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古代科舉考個狀元有多難,清代大文人考了50多年,72歲才中舉

作者:由 關河南望之歷史漫談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7

明清秀才考上狀元要多少年

近日,一年一度的高考成績下來了,網上頻頻被各地高分狀元刷屏,全都是某地高考狀元清華北大隨便挑的新聞。大家都知道,高考能考到某地區或者某省份的最高分是非常難的,考個好成績當然是值得高興的事,那麼對於古代科舉來講,考個狀元到底有多難呢?

其實中國古代能考上狀元,是非常難的一件事,程度不壓於獲得博士後的學歷。中國古代都是農耕社會,大多數人都是農民,以務農為主。所以古代讀書並不是你想讀就能讀,起碼是家庭條件還不錯的,不愁溫飽問題,天天餓得要死那是不可能讀書的。所以古時候朝廷官員中,就江浙地帶最多。因為江浙地區雨水充足,氣候溼潤,糧食產量高,不愁吃的問題,經濟也最發達。

古代科舉考個狀元有多難,清代大文人考了50多年,72歲才中舉

那麼,古代要成為狀元,到底得經過哪些考試呢?和我們現在學生要小升初、初升高、高升本的多次考試一樣,古代科舉考試也有階段性,並且難度很高。

讀書首先都得是從小培養,在古時候,凡是讀書的人,都會被人稱為童生,跟現在的幼兒園小學類似。童生需要透過縣試、府試和院試層層選拔,每三年考一次,最後透過院試的錄取,就被稱為秀才。大家非常熟悉的電視劇《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就是這個階段。一般能考上秀才,就可以開私塾教書育人了。而且,古代秀才還擁有很多特殊權益,比如見到官員可以不下跪,開堂審問可以不受棒刑等等。

古代科舉考個狀元有多難,清代大文人考了50多年,72歲才中舉

中了秀才之後,就可以參加鄉試了,鄉試也是每三年舉辦一次,而且連考三天。考中了就是舉人了,清代小說《儒林外傳》裡寫的范進中舉就是這個考試,雖然小說寫的是諷刺范進的,但也可見清朝讀書人對中舉的興奮。因為中舉之後就能做官了,不過都是縣長以下(不含縣長)的職位,並不算特別大的官。

古代科舉考個狀元有多難,清代大文人考了50多年,72歲才中舉

鄉試多在秋季舉行,會試則選在春天舉行,會試由禮部主要負責,而且考試難度非常大,考生的淘汰率也很高。因為能透過會試就能成為貢士了。貢士那就厲害了,按現在的政府職位來講,就是副縣長、縣長的級別。

會試之後還要舉行復試,透過複試的人才可取得進士資格。這也是考試的最後階段,從唐代武則天開始,殿試均由皇帝親自主持,所謂天子門生,便由殿試產生。明代的殿試都是統一時間,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日。清代殿試最開始也是選在三四月份,但後來就由皇帝指定的日期來進行殿試了,不再固定於某一時間。考中者都統稱為進士,前三名就被人們成為狀元、榜眼和探花。進士就更厲害了,以後幾乎個個是朝廷重臣。這個相當於研究生畢業考試了。前三名呢,那自然就是博士後了。

古代科舉考個狀元有多難,清代大文人考了50多年,72歲才中舉

古代人講,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裡說的就是中舉人,那就得十年。看看後邊,還得六年才有機會中狀元!十六年,那得耗費多大的精力和時間。因此,最終中進士的,五六十歲的人,幾乎佔了一半。清代小說家蒲松齡19歲成為秀才,一直考到72歲才成為貢生,這才真是活到老考到老。

所以,古時候的科舉,可比現在考試艱難太多了。我國1300年的科舉歷史中,一共就出了11萬名進士。如果三級考試都一次透過並且都是第一名的話,叫做連中三元。說實話,這連中三元的機率,跟買彩票中500萬大獎差不多。當然,一旦成功了,那你便是鯉魚躍龍門,一朝成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