,也有一丈四尺四寸,約合今天的四點六米。

這樣的超長武器,在馬上長於進攻,而難以防禦,除非像林沖、楊志這樣的好手,否則難以形成有效的格擋。一旦失守,便是完敗,短兵器一旦貼身,更是危險。索超的徒弟周瑾和楊志比試槍法,各自去了槍頭,綁上石灰,鬥了幾十合,周瑾的身上已經滿是石灰點了。官軍的溫文寶持長槍策馬衝向岳飛,被秦明破了防,一狼牙棒打飛了天靈蓋。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上圖:明代《武備要略》記載,明代軍用制式長槍,最短“三號長槍”的也有一丈六尺。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上圖:傳世狼牙棒。其實古代的狼牙棒是一種單手的短兵器。

既然如此,為何那麼多騎兵頭領都喜歡用長槍呢?

其實馬上使用長槍的真正優勢,並不在於對陣對方的騎兵,而在於可以著重甲,利用快馬帶來的衝擊力,衝散敵方步兵的陣型。對以步兵為主的軍隊來說,步兵主力的陣型一散,作為配合的騎兵也獨木難支,只能一同潰敗。

在《水滸傳》第五十五回中,呼延灼使出了他的王牌部隊——連環馬。這是一隻典型的重騎兵部隊,人馬皆披重甲,只有四隻馬蹄和兩隻眼睛露在外面,其他地方都有重甲防護。這支部隊一共三千兵馬,每三十匹用鐵索連住,形成一個整體,攜帶弓箭和長槍,遠則射箭,近則用長槍“直衝而入”。

在實戰中,呼延灼僅僅使用了三隊連環馬,兩邊射箭,中間使槍,便將宋江的大隊人馬衝的七零八落,獲得了極大地戰果。

這裡當然有一些藝術誇張,但是類似的戰術,歷史上的金國重騎兵(俗稱鐵浮屠)的確使用過。鐵浮屠三人一隊,用牛皮繩串聯,人馬皆披厚重鎧甲,頭部更是穿戴兩成鐵盔,只露雙眼,衝鋒時,部署在兩翼的弓騎兵“柺子馬”利用弓箭襲擾敵陣,兩種騎兵互相配合,戰果頗豐。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上圖:當代甲冑復原師溫陳華復原的鐵浮屠身甲部分(全套還包括臂甲、手甲、脛甲等等)

而步兵如果要對付重騎兵的衝鋒,最好的方式,便是自己也裝備長槍。在馬戰的情況下,長矛防禦力低,但是在步戰中卻恰恰相反,一旦組成密集的長矛陣,敵人便很難攻入。而且長矛陣部署簡單,普通人只需要簡單的實戰訓練,便可成為一名優秀的長矛手,故而戰時可以臨時組織規模龐大的長矛兵。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而長槍之中,鉤鐮槍最適合對付重騎兵,因為其槍尖一側還有鉤鐮。重騎兵人馬皆披重甲,但是蹄子並無防護,鉤鐮槍可以割斷馬腿,待敵人下馬後,再用鉤鐮勾走敵人的鐵盔,或者順勢從眼睛出砸下去,殺傷敵人。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上圖:傳世明代鉤鐮槍

無獨有偶,這種武器並非只有中國才有。在十七世紀的歐洲,瑞士步兵面對全身重甲的騎士所用的“瑞士長戟”,本質上也是一種鉤鐮槍。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上圖:梵蒂岡的瑞士護衛隊,至今主要裝備仍為瑞士長戟,與中國古代的鉤鐮槍十分相似。

在《水滸》中,梁山好漢的對策,正是“賺”金槍手徐寧上山,讓徐寧訓練專門剋制連環馬的鉤鐮槍,不到半個月,已經組織了“五七百人”的部隊,戰時用鉤鐮槍和撓鉤手配合,鉤鐮槍專破馬腿,撓鉤手負責抓人,巧妙利用蘆葦叢生的地形進行埋伏,大破連環馬。

影視劇中徐寧

書中所寫,雖然合乎原理,但是有些誇張,畢竟埋伏不是次次都能奏效。而且,步兵長槍剋制重騎兵,對士兵的心理素質要求極高,面對衝刺而來的戰馬,要做到不害怕還是有些難度的。

更何況,歷史上的宋軍步兵在對付鐵浮屠的時候,同時也要對付兩邊不停射箭的柺子馬,故而長槍手需要和遠端兵器配合才可以奏效。就像上面反應歐洲十七世紀戰爭的影片一樣,長槍和火槍配合使用,火槍應敵,長矛接戰。只不過宋軍那時候還沒有火槍,故而用的是弓弩。

在水滸中它雖不如朴刀出鏡率高,卻是水滸好漢們戰場必備利器

上圖:宋代《武經總要》記載的一種步兵陣型,即是槍刀手、弩手、弓手的協同。

想看到更多精彩冷兵器內容,鎖定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