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張志軍:秦並六國與蒙恬守邊

作者:由 知行悅讀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2-06

蒙恬和誰在一起守邊疆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

秦人的先祖為顓頊帝之苗裔,舜時賜姓贏。到造父時,因為善於駕馭,深得周穆王的賞識,獲封趙城(治今山西臨汾洪洞縣北),由此以趙為氏。到非子時(約前900年——858年),因善於飼養馬匹,獲周孝王賞封秦邑(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復續贏氏,名為秦贏。

張志軍:秦並六國與蒙恬守邊

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時,胸懷大志,重視人才,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並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全國發布命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衛鞅聽到這一訊息,就來到秦國投奔秦孝公。衛鞅勸說秦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秦孝公採納了衛鞅的建議,拜衛鞅為左庶長,開啟了變法之路,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335年,秦惠文王稱王。惠文王六年(前332年)和十年(前328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經歷了孝公、惠文王、武王三代努力,秦國蠶食三晉,席捲荊楚,已初露一統端倪。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折臏,氣絕而亡,因膝下無子,出現了幾個弟弟爭奪王位的局面。趙武靈王趁秦國內亂,擁立在燕國做人質的公子稷為王,是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母親就是著名的宣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羋八子”。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見欺於趙惠文王,昭王怒,攻趙閼與(戰國時韓邑,後屬趙,故址在今山西和順),趙國將軍趙奢在閼與大敗秦軍。秦昭王只好採納范雎“遠交近攻”策略,並定為國策。

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以趙括為將,秦昭王秘遣白起為帥,兩軍對峙46天,趙括戰死,白起先後斬殺趙軍45萬於長平,趙國一蹶不振。曠日持久的長平之戰以趙國慘敗,秦國險勝而告終,秦國最強大的對手被擊潰,統一天下的趨勢已銳不可當。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公元前238年,秦王政經過激烈的政治鬥爭,平定嫪毐之亂,次年免除呂不韋相職,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

公元前230年,秦派內史騰進攻韓國,俘虜了韓王安,於韓地建置潁川郡,韓國滅亡。此後滅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耗時10年陸續兼併了東方六國,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期,進入了帝國時代。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始皇三十二年(前214年),下令蒙恬,統帥軍隊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張志軍:秦並六國與蒙恬守邊

蒙恬,其祖先為齊國人。蒙恬之祖父蒙驁,從齊國來到秦國,在秦昭王手下為將,官至上卿。蒙恬之父為蒙武,也為秦裨將軍,蒙恬的弟弟名叫蒙毅。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恬由於出身將門做了秦國的將軍,拜為內史。秦滅六國兼併天下後,命蒙恬率軍守衛北部邊疆,駐上郡達十餘年,後又派因反對坑殺 “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一事觸怒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擔任監軍。這時,蒙恬威震匈奴,秦始皇非常尊寵蒙家兄弟,拜蒙恬的弟弟蒙毅為上卿,外出則陪皇帝同乘一輛車子,居內則侍從在皇帝的近前。蒙恬在外負責軍事,蒙毅在朝出謀劃策,其他的將相都不敢與他們爭寵。秦始皇病死沙丘後,嚴密封鎖訊息,趙高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地謀劃,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他們派遣使者,捏造罪名,賜公子扶蘇和蒙恬以死罪。扶蘇死,蒙恬被囚於陽周(故址在今陝西榆林靖邊縣),蒙毅被囚於代(代郡,秦時郡治在今蔚縣代王城),後均因趙高挾私蠱惑,被胡亥賜死。蒙恬守邊的十多年,匈奴攝於蒙恬的威名,始終不敢南下,秦國北疆也得以安穩,這是確定無疑的。

蒙恬守邊涉及到今尚義的主要史實,就是將自成體系的秦、趙、燕長城連成一體,成為抵禦匈奴的重要軍事設施,“萬里長城”之名正式錄入史冊。歷史上,今尚義南部一帶為趙國與燕國相鄰之地,趙北長城自然成為萬里長城的一部分。

對於尚義境內的這一段長城,目前學界有兩種說法。

一種觀點認為,尚義縣境的趙北長城,東起張北壩頭,向西經尚義縣甲石河鄉的青楊溝、魚兒山,南過與萬全、懷安交界處,從尚義縣下馬圈鄉南槽碾村南,即懷安縣馬市口附近,到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的高廟子村一帶。此段長城的建築形式有土夯築、毛石幹砌、土石混築、磚石結構及山險牆等,長約59。07公里,計有墩臺116處,其中夯土墩臺26個,磚石墩臺70個,石堆墩臺20個,有圓形、圓錐形、梯形、方柱形四種,並在附近發現了燒磚窯群遺址。但考察這一段長城,實為明代長城,也沒有發現與戰國時期有關的牆體或墩臺遺蹟。

另一種觀點認為,尚義境內的趙北長城是從內蒙古興和縣衙門號村東南越過省界,由自西向東伸入尚義縣下馬圈鄉境內。沿上白窯村西北的大黑山北坡向東延伸,斷續過下白窯、常勝灣,過銀子河進入今小蒜溝鎮境,經過王花窯、洞上、北槽碾、烏良臺、下納嶺、南營盤、新廟、小蒜溝村。在小蒜溝村南越過瑟爾基河,經小土臺村南,牆體蜿蜒向東千餘米。再向東進入甲石河鄉,經侯達子溝、甲石河、上和梁、大柳溝,從大柳溝村東北沿魚兒山的西坡向東北延伸,至峰頂後轉向西坡,繼而消失。據專家現場考察,目前發現此段長城在尚義縣境內約45公里,牆體僅存約20公里,烽火臺30多座,考察人員發現了斷續的高約半米的夯土埂或石塊條帶、秦漢時期的陶片、部分石砌的牆體等。其中小土臺村東1000米左右的一段儲存最為完好,石砌的牆體基礎尚存,清晰可見。此段長城後被漢代沿用,目前學者們將此段長城稱為“戰漢長城”。

筆者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甲石河鄉工作時,曾沿甲石河、上和梁、大柳溝村北的夯土墩臺走過,只知這些墩臺是古長城遺蹟,具體年代不詳。據村民講,原來是有夯土牆的,後在農田基本建設平整土地時推平了,只剩一丈多高的墩臺了。記得我還按照縣政府辦公室的通知要求,整理過一份古長城保護方面的典型材料。

張志軍:秦並六國與蒙恬守邊

目前學界發現的趙北長城主要集中於內蒙古西部和中部,對趙北長城的研究也大都集中在這一區域。根據長城的形制、位置和相關遺蹟,結合內蒙古境內趙北長城的走向,基本可以推定,縣內經過上白窯、烏良臺、小蒜溝、小土臺、大柳溝,止於魚兒山的長城,應屬於趙北長城,而且其東部端點就在尚義境內的魚兒山。

由此可見,蒙恬率軍整修“萬里長城”,也無疑是沿用了這一段長城。位於尚義境內的趙北長城當是萬里長城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史記》《論趙北長城的東部端點》等)

張志軍:秦並六國與蒙恬守邊

作者簡介:張志軍,男,河北尚義人,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員,《鴛鴦河畔》簽約作者。業餘時間以詩怡情,以文會友,有詩文見於各級報刊及部分網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