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防止武將政變,建立穩定政權,這個人開創了以文制武的先河!

作者:由 早安研習社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31

樞密院長官打仗嗎

趙匡胤透過兵變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宋朝。

防止武將政變,建立穩定政權,這個人開創了以文制武的先河!

陳橋兵變

在五代十國期間那麼多透過兵變上臺的皇帝,趙匡胤是怎麼結束五代的混亂路面的?

在歷史上,宋朝一直都是一個重文輕武的國家,宋朝的皇帝文學造詣很高,但是不會騎馬打仗。

宋朝的前兩個皇帝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光義例外。

防止武將政變,建立穩定政權,這個人開創了以文制武的先河!

趙匡胤

趙匡胤和趙光義是五代十國期間透過打仗生存下來的武將,有著很豐富的作戰經驗。

有這麼一個故事,在趙匡胤當上皇帝后,他坐著車,帶著好多護衛剛過一座橋,固然飛來一支箭,射到他頭頂的黃傘。

他身邊的護衛嚇壞了,可趙匡胤不慌不忙,問那個刺客在哪呢?你讓他射。

這就是趙匡胤身上的武將氣質。

因為趙匡胤本身是個武將,所以他當上皇帝的時候,沒人覺得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前面都已經是五代都是武將上臺,誰來了都一樣,還是要繼續亂下去。

趙匡胤也擔心這個。所以他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

趙匡胤的前任皇帝柴榮,為了避免武將造反,就幹了好幾件事。

比如,柴榮把實力最強的武將給撤職了,把當時沒什麼實力的趙匡胤選上來。

柴榮還安排了一個和趙匡胤關係不好的人,去當另一支中央軍的將須,讓兩支軍隊互相制衡。

可結果柴榮死後,趙匡胤用了很簡單的計策,就把權力奪過來了。

那麼我們現在研究下,柴榮做的這些措施,問題出在哪?

柴榮的這些措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特別依賴“人事”,簡而言之就是用人。

就比如說,他先觀察這兩個人是什麼關係,發現這兩個人關係不好,就讓他們互相制衡。

但是問題就出在,人是會變的,他今天對你好,明天就可能對你不好,他今天有本事,明天就可能會犯錯。

就比如柴榮以為趙匡胤是一個老實人,結果不是,柴榮給趙匡胤安排了個對手,以為這個哥們能頂得住趙壓胤,結果也不是。

所以,人事是不可靠的。

我還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安史之亂。

安祿山在造反前,掌握了很大的權力,同時控制了三個大軍區,當時的朝廷裡很多人都跟唐么宗說,這樣不行,安祿山的權力太大、太危險了。

防止武將政變,建立穩定政權,這個人開創了以文制武的先河!

安祿山

結果唐玄宗是怎麼想的呢?

唐玄宗就覺得自己看人準,認為安祿山不會造反。

結果是,唐玄宗看走眼了,安祿山造反了。

柴榮和唐玄宗犯的錯誤一樣,太依賴人事。

我們現在都知道,依靠人治是不可能穩定的,

必須要依靠健全的制度和徹底的法治。

所以,趙匡胤就總結出一個教訓,

一個好的制度,應該儘量少依賴人事。

最理想的狀態是,在這個國家生的任何一個人,你是心眼變壞了也好,你還是做錯了什麼事也好,你都動搖不了這個國家。

怎麼能實現這一點呢?

簡單的辦法是,

把這個國家要做的每一件事,都分成很多很多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有不同的人或者部門負責。

這個步驟拆的越多,這個制度就越穩定。

就比如說指揮軍隊這件事。

在五代的時候,只要一個武將,拿看一大筆錢,跟他計程車兵說跟我走有餉拿!

這個軍隊就歸這個武將指揮了。

到了宋朝,這種制度徹底改變了。

首先,有個武裝部門負責軍隊平時的訓練、生活,但是這個部門不能把軍隊帶出營地。

軍隊要想調動,需要朝廷的另外一個部門,相當於國防部的命令才行那你要調動軍隊。

軍馬未動,糧草先行。你還需要糧食、軍餉,

這些東西也不能隨便拿出來,還需要財政部門的命令。

即使把這個軍隊調出來了,但是平時管理他們的武將還不能去打仗,需要朝廷安排另一個武將指揮。

這個武將帶著軍隊去打仗了,這個仗還不能隨便打,還得按照朝廷制定的作戰方案去打。

好,你看,到了宋朝,要調動一個軍隊,中間需要多少部分,多少人負責?

現在如果有人再想造反,他必須將要先收買國防部、財攻部,還要收買武將、收買士兵。

如果這個人有這種本事,將這些都收買了,那他也不用搞軍事政變了,直接就自己建立一個王朝得了。

所以在宋朗的制度下,五代十國那樣的軍事政變就再也沒有了,全國每一個官員都要受到制度的約束。

宋朝的制度特別極端,極端到皇帝都要受到制度的約束。

講一個宋仁宗與嬪妃的故事。

防止武將政變,建立穩定政權,這個人開創了以文制武的先河!

宋仁宗(影視資料圖)

宋仁宗在歷史上是有名的脾氣好。

那皇帝的後宮裡,有很多的嬪妃,嬪妃也是有等級的。你是什麼等級的嬪妃,每個月就可以按照標準領多少錢。

在宋仁宗的後宮裡,有很多嫉妃,好久都沒有提高等級了。這些女孩就纏著未仁宗,說: “你看,人家都辛苦那麼多年了,給人家升個官嘛。”

按理說,皇帝后宮的事情,那是皇帝的私人事情,那皇帝一句話就能解決了。

結果宋仁宗說跟嬪妃說: “不行,沒這規矩啊。我答應了沒用,我底下那些部門不聽啊!”

嬪就們根本不相信,你是皇上,你說話就是聖旨,還有人敢違抗?

宋仁宗一看你們不信,那好,咱們下道旨試試。結果,這通命令被退回來了,反饋就是沒寫規定,執行不了!

可這些嬪妃還沒完,又纏看仁宗說,讓仁宗直接給他們寫一張條子,命令哪位妃子從什麼級升到什麼級。領工資的時候就拿這個條子去,皇上的親筆信,還能沒用嘛?

結果這個發錢的部門又把條子退回了,反饋依舊是皇上這不合規矩,無法執行!

也就是說,在宋朝的某些時期,制度的作用是非常厲害的。甚至於在有的時候,連皇帝本人都要遵守制度。

在這樣的狀態下,國家是最穩定的。

宋朝以後的幾個朝代,比如明朝和清朝,它們吸取了宋朝的經驗,這些王朝整體來說,政治也都是比較穩定的。

但是宋朝的這種穩定是不是完美的呢?

答案肯定不是的,這種穩定性就是官僚性,

犧牲的就是辦事的效率。

尤其是打仗這件事,本來一個人就可以把軍隊帶出去,但是現在各個部門掣肘,你想要人,等檔案;想要錢糧,等檔案;想帶軍隊出征,等檔案;想要換軍事部署,等檔案。

在那個通訊不暢的年代,這效率多低下?主要的時間都搭在跟自己內耗了。

宋朝的歷史道出了一個特別重要的規律,

在一個成熟的制度裡,穩定和效率這兩件事,你要想增加一個,你就得犧牲另一個。

宋朝想讓社會變得更加穩定,沒問題,代價就是不管幹什麼事,都得花更多的錢,更多的時間,這個問題最終就導致了宋朝的滅亡。

除此之外宋朝還開創了

以文制武

的先例,由樞密院長官掌管軍事決策權。

按照“樞密院—宣撫司—制置司”的程式掌握軍事決策權,按照“三衙—都統司—巡檢司”的程式派遣士兵打仗。

這基本與現代國家政治軍事體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