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夏竦:一個被作風問題掩蓋了歷史功績的宰相

作者:由 訥言敏行123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13

夏英公是什麼意思

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大家都很熟悉,因為這裡發祥了一個偉大的家族——義門陳。義門陳“

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

”,無愧是“天下第一家”。

夏竦:一個被作風問題掩蓋了歷史功績的宰相

在義門村不遠,還有個村莊叫

長慶村

,歷史上也是個非常有名氣的地方,因為這裡曾經出過一位宰相。只不過,這位宰相因為生活作風出了點問題,風評並不是很好。以至於在江西,在九江,甚至在他的家鄉德安,都很少有人談及他,甚至不知道原來自己家鄉還曾經出過這樣一位位極人臣的宰相。

他就是北宋權臣

夏竦

夏竦:一個被作風問題掩蓋了歷史功績的宰相

雖然他為人處事瑕疵不少,但是他一生的功績和才華,同他的小節有虧相比,根本就是瑕不染玉。

志向遠大:不想一輩子做個微官小吏

公元985年,夏竦出生在一個武將家庭,他的父親夏承皓,在皇帝身邊的禁衛軍工作,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入侵中原,夏承皓率軍抵抗,晚上與契丹軍隊相遇,英勇戰鬥中,不幸被流箭所傷,戰死沙場。

承皓戰亡後,朝廷為了撫卹他的家屬,就賞賜給他兒子,也就是夏竦,這個烈士遺孤,一個叫做“三班差使”的小武官。

宋朝重文輕武,文官的地位要遠高於武官。所以對於皇帝賞賜的這個職位,夏竦並不滿意。

再加上,他從小就聰敏異常,四歲習文,才華橫溢,詩詞歌賦,無不精通,《宋史》中稱他“資性明敏,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外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可稱得上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12歲時,夏竦作《放宮人賦》,援筆立成,而且賦也做得好。

17歲時,他跟隨父親在通州狼山,作《渡口》詩:

“渡口人稀黯翠煙,登臨猶喜夕陽天。殘雲右倚維揚樹,遠水南迴建鄴船。山引亂猿啼古寺,電驅甘雨過閒田。季鷹死後無歸客,江上鱸魚不值錢。”

北宋王闢之說:以後之題詩沒有超過他的。

想著自己一身才華,無處安放,夏竦內心焦急不安。

於是,他每天拿著自己拿著自己創作的詩集,等候在朝廷高官退朝回家的路上,希望能遇到一位賞識他的伯樂。左等右等,終於等到宰相李沆一隊人馬退朝往回走,於是攔住李沆的馬頭,躬身拜下,將詩集恭恭敬敬地獻給李沆。李沆讀到詩中的

“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

很讚賞,繼續看下去,全卷都是好詩句。

第二天宰相李沆上朝,將夏竦的詩集呈給宋真宗看,並說夏竦父死家貧,請給他換個文職,真宗看了夏竦的詩集,也大為讚賞,就任命夏竦為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縣主簿。

小小的丹陽縣主簿,自然不是他的理想所在。

於是真宗景徳四年(1007),他又回京參加制科考試,考中

“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

科,擢升光祿寺丞,通判台州。

夏竦的

德安老鄉王韶

也曾參加過制科考試,不過沒有考上。

因為這個確實太難考了——在兩宋319年間透過科舉考中進士的有2~3萬人,再加上亂七八糟的諸科、恩科、武舉等等有近10萬人考中。可是能透過制科考試的有幾個?一共考過21次,才錄取了49人而已!

而且制科考試的成績分為五等,其中第一、第二等從不授人,成績最好的是第三等。整個兩宋能拿到第三等的只有兩人,其中一個就是才華橫溢到快要爆炸的

蘇東坡。

夏竦考了第四次等,這也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說明他的才學在當時也是頂流的。

1014年,經當時的宰相

王旦

推薦,不到三十歲的夏竦,成為資善堂的一名講師。

這個資善堂可不得了,是專門供皇太子、皇子們讀書的地方。在這裡,夏竦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時年四歲的慶國公趙禎,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仁宗皇帝。

因為貴為帝師,且與仁宗皇帝師徒情誼很深,此後的夏竦仕途暢通,一路高升,在朝廷裡先後做到了禮部尚書、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高官;在地方上也任過要職,曾任鄧州、襄州、壽州、安州、洪州、青州等地的一把手;在部隊也頗有聲望,曾任陜西四路經畧、安撫、招討等使,臨終時為武寕軍節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長史,可以說是經歷過黨政軍多層領導崗位鍛鍊,領導經驗非常豐富,是名副其實的位極人臣。

他還被封為英國公,後又進爵為鄭國公。

在世時就被封為國公的,在文人當中少之又少。一方面說明他確實功績卓越,另一方面也說明他的這個皇帝學生,對他確實很好。

皇祐三年(1051年),夏竦病逝,終年67歲。朝廷追贈他為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仁宗皇帝準備賜他

“文正”

的諡號。

這應該是仁宗皇帝給予夏竦最大的肯定,賜予他最高的榮譽了。

因為“文正”這個諡號,是中國古代所有文人士大夫夢寐以求得到的,彰顯了一個文人官員至高無上的榮譽。這個諡號有多難得呢?縱觀中國歷史,自從有這個諡號以來,只有28人獲得過。

想要獲得“文”的諡號,不僅需要有經天緯地的才能、還要品德道德一流,並且忠、孝、仁、義、禮、智、信七樣全佔,才能有機會得到“文”的諡號。

所以當仁宗準備給他的老師最高榮譽的時候,就有大臣提出異議了:“世謂竦奸邪,而諡為正,不可。”於是改諡號為“文莊”。

這個諡號也不錯,諡法裡的莊意思為

“通邊圉,使能服”

,說夏竦是文武全才,肯定了其治域有方,鎮守邊疆的功勞。

勤政有為:深受百姓愛戴的好官能吏

擁有一身抱負的夏竦,不僅有著深厚廣博的學識,更是有著堅定的為國分憂、為民謀利的志向。他長期位高權重,歷仕三朝,多地為官,顯赫於世四十年,為國事民隱盡力獻身,也留下了讓百姓稱道的政績。《宋史·夏竦傳》稱讚他

“為郡有治績,喜作條教,於里閭立保伍之法,至盜賊不敢發。”

古城丹陽是夏竦擔任地方官的第一站。上任不久,夏竦看到縣城的建築陳舊,百廢待興。特別是代表丹陽古縣門面和形象的“縣門樓”,已經是牆體開裂、樑柱腐朽、幾成危樓。於是他對縣門樓建築的損毀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研究,然後制定出修繕方案,並督工開展維修工程。經過一番努力,重修後的丹陽縣門樓,終於以嶄新的面貌重新矗立在練湖東岸、驛道旁邊。為此,夏竦還專門寫了文采飛揚的《重修潤州丹陽縣門樓記》:

縣門樓,建鼓之所也。號令之發,始乎鐘鼓。興居之期,啟閉之節,由是乎達。故其墉歸如,其樓軒如,冠廳事旁屋,狀人之有冠冕,若之何毀之?今年夏初,予視厥職,憫夫斯樓積有年所,牆敗於左,木隳其右,風雨所陵,埃壒所侵,官而弗省,其誰治之?乃役工百餘指,伐木十餘本,易其數梁,替其數楹,塗其墉,赭其欄。取其壯而不取其宏,務其完而不務其華。後負練塘,前壓驛道。山阜表其東,津樑續其右。望之敞然,有宮府之風;登之廓然,有小天下之心。使吾民如樓之完善,政如樓之新,則百里之間無瘡痏矣,後之為政者可不勉之哉!

這篇《重修潤州丹陽縣門樓記》,算得上是丹陽版的《岳陽樓記》,它比《岳陽樓記》早了四十多年,雖只有短短二百多字,但文章精練,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寄託了剛剛踏上仕途的二十歲小夥的“善政為民”心志。

天禧三年(1019),夏竦任襄州(今湖北襄陽)知州的時候,碰上了鬧饑荒,百姓流離失所,強盜賊寇盛行。夏竦不僅開啟公倉放糧,還讓城裡的富人出糧十餘萬斛,用來救災,救活了災民四十六萬餘口。當時的廵按使姜遵向皇帝上奏摺,報告夏竦的所作所為,皇帝非常高興,趕緊下聖旨,給表揚。後來當地的老百姓為了感謝夏竦,把皇帝的表揚信刻在石頭上,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

天聖元年(1023),夏竦又到洪州(今江西南昌)任知州,恰巧遇上疫病流行,他便讓醫官“製藥分給居民”。醫官對他說,江西這邊的習俗,信鬼不信醫,有病了不吃藥,而去找巫師作法。

夏竦一聽,這哪行啊,這樣得害死多少無辜的百姓啊,必須得整整這個風氣。於是派人滿城搜尋,將這些巫師神婆一併抓起來,把他們作法的工具統統沒收,一併銷燬,並且把他們都趕回家種田去。朝廷知道後,也大家讚賞,並在江南地區廣為推廣,徹底消除了這一惡習。

夏竦還曾任知青州,在那裡他修建了青州南陽橋,是一般認為的中國最早出現的虹橋。為防水患,幾經籌措,壘巨石固河兩岸,用數十根大木相貫,無柱,架為飛橋,由樑柱式木橋改為結構獨特的無柱單拱木橋,狀如彩虹,故曰“虹橋”。不久,這種造橋技術就被推廣到汾、汴等地。青州虹橋的建築成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這座橋至今已歷經千年。

夏竦:一個被作風問題掩蓋了歷史功績的宰相

夏竦不僅在地方治理上游刃有餘,在邊防軍事上也可圈可點。

仁宗時期,西夏趙元昊對宋朝發動軍事進攻,西部邊防頓時緊張。以文學起家的夏竦,被潮流捲入軍事漩渦,成為邊防前線的統帥。

康定元年(1040)五月,夏竦由涇原、秦鳳路緣邊經略安撫使改為陜西都部署、兼經略安撫使、緣邊招討使、知永興軍,韓琦、范仲淹為副使,協同夏竦主管前線軍政。

鑑於當時客觀條件差異,夏竦建議

“若繕治壁壘,修利器械,約束將佐,控扼險阻,但趣過於歲月,不預計於勝負,是當今之常制也”。

夏竦:一個被作風問題掩蓋了歷史功績的宰相

具體對策是:“一,教習強弩以為竒兵;二,羈縻屬羌以為藩籬;三,詔角廝囉父子併力破賊;四,度地形險易遠近,寨柵多少、軍士勇怯,而增減屯兵;五,詔諸路互相應援;六,募土人為兵,號神虎保,州各一二千人,以代東兵;七,增置弓手、壯丁、獵戶,以備城守;八,並邊小寨毋積芻糧,賊攻急則棄小寨,入保大寨,以全兵力;九,關中民坐累若過誤者,許入粟贖罪,銅一斤為粟五,以贍邊計;十,損並邊冗兵、冗官,及減騎軍,以紓饋運。”

朝廷認同夏竦這套方案,“當時頗採用之”

夏竦的這個對策,實事求是地吸取祖宗經驗教訓,依據宋夏雙方的軍政現狀,以及所處的地理環境,做出有把握的穩妥選擇。

遵照這個總原則,他在陝西邊防採取防守為上方針,“毋得與戰”,又“防其縁邊和市”,對西夏搞經濟制裁,不戰而屈人之兵,“坐待其斃”。

夏竦:一個被作風問題掩蓋了歷史功績的宰相

然而,一些主戰的官僚不從實際出發,只憑求勝的主觀願望,揚言出擊,抨擊夏竦“怯戰”。可惜,好水川慘敗之後,又傳來劉平、葛懷敏“輕賊失軍”,仁宗從“銳意興師”氣氛中有所醒悟,“悔不用公言”。

召夏竦回朝任樞密使,主掌軍事決策大權。

可是仍有人阻擾,說夏竦“怯於用兵,今而用之,則邊將之志墮矣。”為免前線士氣不振,仁宗不得已改變成命,然而“終以公言為是”。

仁宗皇帝想讓夏竦為首相,又因“議者詆公終不已”,只好給予無職權的“英國公”爵位。

仁宗對他說:“很多人誹謗重傷你,但我是瞭解你的”。

一句話,透露出皇帝的無奈,也說明當時的文官集團實在是太強大了,並不是皇帝想幹什麼就能幹成什麼的。

夏竦一生兢兢業業,最後終於病倒在工作崗位上,“夏秋雨不已,河水大溢,公親行隄上,已而得疾”,病卒於抗禦水災任所。

知人善任:慧眼識珠提攜棟樑之才

夏竦特別愛惜人才,他識才,惜才,愛才,用才,發現並提攜了一幫後來位極人臣的重量級人物。

首先得到夏竦幫助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夏竦:一個被作風問題掩蓋了歷史功績的宰相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不滿宰相呂夷簡謀私謀權而上書彈劾,結果引發景佑黨爭,被貶出了京城。此後雖然呂夷簡失勢倒臺,但宋仁宗對於結黨非常厭惡,下詔禁止互結朋黨,范仲淹也因此一直鬱郁不得志。

不過夏竦的眼光非常老辣,他看出范仲淹是個難得的人才,所以在就任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時,便竭力向趙禎舉薦范仲淹,使其最終與韓琦同任副使。范仲淹也正是因為在陝西任職期間表現突出,才重新獲得了趙禎的賞識,這才有了主持慶曆新政的機會。

對於夏竦的舉薦之恩,范仲淹是感激莫名的,所以他才會在《《謝夏太尉啟》中表示由衷的感謝:“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薦。”

而北宋的另一位名相、而且還是在換宰相有癮的趙禎(42年間換了23個宰相)手底下唯一能做了3年獨相的龐籍,則更是因為夏竦慧眼識才,才得以出人頭地的。

夏竦:一個被作風問題掩蓋了歷史功績的宰相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夏竦被貶黃州,恰好龐籍在他手下擔任司理參軍。話說老夏的眼光實在太毒,瞅一眼就“以為(龐籍)有宰相器”,所以很快就舉薦他入京為官,任開封府兵曹參軍事,從此步入仕途的快車道,最終成為一代名相。

夏竦一語成讖,以至於龐籍在日後也不得感慨自己是“田園貧宰相,圖史富書生”。

另一個受到夏竦恩惠並挽救了仕途的,則是前邊說過的韓琦,後來也官拜宰相。

夏竦:一個被作風問題掩蓋了歷史功績的宰相

好水川之戰後,直接組織和策劃了這場戰役的韓琦首先上書自劾,承擔了責任。但據說在任福的遺體中發現了一份韓琦寫的文書,警告任福如不利於戰,則據險而守,不可冒進,但顯然任福沒有聽進去。於是夏竦蒐集任福違反軍令的罪證,據實上書,認為這場敗仗不能全怪到韓琦身上,後者也因此避免了被趙禎一擼到底的悲劇,只是“猶奪一官,知秦州,尋復之”,才有了後來東山再起的機會。

夏竦知安州時,宋庠、宋祁兄弟正青春年少,夏竦看他們有才華,一天,命他們作落花詩。宋庠雲:“漢皋佩冷臨江失,金谷樓危到地香。”宋祁雲:“將飛更作迴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夏竦說:“詠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宋庠)當狀元及第,又風骨秀重,異日作宰相;小宋(宋祁)君非所及,亦須登嚴近(近臣)。”後來都被他說中了。

夏竦:一個被作風問題掩蓋了歷史功績的宰相

夏竦薨後,當時任宰相的宋庠寫了二首《宣徽太尉鄭公輓詞》以表哀悼。輓詞中宋庠對夏竦的才學、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對夏竦之死感到很悲痛,並慨嘆夏竦沒有做宰相以施展他經國濟民的才幹。

金無赤金,人無完人。畢生顯赫的夏竦,為人處事的人品並非完美無瑕疵,同僚對他的批評抨擊不少。

這裡面,夏竦固然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而且性格高傲,難以交際,做事急於進取,行政未免過苛。但其名聲不好,與當時的為政風氣,歷史背景也不無關係。

當時的朝廷,南北黨爭十分嚴重,北方的官員嚴重看不起南方人,時刻排擠和打壓南方官員,並且在勢力上有壓倒性的優勢。

在宋仁宗之前,南方人能在北宋朝堂上當上宰相的也就丁謂和王欽若倆人而已。再加上個江西人夏竦,不就湊齊了“宋初三奸”了嗎?

不管怎麼樣,功是功,過是過。

他的學識才華,歷史功績,是誰也泯滅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