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四十歲之後,搞懂這三個人性規則,更容易“發財”

作者:由 布衣粗食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2-05

三個一百是什麼

相聲演員郭德綱說了一個故事。

一個學藝的孩子,聽師傅說:“在家裡,見人就說‘我知道事情的真相了’,會有好處的。”

孩子回到家,對媽媽說:“我知道事情的真相了。”

媽媽很慌張,趕緊拿出五十塊錢,算是封口費。

隔一會,爸爸回來了,孩子說了同樣一句話。

爸爸一愣,給了一百塊錢:“千萬別告訴媽媽。”

孩子輕輕鬆鬆就得到了錢,太不可思議了。真相到底是什麼?從大人的角度來猜想,也許是爸爸媽媽之中,還有第三者吧?或者是做了其他對不起家庭的事情。

不管怎樣,從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事實——人性是複雜的、隱秘的,在“利己”上會表現特別突出。

曾仕強說過:“人性管理的要抉:所有的方法最後只有一個:摸著石頭過河。”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相信人性,而不是一直相信人品。在不同的時期,做出不同的判斷和選擇,讓自己的財富慢慢增加。

作為四十歲的人,上有老下有小,誰都想發財。有了錢,就能持家立業,安度晚年,很多困難,迎刃而解了。

在此,我建議你,看清以下三個人性規則,幫助自己獲得財富。

四十歲之後,搞懂這三個人性規則,更容易“發財”

01

有一桶金之後,適時離開原有的圈子。

第一個人性規則:身邊的人希望你好,但是不希望你過得比他更好。

為了賺錢,我們常常會加入對自己有利的圈子。幾個人一起湊錢,去做某件事,風險會小很多;遇到困難了,也能夠多一個解決的辦法。幾個人的人脈關係,也會湊在一起,有利於事業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人生進入到一定的層次,也實現了第一個目標。這時候,就意味著要脫離舊圈子了。正所謂,樹大了會分丫,業大要分家。

尤其是在你已經超越了身邊人的時候,要儘快離開。希望你好的人,看到你超越了他,會心生嫉妒。

心理學家詫摩武俊說過這樣一句話

:“嫉妒能使親密的好友翻臉,雙方都會受到傷害,可以說,它是一種令人無可奈何的感情,象徵著人性的弱點與醜惡的一面。”

如果你要去撈第二桶金,那麼你就要尋找“第二個圈子”,或者獨自打造一個圈子。此時的你,今非昔比,不再是那個窮光蛋了,不要用過去的眼神看自己。

四十歲之後,搞懂這三個人性規則,更容易“發財”

02

找到門路後,選擇一個人默默前行。

第二個人性規則:如果你想做仙鶴,就別“鶴立雞群”,而是離開那群雞。

有句耳熟的話:“一百個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當你要去某個行業的時候,有人表示讚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還有人幫忙預測到各種風險,提出各種失敗的結局。

古往今來,有一種發財的套路,叫“悶聲發大財”。

在別人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時候,就猛地發力。可以避免各種打壓,也能夠擺脫“閒言碎語”的干擾。

在電視劇《聚寶盆》裡,沈萬三急著要賺錢,身邊的朋友建議他,去北方賣傘。

當沈萬三帶著一車傘到北方後,半個月都沒有開張。因為北方乾旱少雨,人們對傘的需求很小。

明顯,沈萬三的門路被朋友帶偏了,犯了偏聽偏信的錯誤。

有一種套路,叫“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一條路,只容得下一輛馬車。如果你把路告訴了別人,或者找人合作,就會顯得擁擠。要是別人更快一些,你就只能放棄了。

做人,既要有合群的智慧,還要有“獨擋一面”的勇氣。

在賺錢方面,要“獨一點”。就像古人說的:“力微莫負重。”你還沒有能力帶著一群人致富,那就自己摸索門道,先變成致富帶頭人。

四十歲之後,搞懂這三個人性規則,更容易“發財”

03

發大財之後,要見好就收,別盲目相信自己的認知。

第三個人性規則:沒有人能抵擋利益的誘惑;如果有,那就是因為利益不夠大。

有的人,在四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小有成就了。或者接過了父母留下的產業,要推陳出新了。

不管怎樣,人要學會見好就收。“貪婪”會引導你去賺錢,也會引導你走向失敗。

要這樣想,天下的錢很多,但不會是某一個人的。你的強大,不會超越所有人。

《郁離子》裡有一個故事。

粵地有一個人,學會了妖術,非常得意。為了顯示自己的能耐,他招來了很多的妖怪;妖怪們都要吃飯,但是他無法提供,因此被妖怪厭恨,還把房子掀掉了。

對付別人的時候,我們懂得“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對於自己來說,錢財太多,也會變成禍害自己的根源。

開車要在自己的把控之內,才安全;賺錢,也是如此。超越認知範圍的錢,你是無法掌控的,不如不要。

當你希望自己更加富有時,就先讀書、研究社會、獲得資訊,別太冒失了。

四十歲之後,搞懂這三個人性規則,更容易“發財”

04

《禮記·大學》裡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發財,都要把握一點——修身。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人性,但是可以控制、改變自己的人性。

四十歲,處於中年的中間,一家老小指望你吃飯,未來的路,要自己去闖。賺錢是最要緊的事情,但是不能採取野蠻行動,更不能弄丟自己的仁德。

曾仕強提出一個觀點:順著人性的需求來管理,可提高效益。

凡事要順著去改變,不要固執己見。關係、慾望、財富,都是如此。

人生路上,要看透別人,又能管好自己;既能借力而行,也能全力以赴。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