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傀儡皇帝、外戚干政……東漢朝政走向昏暗,原因不止正史所言

作者:由 三個教書匠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6

東漢後期朝政形成什麼的局面

四、東漢中後期奇葩政治內在機理解析

東漢後期的政局昏亂,導致前述孔孟所說的“君臣關係”的條件性被觸發了。面對慘淡的現實,士人們發現,對皇帝的絕對忠誠,並非董仲舒所說的,是絕對天理;而是孔孟所說的,是有條件的。於是,名教信仰一點一點地崩塌了。

下面簡單分析一下東漢中後期的黑暗政治,究竟裡面有什麼內在的必然性。

1、東漢中後期的奇葩局面:連續八個皇帝全都是短命的小皇帝

東漢王朝的壽命,理論上也維持了差不多200年,如果去掉漢獻帝(在位25年)這個傀儡不算,也有165年。

在這當中,前面三個皇帝都是好皇帝,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維持了大約60年。

後面的100年,卻都是弱主:

傀儡皇帝、外戚干政……東漢朝政走向昏暗,原因不止正史所言

漢和帝、漢安帝、漢順帝、漢恆帝、漢靈帝。五個皇帝,每個皇帝在位大約都是20年左右,而且都是兒童或者少年即位,活到30多歲就掛掉了。

五個皇帝中間還插著三個夭折皇帝,分別是漢殤帝、漢衝帝、漢質帝。

具體如下:

漢和帝:9歲即位,終年27歲。

漢殤帝:嬰兒,即位次年即夭折。

漢安帝:13歲即位,32歲死掉。

漢順帝:11歲即位,活了30歲。

漢衝帝:嬰兒,夭折。

漢質帝:8歲即位,次年被毒死。

漢恆帝:14歲即位,活了35歲。

漢靈帝:13歲即位,33歲死掉。

歷朝歷代,總是在王朝中後期出現弱主,這帶有一定的規律性,但是像東漢這麼一長串弱主小皇帝,還是比較奇葩的了。

簡單地說,這絕非偶然,而是存在小皇帝、外戚干政、宦官專權,三者的相伴相生,惡性迴圈。即:小皇帝產生外戚干政,外戚干政引發宦官專權,而外戚干政和宦官專權又支援下一任皇帝還是小皇帝。

2、小皇帝產生外戚干政:

皇帝的女人多,自制力不夠強的話,容易縱慾,本來就死

快。

而皇帝年輕輕的就死掉了,他的兒子當然就更小,甚至有什麼根本就沒有子嗣,沒有直系的合法繼承人。

皇帝一死,皇后就變成了太后。太后要維持地位,往往引入外戚,無非是自己的父親、兄弟。

傀儡皇帝、外戚干政……東漢朝政走向昏暗,原因不止正史所言

漢和帝9歲即位,竇太后聽政,引入外戚竇憲專權。竇憲的權力一度達到了尚書討論應該稱他萬歲的地步了。

漢安帝13歲即位,鄧太后執政,這是個女強人,直接攝政13年,她死掉以後,漢安帝才得親政。

漢順帝10歲即位,他的皇位是由宦官從上一任閻太后和外戚閻顯手上冒險搶過來的,所以漢順帝先是倚重宦官,進而倚重他老婆梁皇后外戚的勢力,由梁商、梁冀父子把持朝政。

尤其是梁冀,在漢順帝死後,為了繼續把持朝政,連續選拔了兩任小皇帝————漢質帝(嬰兒,隨後夭折)、漢衝帝(8歲,隨後被他毒死),隨後又選中了14歲的漢恆帝。

為什麼不用皇帝的叔叔伯伯主持朝政呢?

因為皇叔都姓劉,都是潛在的篡權者,基於西漢七國之亂的教訓,早就在漢武帝時期,把皇叔皇兄們從制度安排上擠出了權力中心。

為什麼不重用士人大臣輔政?

因為主持的皇太后是女人,不方便與大臣親近,難以建立信任關係,可以當工具用,但是不能充分授權信任;

而從皇帝本人來說,小小年紀,被女人、宦官籠罩在後宮,而外戚壟斷朝綱,斷掉了與外界的聯絡,皇帝越小,越不可能與大臣有聯絡,更難得建立信任關係。

在太后的主持下,總是重用外戚的原因

,除了對孃家人的天然信任以外,還有兩點:

第一,東漢皇帝選擇的皇后,基本上來自於幾個開國勳貴家族:

傀儡皇帝、外戚干政……東漢朝政走向昏暗,原因不止正史所言

陰麗華家族:陰麗華是劉秀在南陽老家起事時的原配老婆,地位相當於西漢的呂后,明朝的馬娘娘;

鄧禹家族:開國元勳;

西涼三大士族——-馬援、竇融、梁統:三家在光武帝、和漢明帝時期大都位至三公,家族枝繁葉茂。

【按:西涼三家是在劉秀大致平定了中原以後,才歸順了劉秀集團,本應處於劉秀集團的外圍,但在東漢開朝以後反而地位躍升到最高層,且屹立不倒,可能是由於他們都是士人身份,而劉秀倚重打江山的都是武夫。

“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這一點沒有考證過,只是一個推測。】

所以,他們都是強大的政治勢力,足以做太后的政治援奧。

第二,外戚在法理上沒有篡權的可能性,至少比皇叔的法理基礎弱勢太多。

2、外戚干政引發宦官專權:

外戚雖然在法理上不可能僭越皇權,卻可以壟斷朝綱,甚至對在任皇帝的人身造成威脅。

於是,就自然地引發了,另一個現象:宦官專權。

當小皇帝長大以後,覺得天下是我劉家的,卻被為外人把持,當然不甘心,往往要反戈一擊。但誰會是反戈一擊的戈呢?

太后和外戚是一家,而外戚壟斷朝綱,又把皇帝和大臣的關係給斬斷了。

所以皇帝只能信任成日圍繞在自己身邊的太監,發動宮廷政變,幾乎都是以太監為主力軍。

所以從漢和帝開始,無一例外地,宦官都成了皇帝的命根子,最後一個漢靈帝甚至總說十常侍是他親爹親媽,其實對於每個皇帝來說,這都是真的如此。

如,漢章帝一死,漢和帝即位(只有9歲),竇太后聽政,外戚竇憲專權。竇憲的權力一度達到了尚書討論應該稱他萬歲的地步了。後來外戚的人馬隨意出入宮廷,和竇太后淫亂,甚至想殺掉漢和帝,被太監鄭眾發動政變除掉。漢和帝從此親政,幹了十幾年,還算不錯,但是宦官從此可以參與政治了。

又如,漢順帝(

10歲),本是漢安帝的廢太子,被閻太后和外戚閻顯幽禁,服侍他的太監孫程率領太監冒險發動宮廷政變,除掉了閻太后和閻顯勢力,把漢順帝推上了皇位,太監又一次立了大功,所以漢順帝格外寵信太監,在他一朝,太監可以封侯,還可以有養子繼承。

再如漢恆帝,當時是外戚梁冀和宦官勢力聯手做大,但是梁冀更加跋扈,已經威脅到了漢恆帝的人身安全,又是宦官集團合謀發動宮廷政變,誅滅了梁冀集團,成為漢恆帝唯一倚重的力量。

3、為什麼宦官專權註定導致政治更加黑暗:

傀儡皇帝、外戚干政……東漢朝政走向昏暗,原因不止正史所言

外戚專權,由於“法理”上的侷限性,不大可能篡權。至於他們執政的初心是出於私心還是公心,執政能力又如何,很難一概而論,也有非常好的,也有很壞的。

比如漢安帝朝,鄧太后把持政局長達十三年,但是當時全國各地水旱災荒一波接一波,全都靠鄧太后勵精圖治,度過了危機。所以雖說她有貪權之譏,但她“心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還是難得的好太后。

又比如漢和帝時期的外戚梁冀,雖然乾綱獨斷,但是他為了贖罪(他把他妹妹竇太后的情夫給殺了),親自去北征匈奴,大獲全勝,使得東漢在北方的勢力達到了極致。武威赫赫,雖有各種非議,但大致不算荒腔走板。

又比如漢恆帝與漢靈帝代際交替之際的外戚竇武,與骨鯁士人站在一邊,深深感悟到宦官的黑暗,決心發動宮廷政變,徹底剷除宦官勢力,可惜功虧一簣,身敗名裂,令人扼腕。

這是好的外戚,或者好壞參半的外戚。

壞的外戚當然也好幾個。最壞的是外戚梁冀,其勢力從漢順帝末期,一直延續到漢衝帝(漢順帝的兒子,夭折)、漢質帝、漢恆帝朝,利慾薰心,為了自己壟斷權力的延續,在皇位繼承人選擇上,兩次主持立幼不立長,立小不立賢;與宦官沆瀣一氣,禍亂天下。東漢政局黑暗到完全不可收拾的局面,這個梁冀應該是“首功”

但是,相比於好壞參半的外戚來說,

宦官則幾乎註定是把朝政導向更加黑暗的政治勢力。從道理上來說,這裡面其實存在一個必然的惡性迴圈的宿命:

首先,宦官和士大夫類似,也對皇帝絕對忠誠,但是宦官和士人的忠誠在性質上卻有本質的不同。

士人對皇帝的忠誠,是經受過儒家倫理教化的忠誠,他們與皇帝的私慾,在抽象的方面是一致的,在具體的方面卻是矛盾的:

皇帝出於公心,勵精圖治,如堯舜禹一樣受萬民敬仰,那麼當然就永葆劉家的江山萬萬年,也算是成就了皇帝的私心,這是儒家士人與皇帝私心一致的地方,這樣的私心,與儒家為了天下的公心沒區別。

而皇帝利慾薰心,禍亂朝綱,當然失去民心,天下就不穩定了,從這個意義上,士人就一定要基於儒家名教的教誨,冒死犯言直諫,這就是矛盾的方面。

所以,總的來說,士人對皇帝的忠心是有原則講是非的。

而宦官不然,宦官之為宦官,他的職業性質,就是伺候皇帝的吃喝拉撒睡,怎麼讓皇帝舒服怎麼來,至於皇帝的這個慾望合理不合理,這不是他們該管的。

其次,宦官的利益所在,也導致他們對皇帝更加“忠誠”。

因為宦官參與政治,乃至專權,在

“法理”上是站不住腳的,只能藉助皇帝來狐假虎威。沒有皇帝的支援,宦官就啥都不是。所以,越是這種人,對皇帝越是忠誠。

第三,但是官宦的這種忠誠,顯然是有毒的。

皇帝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如果成日和宦官這種小人鬼混在一起,按照賈誼的觀點,在此種情況下長大成人的皇帝,必然容易縱慾,也必然沒有深謀遠慮。

如此一來,皇帝和宦官就形成一種惡性迴圈。

太監把小皇帝培養成沒有是非、毫無理性的縱慾者,皇帝長大以後,偏好縱慾,就特別喜歡能滿足他們的宦官,他們不大會找外戚,更不可能找總是犯言直諫計程車人。

傀儡皇帝、外戚干政……東漢朝政走向昏暗,原因不止正史所言

宦官裡面其實也有明達事理的好宦官,但是偏好縱慾的皇帝,總是會淘汰掉這種好宦官。

典型的比如宦官孫程,冒險帶頭組織宦官發動宮廷政變,除掉了外戚閻顯,扶持漢順帝上位,對漢順帝可謂居功至偉。但是孫程的性格剛烈,為漢順帝所不喜歡,於是就把他給疏遠掉了。

總的來說,對於皇帝來說,外戚勢力常常是一種無奈,不得不接受;宦官勢力卻是一種溫情脈脈、舒舒服服的,永遠也離不開、也不想甩掉的柺杖。

所以到了最後,漢靈帝就喊十常侍是他親爹親媽了。

4、宦官專權如何把朝政推向昏暗不可收拾呢?

一個縱慾的皇帝,本身當然傾向於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比如漢靈帝,本來已經是天子,富有四海了,卻還要另外建立一個西苑,專門用來給自己搜刮錢財。官僚升遷,都得給皇帝行賄。你看昏庸到什麼程度。

傀儡皇帝、外戚干政……東漢朝政走向昏暗,原因不止正史所言

而宦官就會順著縱慾的皇帝,把這股壞水成百倍上千倍地放大。

宦官的勢力並不限於中央朝廷,而是會向地方延伸。他們有親屬,有養子,還要拉幫結黨,賣官鬻爵,肆意搜刮錢財,欺凌百姓,包攬詞訟。

孔子說: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宦官專權的情況下,百姓不僅是寡————民脂民膏都被搜刮走了;而且是不均————司法不公正,沒有天理、窮民無告。

再加上東漢後期確實災害頻仍,還有羌人犯邊,引起的軍費開支。

於是社會基礎就動搖了。從漢順帝開始,各地就有逐漸官逼民反的跡象, 到了漢恆帝和漢靈帝,基本上是亂象已成,難以逆轉了。黃巾軍大起義,實現都準備了十好幾年了。口號就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