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高 句 麗(續)

作者:由 大道即正道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22

高句麗佔領遼東被誰收回

唐太宗即滅東突厥,以“天可汗”的尊號威加海內,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也不得不表現出恭順的姿態,接受唐朝冊封。但是高句麗卻在與唐朝相鄰的西部邊境、遼水以東,耗時十六年建成千餘里的長城,並厚賄與唐敵對的漠北強部薜延陀,欲使其進攻唐朝。高句麗的這些行為在不斷激怒著唐太宗。可由於高句麗表面上的恭順,他又找不到用兵的理由。公元642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殺死其國王,另立傀儡新王。淵蓋蘇文強硬好戰,拒絕了唐朝要求他停止進攻新羅的詔令。唐太宗遂以討伐淵蓋蘇文和保護新羅的名義,出兵高句麗。

公元645年初,唐太宗率李世勣、李道宗、長孫無忌等一干能臣驍將,統兵十萬,向高句麗進發。唐初人口銳減,不像隋煬帝那樣能組織起百萬人以上的軍隊,全國能動員計程車兵還不到六十萬人。這次出征的十萬兵力,與當年討平東突厥時所用兵力相當,所以,此番出征,堪稱“兵力雄厚”了。不過,唐軍仍被分為兩部分:陸軍六萬、海軍四萬。面對高句麗三十萬的常備軍,唐太宗對他手下士兵的戰鬥力是相當自信的。不過,唐軍的野戰和攻堅能力確實是無以匹敵的。隋朝頓兵百萬數月無法攻破的軍事重鎮遼東城,很快被攻克就是例證。此戰,眾多勇猛的唐軍戰士被衝杆頂上城牆,殺開一個個立足點後,身後湧上的唐軍再以成排的長矛隊形向前推進,將守城的高句麗士兵趕下城牆。遼東城內守軍持盾反擊城頭時,又被唐朝士兵用城牆上的滾木雷石成片地砸倒。在斬俘高句麗守軍兩萬餘人後,遼東城被攻克。當唐軍向南面的安市城(今遼寧海城)進發時,高句麗主力並靺鞨聯軍十五萬人,在高延壽和高惠真兩名大將的率領下,前來救援。參與這次戰役的唐軍只有三萬人。唐太宗以一萬五千人的部隊在山前與對手列陣對峙,另以一萬一千士兵埋伏於敵軍背後的山谷,他自己則率四千人馬隱匿在山頂。高句麗軍見當面之敵才為自己的十分之一,遂發起攻擊。埋伏于山谷中的唐軍突然衝出,殺入高句麗陣列後部,攪亂其陣形。唐太宗又親率四千驍騎從山頂向下,衝擊高句麗軍隊。此戰,白袍小將薜仁貴強悍無比的箭、戟戰力首次展現,殺敵眾多,一戰成名。在唐軍三面奮勇合擊下,十五萬高句麗軍被殲兩萬,高延壽和高惠真率殘部三萬六千八百人被唐軍包圍于山中,餘皆逃散。唐太宗命人切斷山中高句麗軍的出逃途徑,高延壽和高惠真率部降唐。此役後,方圓數百里地區的高句麗人逃亡淨盡,只剩下了安市孤城。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有將領提出不要逐個攻取高句麗的城池,可以出奇兵攻入其後方的建議。可隋朝大軍的失利不能不讓唐太宗有所忌憚,有限的兵力也容不得他去冒險。於是唐太宗選擇了繼續進攻安市城。安市城防守嚴密,軍民抱必死決心抗禦。淵蓋蘇文攝政後,曾因該城將領(傳說為楊萬春)不服節制而發兵攻打,最後無功而返。這次輪到唐軍來啃這塊硬骨頭了。對安市城持續兩個月的攻擊,沒有任何進展,反而唐軍所築的、與城牆相鄰的土山,被高句麗守軍佔領。時值陰曆九月中旬的深秋,唐太宗對冬天駐留於這片土地上作戰沒有信心,後方又傳來薜延陀進兵唐朝邊關的軍情。唐太宗下令搬師,同時,遷遼東包括七萬高句麗人在內的三十萬人入唐;封降唐的高延壽、高惠真以下三千名高句麗酋長,為各級將校,至唐朝內地任職。這是兩項高超的戰略舉措!

公元647年和648年,唐太宗命東萊和遼西的唐朝海陸守軍,伺機騷擾高句麗,一方面使其軍隊疲於應付,另一方面延誤其農時,影響其國家經濟。唐軍機動作戰的能力得到了發揮,他們連戰連捷,高句麗兵力和物資都遭受很大損失,國內生產大受影響。這段時間,唐太宗命人大造戰船、儲備糧食,徵兵三十萬,準備再次親征高句麗。進入公元649年後,唐太宗久病難愈,於當年七月逝世,時年五十一歲。後人均推斷,如若唐太宗能率軍第二次進攻高句麗,勝算是相當大的。

高 句 麗(續)

唐高宗登基後,因為平定西突厥賀魯的戰事,沒有馬上對高句麗大軍壓境,仍然採取偏師騷擾的辦法,逐漸削弱高句麗。公元660年,唐朝決定先滅掉實力較弱的百濟國,然後與新羅一起,威脅高句麗的南方,為下一步南北夾擊高句麗打下基礎。蘇定方被任命為這支十三萬水陸大軍的統帥,新羅國王也接受了唐朝委任的頭銜,出兵五萬相助。唐朝的水陸大軍泛海而進,於熊津江(今韓國錦江)口登陸。百濟守軍無法抵擋,唐軍直趨百濟首都泗沘城外。百濟傾國來戰,仍被斬首萬餘,殘兵退守泗沘城。新羅軍隊也在付出重大犧牲後,擊退了百濟軍。在兩國大軍的進圍下,百濟王族先後投降,其國滅,唐朝於百濟故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公元661年,十餘萬唐軍五路出擊,和新羅軍隊一起,南北夾攻高句麗。高句麗在遼東、鴨綠江和南方的防線接連被突破,損失慘重,唐朝與新羅聯軍形成合擊平壤之勢。恰在此時,九姓鐵勒叛唐,入侵唐朝北方邊地。唐軍不得已分出兩路人馬平叛。雖然之後唐軍全勝九姓鐵勒,但是淵蓋蘇文卻趁機攻擊了龐孝泰所率的一路唐軍。六十一歲的龐孝泰,與跟隨他出徵的十三個兒子全部戰死。公元662年冬,唐朝和新羅聯軍久圍平壤不克,時天降大雪,兩國聯軍接濟不力,只有撤兵。高句麗逃過一劫,但已搖搖欲墜。公元663年,百濟王室遺族聯手倭國意圖復國,奪取了個別百濟故地城池。唐朝帶方州刺史劉仁軌率十萬餘唐朝海軍並戰艦一百七十餘艘,在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口)與來援的倭國水軍四萬餘並戰船一千餘條,展開激戰。倭國水軍船小兵寡,被唐朝海軍鉅艦誘入包圍圈內,以火攻消滅四百餘條。倭軍仰攻唐軍不得,要麼被射死在船上,要麼落水後溺死或被射死,大部被殲。是時“煙焰漲天,海水皆赤”

[8]

。倭國主帥被擊斃,餘眾潰逃。據守城池的百濟王室遺族見此敗狀,先後降唐。與他們一同歸降的,還有受百濟保護的耽羅國(今韓國濟州島)使臣。倭國在陸上的部隊也急忙逃回國內。此番海戰,使倭人在千年內,不敢西顧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