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安徽作為清廷制衡江南省的利器,是如何在清朝得到發展?

作者:由 爾格說歷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07

高承爵怎麼讀

據《史記》記載商湯發跡於今安徽的亳州至河南商丘一帶,此時,安徽境內為臣服於商朝的淮夷部落組成的方國。周朝建立之後,大行分封,安徽境內分佈著沈、鍾離、宋、英、六、蕭、廬、宿、胡、徐、越章、舒、舒庸、舒鳩、舒蓼、宗等眾多諸侯國。

春秋、戰國時期,這些實力較弱的小國先後被吳、楚兼併,至公元前 333 年楚國打敗越國之後,整個安徽為楚所有,故有“吳頭楚尾”之說。

戰國後期諸侯各國漸被秦國所滅,至公元前 221 年,秦統一全國,施行郡縣制,當時安徽之地分屬泗水郡、碭郡、九江郡、會稽郡等郡。

安徽作為清廷制衡江南省的利器,是如何在清朝得到發展?

安徽省歷史沿革

一 清代以前的安徽省

1 歷史變革

西晉滅吳以後,國家再次得到統一,終結了自東漢末年以來四方諸侯混戰的局面。西晉統一的前幾十年,當時安徽在西晉治下的區劃大體與魏、吳所屬的安徽政區合起來相同,永嘉之亂以後,東晉建立,形成了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存在的格局,此時的安徽江南地區屬東晉,淮北地區先後被東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秦所佔有。江淮之間則是東晉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激烈爭奪的地區,直到“淝水之戰”

後東晉才把北部邊界穩定在黃河沿岸。此後的南北朝期間,安徽境內一直處在南朝與北朝對峙狀態下。公元 581 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建隋,589 年滅陳,一統全國。

2 清代安徽建省

清朝初期改前明南直隸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而後改稱江南省。現在的安徽省境屬江南省西部地區(亦稱上江),後因江南省所轄地方過於廣大,行政執行冗雜等原因,朝廷決定把江南省劃為安徽、江蘇分而治之。關於安徽建省問題,在上世紀 80、90 年代及本世紀之初學術界曾進行過激烈討論。對於安徽何時建省,頗有爭議,觀點不一,學者們依據各自觀點藉助史料論述,至今沒有形成統一觀點。

沿襲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這樣以來就廢黜了南直隸的留都地位,去除前明南京的政治色彩,有利於清朝初期的政局穩定。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清廷出於對南直隸在前明特殊的政治地位的顧慮,為了穩定入關後的清初政局,有了對於江南分省的實際需要而產生了將江南省拆分的政治意識,有了分省需要,接下來就是技術性的分省操作。

清廷是不願意看到一個擁有雄厚的經濟、文化實力的江南省存在的。因此,江南省的拆分成為必然的政治趨勢,而且江南省北部民風向來彪悍,元末農民起義就源於此,但是江南省南方民風較為文弱,這樣東西劃而治之也形成了某種平衡,南北融合更加有利於清朝的統治。

吏部就題議改江南省左布政使為安徽布政使,所轄政區不變,仍駐江寧,布政使職掌之一就是主一省賦稅財政,掌一省經濟、民事大權。這樣以來安徽巡撫、安徽布政使、安徽按察使所轄區域完全一致,安徽建省的主題程式已經在逐步實施,說明在此時的清廷權力核心已經用政治行動在妥善處理順治初年對江南省這一蘊含巨大經濟、軍事、文化實力的龐然大物的擔憂。

安徽作為清廷制衡江南省的利器,是如何在清朝得到發展?

二 安徽巡撫設定

1 安徽巡撫設定

安徽巡撫統原操江巡撫所屬池州、太平、安慶、寧國、徽州加之廣德州。此時安徽巡撫的設定,最具重大的意義莫過於在安徽之地域官方第一次設定冠以安徽之名專管安徽之事的巡撫,並且在稍後的康熙四年,撤銷順治十六年復置的鳳陽巡撫,將其所屬之廬州、鳳陽、和州、滁州劃歸安徽巡撫治下,這樣以來安徽巡撫所轄區域就從原來的五府一州擴大至七府三州,轄區基本覆蓋後來成為一省之域的安徽全境。

至嘉慶八年“以安徽巡撫兼提督銜,節制通省營務”,安徽巡撫始擁有節制全省營務之權。真正意義上的安徽巡撫設置於康熙元年,終於宣統三年。

順治二年七月清廷任命陳錦為操江巡撫,督理長江中下游江防,兼巡寧、太、池、徽、廣地方事,駐安慶府。以上三巡撫皆兼理軍務,說明清初因大部地域為初服之地,軍事職能在巡撫職掌中的重要性,這種現象在康熙中期以後得到改變。

順治三年改安廬池太巡撫為安徽巡撫,有也稱安廬巡撫,實際上此時的安徽巡撫只是一個清廷官方中出現的對於巡撫安、寧、徽、太、池、廣等處的一個簡要稱呼,跟後來的專管安徽之事的安徽巡撫並非一事。

2 安徽巡撫職掌

在不同時期統治者賦予巡撫的職掌也略有不同,明代巡撫出現之初多是因事而設,具有臨時差遣的性質,所管事務多而雜,分巡天下、監理稅糧、撫軍安民、出巡之地節制三司,權力甚大。

清朝襲承明制,清初,各地抗清鬥爭依然激烈,順治期所置巡撫多為征服地方,鎮守一方,穩定剛剛誕生的政權而設。所以此時的巡撫軍政大權在其職掌中所佔比重較大,可節制一方兵馬,剿滅所轄區域賊寇,鎮壓區內抗清鬥爭,招降前明勢力控制地方,且對一方初服之地,清代康熙時期的安徽巡撫全稱為“巡撫安徽等處地方”,節制各鎮、兼理糧餉,掌一省之民政、財政、刑獄、軍政、監理關稅、管理厘金、鹽政、漕政、監理鄉試等職掌,遇兵事則督理糧餉。

安徽作為清廷制衡江南省的利器,是如何在清朝得到發展?

安徽巡撫設定及康熙朝安徽巡撫群體分析

一安徽巡撫群體分析

1、安徽巡撫基本資訊表

康熙朝安徽巡撫籍貫集中分佈於奉天、遼東、陝西,(遼東與奉天地理範圍大致相當,因奉天稱謂始於 1657 年,故在奉天之前仍歸為遼東)。

遼東、奉天人居多;遼東 3 人佔總人數的 18。75%、奉天 10 人佔總人數62。5%、陝西 3 人佔總人數 18。75%,遼東人與奉天人數加起來佔總人數的百分之八十多,康熙朝安徽巡撫多遼東人,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安徽,也是清初官場的一大特點,在整個清朝初期督撫以遼東人居多。

清軍入關後,隨著征服地域的不斷擴大需要任命更多的官員管理剛被征服之地,而遼東漢人歸附較早,相較內地漢人在心理上清廷與之更親近。清廷比較信任遼東地區早期歸附的漢人,所以在定鼎中原後,在官員的選任方面,更加依賴於任用遼東籍漢軍旗人。

多為有勳功者或其子弟。然而,在康熙中後期的承平時代,隨著社會政治逐漸趨於安定,戰亂漸少,清廷在人才選用方面漸趨於透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而陝西又是清廷入主中原後最先平定的地區之一,較早恢復了科舉取士制度,故而安徽巡撫在康熙中後期出現了部分陝西籍巡撫。

十六位巡撫皆非安徽籍;清代有著嚴格的官員籍貫迴避制度,有清一代巡撫是握有一方軍政大權的地方實權派。清廷為了防範地方封疆大吏借同鄉情誼拉幫結派尾大不掉,滋生腐敗危及專制皇權和中央集權,官員籍貫迴避制度伴隨整個清王朝的統治。

安徽作為清廷制衡江南省的利器,是如何在清朝得到發展?

2 安徽巡撫民族

整個康熙朝十六位安徽巡撫中漢族僅 3 人,所佔康熙一朝安徽巡撫比例還不到百分之二十,漢軍旗為 13 人,所佔比重則超過了總人數的八成。

這一現象跟清廷入關之初的特殊情況有關,清廷定鼎中原以後,面對廣大降服區域,沒有過多的人才儲備出任中原廣大地區的地方官員,入關之初滿洲貴族對內地漢人充滿了不信任之感,因此不得不倚重於早期歸附滿族的漢軍旗人。

清朝建立初期朝廷官員及地方封疆大吏的選任,民族分佈更是以滿族為首選,依次是蒙古族、漢軍旗人、漢人次第分佈。這一準則《清史稿》中也有論述“凡內、外官分滿族缺、蒙古缺、漢軍缺、漢缺”,在清朝建立之初就明確了官員選任的民族優先標準,至康熙朝繼續沿用了這一準則。

清朝建立以後,這些早期歸附的漢人已經成為被滿族同化至深的漢軍旗人,他們在衣著習俗、生活飲食,甚至語言文字等方面皆同於滿族,且深受滿洲貴族信任。在清代前期,清廷對漢軍旗人頗為倚仗,故而在地方官員的選用上漢軍為多,這些漢軍多是前明降將,清廷任用這些熟知漢人的漢軍旗人治理漢人,以漢治漢,起到了籠絡漢族上層地主士大夫階層,穩定清朝地方統治的作用。

安徽作為清廷制衡江南省的利器,是如何在清朝得到發展?

二 安徽巡撫任期及去職

1安徽巡撫任期

徐國相任期超過六年;薛柱鬥也任職三年多;江有良任職四年多。至高承爵始,到喻成龍止,這七任巡撫任期少則不足一年,多則不滿兩年,加上任期同樣不滿兩年的楊素蘊、葉九思兩任巡撫,其比重佔十七任巡撫的近 53%,且集中分佈在康熙朝中後期。

巡撫個人勤勉於政,行之有效的上承朝廷旨意,下撫軍安民發展地方,因而,出現了康熙朝前期幾任巡撫任期較長的現象。康熙朝前期很多地方尚不穩定,鎮守一方的督撫是朝廷所倚重的地方大員,經過康熙帝的精心治理,至康熙朝中期以後,全國政治企穩,農業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巡撫的選任制度也漸趨成熟,巡撫的升遷、降、調也趨於制度化。

而且在平定“三藩之亂”後,朝廷對封疆大吏做大地方深為忌憚,生怕督撫這類封疆大吏長期任職一地結成群黨自成體系,滋生叛亂,加之巡撫個人因素,抑制巡撫長期任職一方也在情理之中。

2安徽巡撫去職原因

清廷對巡撫同級之間的調動改任,說明當時的朝廷對一位巡撫長期任職一地有所顧慮,擔心他們長期任職一地,容易與當地官員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坐大地方,危及朝廷權威。

同時,同級改任也有利於增加巡撫見識,錘鍊官員面對不同省情的施政策略,提高官員執政能力。十七任任巡撫中升遷及改任的達六成之多,說明朝廷對安徽巡撫政績及個人能力的肯定,只要做到任內有所作為,或者能夠有效的貫徹朝廷治理地方的政策,代表朝廷威服一方,不出大的差錯都能獲取中央的青睞,繼而獲得升遷的獎勵至少能夠保住原來的品級繼續他處為官。

因病乞休解職的 2 人,佔 11。8%,李鈵和高承爵皆因年事已高,常年積勞因病乞休。此外,張朝珍因丁憂去職;佟國佐卒於任上;陳汝器被解職;劉光美因隱匿災情不報被降職五級呼叫。

安徽作為清廷制衡江南省的利器,是如何在清朝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