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作者:由 如詩天地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07-14

憲府是什麼意思

晨起,推窗,卻發現前一日的麗日豔陽變成了陰雨綿綿。吃過早餐,來到了郭峪古城北面的皇城相府。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皇城相府是我國唯一一座集明清兩代風格於一體的城堡式建築群,它始建於590年前的明代宣德年間,到清代康熙盛世時形成了今日的格局。城堡佔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處,房屋640餘間,集官宦府邸、文人故居與地方民居為一體,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明清時期生活在這裡的陳氏家族科甲鼎盛,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有多達16人走上仕途,且大多政績顯赫,可謂是翰林世家。最為出類拔萃的人物當數清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大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總閱官、曾輔佐康熙皇帝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代名相陳廷敬。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那麼,陳廷敬的府邸為什麼被稱為“皇城相府”呢?據傳,自打陳廷敬在京城做了大官,他的老孃就想去北京看看,陳廷敬深知母親年事已高,經不起鞍馬勞頓,為了實現母親這一夙願,他反覆思量後在家鄉仿照紫禁城的樣子,蓋了一座大宅院。當地百姓驚歎於大宅院恢弘的氣勢,將之稱作皇城。

此事被有心之人說成是陳廷敬私修皇城有謀逆之心,訊息很快傳到康熙皇帝耳中,陳廷敬大為驚慌,他急中生智,命人連夜把宅院的牆刷成了黃色,“黃”與“皇”同音,弄得康熙皇帝也分不清真假。陳廷敬卻因禍得福,這事引得康熙兩次出巡下榻於此,這裡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城”。

康熙皇帝由陳廷敬陪同視察洛陽後,執意來到陳廷敬的府邸,看到這裡山清水秀,民風淳厚,一時興起,便寫詩一首賜於陳廷敬,其中一句是“顧盼一過丞相府”,可以看出最早稱陳廷敬府邸為相府的不是別人,恰恰是金口玉言的康熙皇帝。自此,皇城相府就堂而皇之地流芳百世了。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皇城相府分內城和外城。西門外高達8米的御書樓是皇城相府規格最高的建築,因樓內珍藏有康熙皇帝御筆而得名。這是陳廷敬的三子陳壯履為炫耀其家皇恩浩蕩紀念去世的父親而特建。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御書樓分上下兩層,樓頂明黃琉璃瓦金碧輝煌,閃爍著昔日的榮光和無與倫比的尊貴。樓上的“午亭山村”匾額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楹聯是康熙皇帝晚年為陳廷敬所題。康熙皇帝巧妙而藝術地將“喬木”與“黃花”構成一聯,濃縮了陳廷敬的政治建樹和思想品格。“午亭”是陳廷敬的晚號,用他的晚號為其府邸命名,是康熙皇帝對陳廷敬作為輔弼良臣的最高褒獎。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御書樓的東面是中道莊,這是皇城相府的舊稱,通常指外城。是陳廷敬拜相入閣,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之後於康熙38年(1699年)修建的。為一組規模宏大的清代城堡式官居建築群。外城門上鑲嵌有兩塊匾額,下為“中道莊”,取儒家“中庸之道”之意;上為“天恩世德”,以示皇天在上,天賜恩德,世代不絕。巍峨壯觀的中道莊,雨幕下透著歲月緩緩流淌過的痕跡。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走進外城門,迎面是大小兩座石牌坊,西面的大牌坊建於康熙年間,四柱三樓,通體石雕而成,基周瑞獸相擁,坊額雕龍鐫鳳,整座牌坊雄偉莊重,製作精美。牌坊正面上方刻有“冢宰總憲”四個大字,“冢宰”二字是宰相的別稱,意為百官之首;“總憲”二字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兩側刻有“一門銜澤”、“五世承恩”八個大字,意思是說陳氏一門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賜。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東面的小牌坊建於順治年間,兩柱一樓,結構簡單,規模和裝飾均不及前者,在大牌樓建成之前,是陳氏家族的一個主要標誌。大小牌坊上鐫刻著陳氏子孫的官職和名字,彰顯著陳氏家族仕途榮耀和顯赫功勳。牌坊中的故事被懷舊的時光浸染,如今我們只能從這字裡行間品讀陳氏子孫昔日的榮光。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大牌坊的北面是陳廷敬的宅第相府大院,為皇城外城的主體建築,坐北向南,一進四院。大門的最上方是“大學士第”的牌匾,稍下方為“總憲府”的匾額,左右還有楹聯。這座莊嚴大氣的府邸見證了這個家族無限的榮耀,也讓陳氏家族步入了最顯赫的鼎盛時期。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大學士第的大門是厚重和深沉的,一院一廳,一磚一瓦,都濡染著清朝儒家封建禮教的文化氣息。一進府邸大門,一座雕刻“麒麟吐玉”的影壁,攜帶著光陰的馨香,令人不由駐足凝望,感嘆藝人精美的雕刻技藝和其中蘊藏的美好寓意。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繞過影壁通向二門,門上有“相府”匾額,入二門為一寬敞的方形庭院,突兀的屋脊,透著昔日的威嚴大氣。夏日的雨水靜靜地流淌在青磚黛瓦間,靜美的時光中,一磚一瓦都藏著昔日的榮光。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正北廳堂是相府的迎客大廳點翰堂,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大廳上方正中懸有康熙皇帝御賜的“點翰堂”匾額,這是對陳廷敬多次作為會試主考官,為國家遴選眾多棟樑之才的表彰與褒獎。兩側的“博文約禮”與“龍飛鳳舞”匾額,亦是康熙皇帝御賜。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內院曾是康熙皇帝兩次出巡的下榻之地,正廳內掛著康熙皇帝的畫像,這是皇帝賜給陳廷敬這位帝師的,一側的皇帝龍床,上接天花板,下接地板,寓意頂天立地、九五至尊。自康熙皇帝住過此房後,以後再也沒人敢住在這裡了。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內院西側門可通往小姐院,穿過東側門到了東花園。小橋流水,假山亭榭,宛若江南。整個院落佈局講究、幽雅別緻。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出花園,我們來到了陳廷敬紀念館。陳氏家族以詩書、耕讀傳家,陳廷敬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喜歡讀書,且過目不忘,被人稱為“神童”。陳廷敬原名叫陳敬,21歲參加殿試,中二甲進士。當時有兩個叫陳敬的,為了區別,順治皇帝御筆一揮,在他的名字中間加了個“廷”字,這個“廷”字加得真是驚天動地,或許因了這個字吉祥之光的照耀,陳廷敬如有天助神幫,仕途通達,一生升遷28次,參與國家政要軍機40餘年,成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為清王朝的發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為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輔佐作用,立下了顯赫的功勳。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陳廷敬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同時還是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理學家。他長期擔任康熙皇帝的經筵講官,同時主持編纂了《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明史》、《大清一統志》等重要的文化典籍,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康熙皇帝在他去世後對其的一生評價為“寬大老成,幾近完人”——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

皇城相府以其清磚明瓦的淡淡色澤,烘托出一個輔宰重臣,一個曠世明君,還有一個盛世王朝的形象。隨著歲月的流逝,時光會把它們勾勒得更加明晰。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行走在皇城相府,彷彿某個步履,可以跟他疊合,某個眼神,可以和他相通。一個生命靜靜地傾聽另一個生命,一個生命被另一個生命領悟的溫暖,確也是這靜好歲月給予我們最好的饋贈。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游完外城,前往內城。內城“鬥築居”是陳廷敬伯父陳昌言為避戰亂而建。內外城以城牆為界,內城是明朝建築,院落皆坐東朝西格局;外城是清代建築,院落皆坐北朝南格局。兩者相映成趣。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內城以陳氏祠堂為中心,表示對已逝祖先的崇敬,希望祖先們能福廕後世,護佑家族繁榮昌盛。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祠堂正門兩側是“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楹聯,記載著陳氏在明清兩代共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這是陳氏祖先的榮耀和輝煌。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內城西南角的“御史府”是陳廷敬伯父陳昌言的府邸,門樓上刻有“臺鑒清風”,挺拔圓潤的字跡詮釋著陳氏一族光明磊落之氣度和清正廉潔的風範,這種不可磨滅的家族氣質悄無聲息的滋養並激勵著後世的陳氏子孫。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容山公府是陳廷敬四世祖陳天佑的府邸。陳天佑號容山,明嘉靖甲辰科進士,歷任陝西按察司副使。他是陳氏家族走入仕途的第一人。昔日的宅院不動聲色的封存著陳氏家族的驕傲,曾經的故事靜靜地守在院落的每一個角落,只待你來,便娓娓道來關於散落在彼時光陰裡的痕跡。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穿過容山公府,仰頭,一座百尺高樓,巍然屹立在眼前,這就是皇城相府最高的建築:河山樓。當地有段順口溜:“皇城有座河山樓,半截插在雲裡頭,堵著風兒過不去,絆著月亮不能走”。

河山樓,名取“河山為囿”之意,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是陳氏家族為避戰亂而建築的防禦工事。樓分七層,樓內有樓道相通,可容千餘人避難。進入堡壘的石門高懸於二層之上,透過吊橋與地面相通。樓頂建有垛口和堞樓,便於瞭望敵情保衛城堡。樓內挖有水井,生活設施一應俱全,並有暗道通往城外。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這座功能齊全的巨大堡壘,可屯兵,可藏民,可儲糧,可進攻,可據守,可防火,可透過地道與外聯絡,關鍵時刻還可金蟬脫殼,與前一日在郭峪古城看到的豫樓異曲同工,實在是古代中國極具特色的防禦工事。

在風雨飄搖的明末亂世,河山樓猶如狂暴大海中的一葉扁舟,艱難的庇護著陳氏家族及周圍的村民,在人命微賤的亂世之中保留著一點點生存的希望。如今,歷經近四百年風風雨雨的河山樓,依舊展示著它的雄姿,訴說著它所經歷的戰爭與和平。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城牆內四周設藏兵洞,為戰亂時駐守家丁的窯洞。共計五層125間,層層遞進,洞洞三五相連,層間暗道相通,出入方便,可直達城頭。攻防兼備,獨具匠心。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登上城牆,放眼遠眺,御書樓金碧輝煌,中道莊巍峨壯觀,鬥築居府院連綿,河山樓雄偉險峻,藏兵洞層疊奇妙,內城表現的是牢不可破的防禦主題;外城體現的是清雅高貴的盛世風貌。兩城互為映襯,互補長短,無比的和諧,渾然如一體。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整座城堡枕山臨水,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古樸莊嚴、渾厚堅固。明代建築與清代建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集民居、官邸、祠廟、防禦工事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獨特建築風格。巍然屹立的皇城相府有著一種歲月裡的波瀾不驚和時光也掩飾不住的恢弘大氣。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一座座樓臺亭閣氤氳著彼時的光陰,那遍佈的垛口,高聳的堡樓,東北、東南角的春秋閣和文昌閣,擱歇在歲月的風塵中,靜穆無言,只有這古老滄桑的宅院依舊訴說著曾經的崢嶸故事。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時光冉冉,歲月流淌,陳廷敬和祖輩們的風雲往事都已漸行漸遠,而他們曾經建造的府邸卻依然巍然矗立在時光中,等待著有緣人敲叩厚重的門扉,訴說彼時的繾綣往事。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下了城牆,來到位於樹德院的我國首座字典博物館——中華字典博物館。博物館之所以設立在皇城相府,與陳廷敬息息相關。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說起字典,必定提到《康熙字典》,它是中國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同時還是中國收錄漢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全書42卷,字數達47035個。它對中國古代漢文字的研究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三百多年來,一直享有著崇高的學術地位,直到今天仍是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是一部經典傳世之作。

實際主持《康熙字典》編纂的就是陳廷敬。他在編纂《康熙字典》的過程中,精選了30多人的編纂班子,日以繼夜,嘔心瀝血。康熙皇帝曾巡視書局,看到白髮老人陳廷敬伏案躬耕的情景,頗為感動,當即潑墨揮毫,奮筆疾書,為陳廷敬寫下了“午亭山村”的匾額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的楹聯,對陳廷敬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動情地說:“朕特書此匾與卿,自此不再與人寫字矣”。

經過六年的努力,這部大型字書問世,康熙皇帝對這部字書以“善兼具美”予以評價,同時以自己的年號為這部工具書命名。陳廷敬未能看到《康熙字典》的成書就逝於任上,但他的精神與貢獻卻留在了《康熙字典》中。且不論其他功績,單憑一部《康熙字典》就足以使陳廷敬留名千古、功德不朽!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那些逝去的風雲往事,靜靜的安放在這府邸中,我們一個不經意的轉身,便觸控到歷史的痕跡,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裡是名相故里、帝師之家,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漫步在皇城相府,除了能欣賞到那些令人驚歎的古建築,感受到更多的是歷史文化氣息。它彷彿是一部厚重的古書,把過往的歷史風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精妙的建築技藝完好無損的裝幀起來,任你蘸著清風明月去翻閱,寵辱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