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過五關斬六將的真相:其實只有一人死亡

作者:由 歷史尋奇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0

過關斬六將是誰

曹操雖然控制了獻帝,在群雄之中佔據優勢,但是他的地盤卻處於群雄割據的中心,四面受敵。所以,他首先向韓遂和馬騰求援,然後除掉呂布和張楊的繼承人眭固。

此時郭汜、李催已全軍覆沒,張繡已向曹操投降。董卓在曹操身邊的勢力,幾乎全軍覆沒。此時,袁紹攻打了河北的公孫瓚,公孫瓚兵敗自盡。而袁術,更是病逝。建安四年八月,曹操與袁紹直接在黃河對峙,衝突不可避免。今年秋天,雙方開始了一場大戰。建安五年十月,第二年,黃河南岸官渡決戰終於開始。

過五關斬六將的真相:其實只有一人死亡

當時袁紹在軍事上佔據絕對優勢,而北方公孫度、韓遂、馬騰等人則是中立,袁紹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對付曹操。相比之下,曹操的處境就有些不妙了。劉表是袁紹的盟友,孫策雖然是劉表的敵人,但野心勃勃,曹操隨時都有可能被人從背後偷襲。於是曹操派衛覬為使者,到益州劉璋處,當時劉璋是劉表的對頭,他想慫恿劉璋去牽制劉表。但衛覬因為道路不通,只能在長安停下來。

禍不單行,獻帝害怕曹操的專橫,於是密詔外戚董承刺殺曹操。這一陰謀雖因洩密而失敗,但劉備與董承等人在徐州的小沛起兵反曹。曹操立即採取行動,將劉備擊潰,劉備逃往袁紹。關羽敵不過曹操,只得投降。曹操又派臧霸(先為陶謙將軍,後與呂布同伍,呂布戰死後向曹操投降),佔據黃河南岸袁紹地盤青州,以絕後患,以絕後患。

在此之前,長沙知府張羨在荊州南部策應曹操出兵攻打劉表,劉表被牽制,無法和袁紹聯手對付曹操。就在這時,孫策遭刺殺,準備偷襲許都。如此一來,曹操再無後顧之憂。雖然袁紹在許都南邊懷柔劉闢,派劉備前往汝南,擾亂曹操的後方,但曹操卻一舉擊潰了他的計劃。

曹操在排除各種不利因素之後,與袁紹在官渡交戰,最終以少勝多,大獲全勝。曹操之所以能獲勝,主要是因為袁紹集團內部不和。關於攻打曹操一事,袁紹的謀士們意見不一,互相牽制。這些謀士本身就是代表不同地域、不同集團利益的官僚士大夫。也就是說,袁紹手下雖然有很多謀士,卻不懂得用人,所以袁紹才會失敗。其中以謀士許攸為代表。曹操就是利用許攸的計策,出其不意偷襲袁紹的糧倉烏巢,最終在官渡戰役中大獲全勝。

《三國演義》裡關於官渡之戰的描寫,關羽表現得最為驍勇善戰。關羽斬袁紹大將顏良和文丑,聲名大噪。他拒絕了曹操的厚愛,回到劉備身邊,這是他重情重義的英雄美學。但實際上,只有顏良一個人被斬殺。而且,顏良從劉備那裡得知,關羽是來投奔袁紹的,猝不及防之下,被關羽給殺了。所以,對於關羽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訊息。

為了尋找劉備,關羽連過五道關卡,斬殺了曹操的六名部將,《演義》中著名的“過五關斬六將”。這個故事後來也被當作戲劇來演。但這完全是作者虛構出來的。而且,關羽沒有從許都前往河北袁紹處尋找劉備,而是繞道洛陽和滎陽。值得一提的是,在曹操和董卓交手的時候,滎陽被錯置在了洛陽東部。到達關羽的時候,滎陽又恢復了原狀。由此也可以看出,《演義》完成的過程是十分複雜的。

總之,《演義》中有關羽的故事,包括前面提到的“赤兔馬”,很多虛構的故事都與史實無關。這與後世關羽信仰有關。民間傳說中,英雄被聖人化後,破關而出的故事隨處可見。日本《義經》中的《勸進帳》即為典型。

過五關斬六將的真相:其實只有一人死亡

官渡之戰中,袁紹陣營叛逃曹操的許攸向曹操詢問曹操還有多少糧草,曹操謊稱還有一個月左右的糧草,其實只夠維持一天。當然,曹操的謊言並沒有騙過許攸。曹操最大的問題就是糧食。在艱苦條件下,曹操基本上保證了糧草供應。

黃巾之亂後,連年戰亂,使北方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大量難民湧入。在此期間,北方幽州、荊州、西邊益州數十萬到近百萬人為了躲避戰亂而流亡。在曹操統治下,中原地區人口大量流失,生產被廢棄。作為詩人,曹操寫了一首詩:“生民百遺一”(《蒿里行》)。

“百遺一”雖有誇張之處,但據文獻記載(《三國志·張繡傳》),其人口僅為東漢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曹操政權的當務之急,就是籌集勞力,恢復生產。

建安元年,曹操迎獻帝都許,並採納了棗只和韓浩的建議,在許都設立屯田。曹操首先召集流民,把無主的荒地分給他們耕種。此外,還提供耕牛和農具,實行集體生產,國家對屯田人徵收租稅。這一措施在許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於是曹操把這一經驗推廣到全國各地,各郡設立典農中郎將,各縣設典農都尉,管理體制與一般地方行政體制不同。

說句不好聽的,那就是國營的集體農場。它與社會主義中國所實行的人民公社制度一樣。西漢武帝開始興辦屯田,但那是在邊遠地區由兵士從事生產勞動。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在這個時期,才會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民屯。

起初,屯田民只按官牛的數量繳納租稅,因為無主土地來源豐富。後來,剩餘的農地越來越少,官府採取了分給屯田人一定數量的土地,直接徵稅。租稅按規定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平分。

50%

的租稅看起來似乎很高,相當於東漢時期的租率。但是屯田民沒有兵役、勞役等負擔,可以專心從事農業生產,政府也因此獲得穩定的收入。屯田制度是一項合乎官民利益的政策。

建安十八年(

213

年),曹操採納司馬懿的建議,在淮河流域與吳交戰之地,關中與蜀交界。軍屯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於實行屯田制度,保證軍糧供應穩定,使魏長期與吳、蜀交戰,始終處於有利地位。吳和蜀遂效仿魏,實行屯田。吳主要在長江地區設立民屯、軍屯,蜀則在漢中與魏交界之地實行軍屯。

屯田制度對戰亂時期恢復生產保障供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戰亂的平息和生產力的恢復,屯田制度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屯田民受政府嚴格管理,無自由可言。屯田民表面上沒有兵役、勞役的負擔,實際上經常被強制徵召參加各種勞動,一旦有事就被迫參戰。更重要的是,屯田這種集團化的管理體制束縛了農民的自由和生產積極性。至魏後期,租率上升至官七民三、官八民二,屯田民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入晉後,除軍屯外,民屯最終被廢止。從農業集團化的侷限性來看,屯田運動和人民公社的失敗是相通的。

過五關斬六將的真相:其實只有一人死亡

此外,屯田制實行土地公有化,把土地分給農民,這是與東漢統治階級地主豪族利益相違背的。戰亂期間,豪族不得不做出一些讓步,但戰亂一旦平息,他們的不滿就會爆發。因此,以司馬氏為首的地主、豪族政權廢止屯田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從這一意義上說,屯田制度的實施反映了三國作為過渡時期的歷史特徵。屯田制度是以土地公有為基礎,政府直接管理人民的措施,後來繼承吸收了起源於北魏並確立於唐代的律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