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清朝為什麼能夠統一多民族,有什麼訣竅嗎?

作者:由 公子品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08

什麼是協理臺吉

清朝能夠統一多民族,最主要的法寶就是拉攏其他民族的高層為自己所用,因為清朝的建立者滿族本身就是一個少數民族,它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有著豐富的相關經驗,它知道其他民族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以及該如何做才能夠讓其他民族服從自己的統治。動用的手段也是多種多樣,但總的來說,用現在的白話歸結起來就是六個字“胡蘿蔔加大棒”。對於服從自己的民族會給予很多幫助和支援,以及冊封和賞賜,反之那就沒有好果子吃了,政治孤立,軍事打擊,經濟制裁都會給你用上,只能你服從為止。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介紹一下:

清朝為什麼能夠統一多民族,有什麼訣竅嗎?

平定準噶爾圖

清朝和蒙古的關係

滿族從建立自己的軍事制度八旗制度開始就有意的開始拉攏蒙古高層,隨著戰事的需要和情況的發展,後來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裡面的蒙古八旗主要招收的就是當時蒙古各個部落裡面的高層,讓他們為自己服務。而清朝為了拉攏他們給了他們很高的待遇,還有很多滿族出身的皇親國戚就直接和蒙古的貴族聯姻,要不就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這些蒙古貴族,要不就是從這些蒙古貴族家庭裡面和他們的女兒聯姻。這樣的做法更是進一步加深了清朝和蒙古各部落之間的良好關係。

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來規範蒙古各部,規定了朝廷專門負責處理民族事務的理藩院來管理。對於蒙古的管理是要區分進行的,主要是內屬蒙古地區和外藩蒙古地區二塊的管理。內屬蒙古地區主要是以旗為基本行政單位進行管理的,滿語稱為“和碩”。旗下根據人口數設若干“佐”,相當於鄉。佐以下有千戶、百戶、十戶。外藩蒙古以一部或數部落為一盟。並且嚴格規定了各氏族、部落的遊牧範圍必須在自己的旗界以內,不得越界放牧和遷徙。如遇特殊情況,則需由朝廷重新劃給牧地。

對於內屬蒙古地區的管理是:各旗直接隸屬於將軍、都統或駐紮大臣。各旗長官為總管,綜合管理一旗事務,由地方官員奏請朝廷補放。有些部落,如阿爾泰烏梁海,部分旗的總管由副都統、散秩大臣兼任。旗長為副都統者,稱“副都統旗”;為散秩大臣者,稱“散秩大臣旗”;為總管者,稱“總管旗”。內屬蒙古的佐領及以下官吏與外藩蒙古相同

對於外藩蒙古的管理:古各旗長官為扎薩克,即旗長,每旗置一人。扎薩克掌管一旗政令,由原部落貴族中產生,可以世襲。同時還給札薩克配有下屬官吏:協理臺吉, 每旗二人或四人,協助札薩克辦理旗務;管旗章京,每旗一人;副章京每旗二人等官員。這些措施削弱了原來蒙古各部落的實力,加強了清朝對蒙古的控制,有利於促進民族的團結。

清朝為什麼能夠統一多民族,有什麼訣竅嗎?

清軍作戰圖

不服從清朝統治的民族

清朝歷史上對於不服從統治的其他民族,一般都是採取強有力的軍事打擊,同時進行招降。如還執迷不悟則堅決予以清除。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清朝歷史上遠征平定準噶爾部落。

首先起因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爾丹(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為割據西北、統治蒙古諸部,在當時俄國政府的慫恿支援下,興兵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又藉口追擊該部餘眾,進入了內蒙古的烏朱穆沁地區,從而與清王朝直接發生了軍事衝突。康熙帝為確保邊疆安定,三次親征漠北。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清軍大破噶爾丹以萬餘駱駝組成的防禦營地,噶爾丹敗歸科布多,伺機而動。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昭莫多之戰,清軍殲敵數千,擊潰噶爾丹主力軍隊,噶爾丹兵敗流竄,眾叛親離,在逃亡的路上去世。

此外在清朝的歷史上還有過很多的類似戰爭,都是這些妄圖分裂的叛亂進行了嚴厲的打擊,最後也都取得了好的成果。這些手段也都使得多民族的清朝,極少出現大規模的民族叛亂事件,二種手段的方法效果是十分明顯的。

清朝為什麼能夠統一多民族,有什麼訣竅嗎?

清朝八旗士兵

綜上所述在清代為了自己的統治,清朝的統治者們採取了多種辦法來管理疆域內的其他民族,他們能夠抓到痛處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加強了中央對多民族地區的管理,也維護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