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隋朝為什麼能夠統一,除了輕徭薄賦,注重吏治,還有一個好運氣

作者:由 我是陝西王不二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31

為什麼是隋統一

隋朝為什麼能夠統一,除了輕徭薄賦,注重吏治,還有一個好運氣

公元581年2月,北周靜皇帝宇文闡將皇位禪讓給了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隋在公元589年南下滅掉了陳朝,實現了統一中國,也結束了自西晉以來中國長達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隋文帝勵精圖治,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注重吏治,隋朝也因此出現統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負擔較輕,社會經濟繁榮,社會生產力得到大的發展。

楊堅為什麼能夠統一天下? 求其根本,經濟決定了政治,農業是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的命脈所在。隋朝的農業非常發達,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歷史資料中關於隋朝的糧倉的記載就是證明。

《資治通鑑》說隋朝建立二十年後,“戶口滋多,倉庫無不贏積”。隋朝在關中地區就修建了很多的大型甚至特大型的糧倉,囤積了大批的糧食。《資治通鑑》也記載“天下儲積,可供五十年”,足可見隋儲糧之豐。即使經過隋末隋煬帝的戰爭混亂的大量消耗,隋的糧食儲量仍然非常充實。《資治通鑑》記載瓦崗軍李密“開洛倉散米”,“取之者隨意多少;或離倉之後,力不能致,委棄衢路,自倉城至郭門,米厚數寸,為車馬所踐;群盜來就食者並家屬近百萬口,無甕盎,織荊筐淘米,洛水兩岸十里之間,望之皆如白沙”。洛水兩岸十里之間,丟棄的米粒鋪滿岸邊如白沙一樣。唐人杜佑說“隋史西京太倉,東晉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蓄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千萬”,杜佑還有一句讚歎;“豐厚亦魏晉以降之未有”。

馬周對唐太宗說,“隋家儲洛口倉,而李密因之,東京居布帛,王世充居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馬周說這個話時已經是唐朝建國二十年以後了而隋朝的糧食“至今未盡”。

隋朝為什麼能夠統一,除了輕徭薄賦,注重吏治,還有一個好運氣

1969年,洛陽出土了一座著名的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其面積竟然達到四十五萬多平方米,內部被分割出259個糧窖。考古專家們還在其中發現有一個糧窖仍然留有已經炭化的穀物達50萬斤,從儲糧規模就可以想見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我們要讚歎隋文帝的“一朔南暨”,再造中國,“刑法與禮儀同運,文德共武功俱遠”的文治武功,但也要看到,隋朝的一統其實有一個決定性的重要原因——氣候。

東漢末年以後,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這六百年中國的氣候處在一個劇烈的動盪期,北方地區氣溫更低,非常寒冷,而溫暖的南方異常的寒冷氣候也頻頻出現。

隋朝為什麼能夠統一,除了輕徭薄賦,注重吏治,還有一個好運氣

三國時期,曹操弄過一個笑話,曹操為標榜自己的文治武功,因此學習漢武帝種石榴故事,曹操在漳河銅雀臺邊種下橘樹。西漢時期的橘樹是可以生長在淮北並結果的,但曹操時的橘樹卻只開花不結果,曹操大惑不解,其實橘樹只開花不結果的原因是東漢末年的氣溫比西漢下降了2-3度。

東漢晚期的洛陽在春夏之交還經常性出現下霜和降雪天氣。黃初六年十月,“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族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人江,乃引還”。魏文帝曹丕南下廣陵視察水軍,發現淮河竟然大面積結冰,船無法入江。《三國志·吳志》:赤烏四年春,“大雪平地深三尺,鳥獸死者大半”,嘉禾三年,“九月朔,隕霜殺谷”,太平二年二月,建康降雪“大寒”。

我們以為東漢末期的氣候和現在差不多,但其實東漢末期要比今天冷很多,尤其在三國到南北朝時期氣候非常反常和寒冷,這時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寒冷期,在4世紀上半葉北方的寒冷達到極點。

據《魏書·靈徵志》、《晉書》、《宋書》、《南齊書》及相關正史本紀分析,三國初到兩晉200年間,嚴寒災害有46次。在晉武帝咸寧和太康年間,幾乎每年有嚴寒災害爆發。永和二年的八月份,河北大學,人馬凍死。永和十一年四月,南京在春天隕霜,義熙五年三月,南京一帶雪深數尺, 太和九年六月天氣河南河北隕霜,景明元年八月裡在河南暴風隕霜,正始四年九月洛陽大雪,太元二十一年末,江浙“雨雪二十三日”,元嘉二十九年“自十一月霖雨連雪,太陽罕曜”,次年“正月,大風飛霰且雷”,建元三年十一月“雨雪,或陰或晦,八十餘日,北魏平城“比歲霜旱,五穀不登”,雲、代等郡人民死亡甚多,甚至被迫遷都洛陽間。太平真君八年(447)五月,“北鎮寒雪,人畜凍死”。

這600年間經常會有大雪降霜的嚴酷異常氣象,冬季酷寒更是頻繁出現。氣候寒冷且乾燥,嚴寒災害頻繁發生,所帶來的變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尤為突出。氣候寒冷乾燥,年降水量將減少,對農業生產產生了嚴重影響。氣溫每下降一度,所帶來的農業損失就會增加很多,農業損失會傳導到農作物價格波動,進而經濟發展、人口增減直至社會政治的安定或動亂。

隋朝為什麼能夠統一,除了輕徭薄賦,注重吏治,還有一個好運氣

為什麼說隋朝的運氣比較好! 因為從隋朝開始,大氣候逐漸開始好轉,天氣變得溫暖溼潤,氣候適宜農耕了, 我們在這一段隋朝到唐中期的歷史文獻中再也沒有發現有關嚴寒天氣的記載。

300年戰亂,隋朝建立,悠久的農耕文明與雄厚的歷史基礎,這使得北方黃河流域地區的經濟實力再度興盛,大量糧食保證了隋朝人口的大量增長,隋朝的人口戶數達到了9百萬戶,人口的增加又讓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隋朝稅收增加,保證了國家財政實力,這些資源最終轉化為隋朝的戰略實力,讓隋朝變成了一個強盛的國家。

我們有時忽視氣候,只關注王朝變遷中生產力與社會關係的問題,氣候對一個王朝的命運是潛藏的但影響深遠,氣候問題其實一直影響著中國北方王朝的國家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