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貪利短視、自大無能的楚懷王,極易受人擺佈,喜怒愛憎皆形於色

作者:由 開卷談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4

屈原是一個性格怎麼樣的人

在先秦文獻之中,《春秋》、《左傳》、《國語》等基本上都是側重在根據事實事件來寫史,但《戰國策》以記載縱橫家的謀略為訴求,偏重以人為中心來記史。

書中人物眾多,人物形象有國君、太后、貴族、重臣、策士等,形象相當豐富,注重刻畫人物的細節。例如楚懷王,並不只是表現其奢靡昏庸、遠賢臣、親小人的缺點,更進一步表現他貪利短視,自大無能的悲劇性格,最終客死在秦國的悲劇下場。

貪利短視、自大無能的楚懷王,極易受人擺佈,喜怒愛憎皆形於色

《羋月傳》楚懷王劇照

蘇秦曾說楚國食玉薪桂,“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他等了三天才等到被楚懷王接見的機會,兩人的碰面似乎也沒有激發出什麼火花,楚懷王就請他回去休息了。

楚懷王不重視賢才有楚國特殊的歷史背景,因為楚國政治向來把持在楚國貴族手中,尤其是昭、景、屈三姓長期執政,楚國並不重用賢才。

蘇秦曾對楚懷王提出“進賢人以輔之”的建議。蘇秦先以遞進法來說:“仁人之於民也,愛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於親也,愛之以心,事之以財”。蘇秦再以楚國臣子不推舉賢才,來反推這些臣子不是忠臣。

蘇秦很明白楚國不任用賢才的根本問題,在於“妒”,所以他對楚懷王說“人臣莫難於無妒而進賢”,但楚懷王畢竟沒有聽進諫言,不僅沒有多加引進賢才,連僅有的謀士——陳軫的話也不聽,楚國國中大事還是操控在諸小人的手中,如靳尚,甚至後宮婦人如南後、鄭袖等人都能左右王之判斷。

貪利短視、自大無能的楚懷王,極易受人擺佈,喜怒愛憎皆形於色

《羋月傳》鄭袖劇照

楚國的貴族景鯉曾經在秦國與秦王、魏王會盟,身份儼然就是一國之君。楚懷王聽到訊息之後極為震怒,沒想到秦王派出周最向楚懷王一番安撫,楚懷王反而不怪罪景鯉,而感激周王室和秦國。

由此可見,楚懷王沒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在決斷方面極其容易受人擺佈。

《孫子兵法》有言“謀攻為上”,謀略是一種“細微、隱藏不外顯”的計劃,唯有智取,才能有利於避開阻力,甚至化阻力為助力。先聚眾人之智慧,找出世間萬物變化的規律,再加以綜合分析,最後再由一個人獨自內心盤算裁定,此乃大謀之術。

《戰國策》是一本權謀之書,國君、貴族、策士無不盤算著如何巧取智取,只有楚懷王不擅於此道。

楚懷王想要在秦國安置一位相國,問範環的意見,範環在不知道楚懷王心中是否有屬意人選,先稱才能不足無法知道,這是自保之道。而後楚懷王便提出他心中屬意的人選——甘茂。

範環回答說:“茂誠賢者也,然而不可相秦。秦之有賢相,非楚國之利也”。當初魏相公叔痤將亡時,推薦衛鞅給魏惠王,並且跟魏王說“如不能用,則殺之”,原因便在於賢才為敵國所用,便會危害到自己的國家。遺憾的是,楚懷王連這一點都不明白。

貪利短視、自大無能的楚懷王,極易受人擺佈,喜怒愛憎皆形於色

《羋月傳》楚懷王劇照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楚懷王因為憎惡張儀,要魏國驅逐張儀。楚懷王去幹預他國的內政,而且很“好心”地要敵國不要任用不忠不信的臣子。我們只能說,楚懷王的想法很單純,他只是怨恨、討厭張儀罷了。

丹陽之戰的隔年,秦國曾派使者來告訴楚國,願意放棄所得武關以外之地,與楚國交換黔中地,沒想到楚懷王竟然寧願放棄黔中地,只願得張儀而拘之,亦可見他對張儀恨之入骨。

誰曾想,楚懷王的佞臣靳尚及夫人鄭袖為張儀說清,張儀便被釋放了。張儀後來反而說服楚懷王與秦國修好,楚懷王竟然成了張儀連橫政策的頭號響應者,事情的發展真是出人意料。

貪利短視、自大無能的楚懷王,極易受人擺佈,喜怒愛憎皆形於色

《思美人》鄭袖劇照

楚懷王沒有大謀略,喜怒愛憎皆形於色,非常容易受騙上當,也很容易發怒。例如秦國派樗裡疾乘著車到西周,西周君派兵卒列隊迎接他,楚懷王為此感到憤怒,認為周君看重秦國使者。周臣遊勝就解釋說:“長兵在前、強弩在後,名曰衛疾,而實囚之也”。楚懷王聽了這話之後,又感到高興起來。

韓非說:“人臣之情,非必能愛其君也,為重利之故也”,國君有好惡、有慾望、有情緒,在防止臣下藉機犯上的時候,國君要用術,自我剋制,不要將真情表露於外。秦昭王顯然就理智得很,當楚懷王晚年被騙入秦國,同樣是遊勝去向秦昭王遊說放了楚王,他說挾持楚王是傷行、傷利的行為,不如和楚王締結盟約,放他回去,他如果敢背棄盟約再合齊國、魏國、韓國攻擊楚國。但我們都知道,楚懷王一入了秦國,便再也沒有返回楚國,可見秦昭王並不是一個容易被說服的人。

在《戰國策》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像楚懷王這樣形象飽滿的例子。在《戰國策》一系列文章的勾勒下,營造出楚懷王不僅非常容易聽信別人的謊言,還十分昏庸無能的形象,他甚至接連作出錯誤的決策。楚懷王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喜怒形於色,讓佞臣和敵人的陰謀接連得逞,成為被操縱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