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濰坊“十大鎮館之寶”,看看都有啥

作者: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3

什麼什麼什麼高四字

記者 蔚曉賢

為全面展示“十三五”以來全市博物館建設成果,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績,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在全市博物館系統開展了“十佳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十大精品展陳”“十佳社教案例”“十佳博物館講解員”系列評選活動。近日,評選結果公佈,濰坊市博物館的清鄭板橋《嶠壁蘭圖》軸等十件文物入選。

“十大鎮館之寶”分別是:濰坊市博物館清鄭板橋《嶠壁蘭圖》軸、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關嚮應的皮包、青州市博物館漢“宜子孫”玉璧、青州市博物館明趙秉忠殿試卷、青州市博物館龍興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諸城市恐龍博物館白堊紀巨大諸城龍、壽光市博物館龍山文化黑陶罍、高密市博物館漢孫仲隱墓誌、昌邑市博物館鄧共盉、臨朐縣博物館臨朐西周青銅禮器一組。

濰坊“十大鎮館之寶”,看看都有啥

鄭板橋《嶠壁蘭圖》軸

1948年,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的後人陳秉忱回到家鄉,號召鄉紳為剛解放的濰縣捐獻文物,《嶠壁蘭圖》就這樣無償地捐獻給了國家。1962年,濰坊市博物館成立,鄭板橋的這幅大作就落戶館中,1992年經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定為國家館藏一級文物。

濰坊“十大鎮館之寶”,看看都有啥

關嚮應的皮包

1926年,關嚮應被調青島時,送給張同俊的皮包,張同俊1975年病逝時立有遺囑,將皮包捐贈給母校廣文中學,皮包有汙漬並有黴斑,皮革老化,隨一份介紹皮包歷史的文字資料,今儲存在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內。

濰坊“十大鎮館之寶”,看看都有啥

漢“宜子孫”玉璧

東漢“宜子孫”玉璧,1982年出土於青州市譚坊鎮馬家冢子東漢墓。青州博物館藏。 白玉質,間有墨色,玉質溫潤,玉材罕見。圓形,出廓。玉璧內區飾有158個乳丁,外區飾蟠螭紋,出廓上方兩邊透雕雙龍紋鈕,鈕中間透雕篆書“宜子孫”三字,乃“子子孫孫宜室宜家”之吉祥用語。

濰坊“十大鎮館之寶”,看看都有啥

趙秉忠殿試卷

趙秉忠狀元卷為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這件儲存良好的珍品為19折冊頁,橫長共268釐米,每折通高47。6釐米,寬14。1釐米。封面、封底均為全綾裝裱。卷首頂天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字,為當時的皇帝朱翊鈞御書下鈐“彌封關防”長印,佔一折。下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為1釐米見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精闢闡述了改善吏治、興邦治國的對策,主張“實心先立”、“實政繼舉”才能天下太平安樂,具有重要的歷史、現實意義;並附有作者上三代簡歷。後3折列著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張位等9位讀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職銜與姓名。此狀元卷真跡存於青州博物館。

濰坊“十大鎮館之寶”,看看都有啥

龍興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

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數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造像分為造像碑佛像、菩薩像、羅漢像、供養人像等,總數達到400多尊,目前已復原粘接的約200尊。出土的部分造像帶有紀年,從北魏的永安二年(529)到北宋的天聖四年(1026)。龍興寺遺址出土的400多尊精美的佛教造像,轟動海內外,成為當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後又被列入中國20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西方學者譽之為“一次改寫東方藝術史的重大發現”。這批神秘的窖藏佛像也成為了青州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濰坊“十大鎮館之寶”,看看都有啥

白堊紀巨大諸城龍

巨大諸城龍發現於諸城市西南約12。5千米的龍都街道庫溝村北嶺的一條深約20米的晚白堊世沖溝中。1989年開始對其發掘,同時對出土標本進行修復,1992年裝架起其骨架,當時陳列於諸城政府禮堂,1997年建成恐龍博物館後遷入其中。

濰坊“十大鎮館之寶”,看看都有啥

龍山文化黑陶罍

1977年11月9日出土於孫家集街道火山埠遺址,盛器。卷沿、口微侈,高頸、折肩、最大腹徑偏於下部,小平底。泥質黑陶。高31。4釐米,口徑11釐米。此罍器型規整,造型古樸、優美,陶質細膩,質地堅硬。器壁厚薄均勻,器表通體光滑。雖埋於地下4000餘年,但至今仍黝黑有光澤。在全省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這種罍,在製作工藝、造型、陶質、優美程度等諸方面均不及此器,因此,被稱為東方文化藝術之珍品,龍山文化陶器中之罕見。1986年,曾東渡日本國展出。2015年入選百大“齊魯瑰寶”。

濰坊“十大鎮館之寶”,看看都有啥

漢孫仲隱墓誌

孫仲隱墓誌為1982年秋髮現,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存於高密市博物館。東漢隸書刻石《孫仲隱墓誌》,成於東漢熹平四年(175年),圭首,高八十八釐米,寬三十四釐米,額無題字。其文隸書六行,每行九字。此刻石是1982年秋,在高密市井溝鎮住王莊村東一場院屋牆上發現的,同時還發現漢畫像石38塊。此刻石是國內發現最早的墓誌之一,對研究漢代葬制、漢字變化,及書法淵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鄧共盉

1992年3月發現於昌邑縣塔爾堡鎮上河頭村。青銅質。三足,襠及底腹部附有濃重的灰垢,是由於長期調酒、溫酒燒燻所致。器足至口沿通高24。1釐米,口徑13。3釐米,襠高6。9釐米,最大腹徑19。5釐米,重3。3千克。束頸,圓沿外卷,頸部飾夔鳳紋三組,每組兩兩相對,四周有凸弦紋作框欄。鼓腹,最大腹徑居中,襠微內收,腹部飾三組高浮雕饕餮紋,渾厚典雅、富麗古樸。三柱足作大象垂鼻觸地狀,極為形象生動。扳作牛首狀,雙角歧出,兩耳翼分,兩目瞠圓。牛首上側正中近口沿處有橋形鈕,為掛連器身與器蓋間銅鏈之用。筒狀流斜出於上腹部,通長9。3釐米。銘文“登(“鄧”之初寫)公尊彝” 四字鑄在扳下器壁上,形體挺秀,字口整飭。時代為商代晚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鄧國青銅器。

濰坊“十大鎮館之寶”,看看都有啥

臨朐西周青銅禮器一組

1977年10月和1981年4月,在臨朐縣嵩山泉頭村東通往九傑村的鄉間公路北側,村民在一斷崖的墓坑中發現,包括鄩仲盤、鄩仲匜、齊趫父鬲和上曾太子般殷鼎,後由現臨朐縣博物館徵集入館。在臨朐泉頭村出土的這兩批西周晚期青銅器中,根據齊趫父鬲、鄩仲盤、鄩仲匜、上曾太子般殷鼎等五件銅器之銘文分析,該批青銅器出自的墓主可能是齊趫父和孟姬。這批銅器的銘文涉及齊、鄩、曾諸國之史實,特別是曾、鄩銅器在臨朐出土,這為研究曾國之歷史文化、古之斟鄩的延續及與齊國之間的關係等,增添了新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