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作者:由 拄杖聽江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0-05

秦舞陽好感度需要刷到多少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題記:“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為自由開路者,不可使其困頓於荊棘。”然而縱觀古今,困頓與凍斃正是大多先行者無法擺脫的宿命。

一、 荊軻其人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荊軻像

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荊卿好讀書擊劍,…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荊軻雖遊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沈深好書…”由此可知,荊軻是一個有學問的沉穩之士,決非一介山野莽夫,更非一般的武夫所能比。當太子丹透過“其傅鞠武”、田光而輾轉找到荊軻慷慨陳詞之後,“久之,荊軻曰:‘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頓首,固請毋讓,然後許諾。” 後來“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治行。”但太子丹“疑其改悔”而催之甚急,不得已的荊軻不得不帶著秦舞陽赴秦,慷慨踐諾。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風蕭蕭兮易水寒

無可奈何的荊軻,為燕太子丹、田光、樊於期所“裹挾”的荊軻(好聽點就是田光的知遇之情,為了太子丹的禮賢下士,為了高漸離的淡水之交,為了這世間尚存的情與義),心情複雜地邁出了西去刺秦王的步伐,但他心裡是沒有任何把握的,前途漫漫、凶多吉少,所以,當他面對“皆白衣冠”送行的人群,在易水河畔,情難自已,無奈地發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蒼涼感慨。這與其說是荊軻的豪言壯語,不如看做是荊軻悽慘而又絕望心情的寫照。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秦王殿上,舞陽失魂。荊軻強顏歡笑,承擔了本不屬於自己的擔子,可能他還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活著燕都的奢靡生活已經困住了他的手腳,他圖窮匕見卻失敗被殺……

二、歷史評價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對荊軻的評價,司馬遷贊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暴秦奪魄,懦夫增氣”;陶潛的“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評價裡充滿了敬佩;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干鈞”;龔自珍則稱荊軻為“江湖俠骨”並賦詩曰“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湧,江湖俠骨恐無多。”韓兆琦認為:“荊軻是一個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勇士,他刺秦的義舉來自他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也是他爭取自己的生存權的最後一搏。他與燕國不沾親帶故,如果說燕太子丹要刺殺嬴政有其報私仇的成分,那麼,荊軻的目的則更是出於為救六國人民的俠義之心。…荊軻並非要‘為知己者死’,他的行為的價值不在於個人義氣,而在於他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蘇東坡

批評荊軻亦有很多,如柳宗元如此質疑荊軻:“造端何其銳,臨事竟趑趄。”意思是開始的時候你是多麼雄心勃勃、銳氣逼人,為什麼到了關鍵時刻,卻步履不穩、不能一擊致命呢?北宋蘇洵更是出語尖刻,他咄咄逼人地對荊軻的行為做了蓋棺定論:“始速禍焉。”意思是,荊軻刺秦王的行動加速了燕國亡國的速度。蘇東坡和父親的觀點有些相近,只不過他更願對荊軻等人的英雄氣概進行品評:“荊軻不足說,田子老可驚。燕趙多奇士,惜哉亦虛名!”蘇東坡的話說得更刻薄,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他由荊軻說開去,直接否定了傳說中“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說法,不留情面地說他們“惜哉亦虛名”。持這一觀點的人還有很多,譬如南宋鮑彪為《戰國策》作注時說:“軻不足道也。”譬如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陳成軍有著更為有趣的見解。他根據《戰國策·燕策》中的相關記載認為,荊軻根本就不是一個擅長打鬥的武士。他說:“荊軻甚至是不具備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領的。事實上,荊軻應該更是一個戰國時期常見的縱橫之士,他喜歡讀書,善於遊說,有一定的學問,可以說他是個俠士,但他不是一個武夫。”根據這個觀點,陳成軍合理地解釋了荊軻為什麼開始婉拒太子丹讓他刺秦的要求,後來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個真正的刺客,一個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許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陽一起去,而舞陽只是一個在市井中殺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裡自然嚇得變了色。而荊軻只得自己來扮演這個他並不願意扮演的角色。”陳成軍進一步說:“戰國時候這種俠士很多,遇到國家有難就挺身而出,但他們多是有助手的。荊軻自己作了刺客,我個人認為他實在是死不得其所。”(比如魏禧論《大鐵椎傳》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相比於柳宗元、蘇東坡,李白的觀點稍稍中立一些:“荊卿一去後,壯士多摧殘。”李白僅僅說了荊軻之後英雄的悲劇結局,並沒有對荊軻本人做出過多的評價。恐怕比李白心目中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的俠客要遜色不少吧!

三、俠之大者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俠, (人)+(夾,挾持)夾字可以看做兩個人把手放在一個人的腋下表示挾持富豪或強權者;亦可以理解一個“大”(有能力的人),翼蔽兩個小孩(一般的人)。 “夾”字後一解釋可以看出俠從追求 “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之狹隘小我到追求“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之大我。(金庸名著《神鵰俠侶》“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於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因此俠不止是一種思想還是一種精神,正是精神,構成了荊軻的盛大光芒,雖九死而不熄,歷千載而未衰。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呢?如果僅稱之為俠客精神,顯然低估了他,儘管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完全當得起,只是他的種種堅守與沖決,早已突破了俠的範疇。 譚嗣同說自己“由是益輕其生命,以為塊然軀殼,除利人之外,復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懷墨子摩頂放踵之志矣。” 這樣的想法,荊軻應該也有吧!今天聽來恍如奇談,那個時代則多見(比如專諸、要離、聶政及聶政的姐姐等人,高念當指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執著,未必非得為國為民)。

四、勇之自反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荊軻生活在戰國時期,從《史記》可以看出荊軻可能處於“士”這一階層,喜讀書,有可能受到了墨家思想的影響。墨家有規模化的行俠舉動,又名“別墨”,三百弟子都可以替天行道赴湯蹈火。考古證實先秦男子人手一劍,生則劍在身,死則劍入穴,腰中不別把劍大約比現在人手中沒有手機還跌份。吃飽喝足了,人總要找點事幹,時刻準備著殺掉個把人。手中有劍,心中不慌, 故法家掌門人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但這樣的人是不能稱之為勇士的(秦舞陽即是此之典型),《孟子》中有孔子關於勇的論述“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自反挑戰的應該是自己內心的不安與糾結;顛覆的不只是外在的不合理的體制或階級而應是壓制自我自由展現的不合理。

對世人而言,除死無大事,然而在勇者眼裡,終究還有一些事物(如名節、尊嚴、理想秩序等)高於生死,為了追尋、捍衛這些事物,他們不懼一死,甚至勇於一死,視捐生喋血為人間快事,用殺身成仁來證成自我(史記有云:俠之大者,謂之刺客)。《新唐書·裴行儉傳》所載的“士之志遠,先器識,後文藝”的看法,後什麼先不聊,沒有器識一定先完蛋了。後世的某些儒生大放厥詞,躲在戰壕中對天放槍結果只能是貽笑大方了。

這樣的人物,這樣的精神,不僅在支撐人性的高度,還在探測生命的深度,在任何時代都該受到瞻望諮嗟,頂禮膜拜。 我們常常嘆息,當一個時代需要英雄,卻沒有英雄挺身而出,何其不幸;事實上,當一個時代需要英雄,本身已經足夠不幸,既是英雄的不幸,也是期待英雄來拯救的常人的不幸。所以說,這樣的英雄出現的次數越少越好,出現的次數越多,越印證世道的敗壞。

勇士精神的核心

是勇氣是自反,而非真理

。一個人敢於犧牲,則不一定為真理犧牲,其所殉之道,也許是胡說八道或歪門邪道。只要所殉之道對無關之人無害,對社會無害,對世界無害就行了。

五、寧為玉碎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大凡甘心殉死之人,往往單純、善良,正因如此才能有勇氣,不會三心二意,但荊軻不是,荊軻有思想、複雜。他應是有思想、有信仰、有野心的狂熱分子,喜歡往混亂、動盪的地方去,喜歡推翻壓在頂頭的一切不合理,喜歡“十年磨一劍,今日把試君”豪情,也喜歡“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瀟灑,志不在世俗所掙的功業、權勢、名利與財富。

荊軻與蓋聶論劍,蓋聶認為他劍道不對,怒目而視,頗有不屑;與魯句踐討論博戲之道,又被怒叱;慷慨歌燕市,旁若無人。從這三件事可以看出荊軻並不是膽小怕事或者好勇鬥狠之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實力,也知道自己的理想,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有自己的底線。荊軻赴秦不只是為了“酬知己”,另有個人使命在裡面,最後對秦王的表白不能說是為劍術不精而開脫,按荊軻的智勇,用曹沫之策不殺秦王,比殺了秦王更能保全燕國。荊軻的大志不是魯句踐、蓋聶之流能夠了解的,所求當是正義。荊軻曾用劍術遊說,所求正義當是莊子的“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司馬遷評論的“主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當為正解。

每一個人的志向不同,實現的途徑也未必相同,但赴湯蹈火、捐軀赴難自是在所不辭了。既然去做了,迫不得已的時候就要玉碎。有了玉碎決心以後,這才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說。

浩然正氣當玉成,即使玉碎,大丈夫亦“視死忽如歸”。

六、人物亂彈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荊軻: “拯救世界”的願望是否也摻雜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慾、或者藉此證明自己的價值呢!這種大我是否夾雜著某種自私與狹隘,因為荊軻的能力是不足以成功的。這種想法是如何恰當的評價一個人的善(有這種想法的人恐怕太缺愛了吧,有如此陰暗內心的人的生活是多麼的讓人可憐呢!)。俗話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意思是善是從內心發出的,而不能是有心為善,若有心的話就與善的本質相沖突,善的本質是沒有什麼別的目的的,善本身就是行為也是目的。就是說善是需要行的,發善心、說行善是不夠的,沒有行動,不能算是善。善若沒與行動相結合,才是真正的偽善。所以“俠”好當, “義”難守。

荊軻以暴制暴的行為是否值得讚揚呢?刀爾登說“反抗者填寫著自己的新詞,用的卻是對方的曲譜”大概這也是下層人的無奈與悲哀吧?

如果荊軻成功會怎樣呢?雖說不可想象但是不會名垂千古是肯定的(除非他可以像范蠡一樣決然出走廟堂,如張良一樣功成名就後飄然而去)。實際上大凡成功的人是很難保有初心的,因為他的夢想必須收斂、必須 “務實”,必須與大多數人的夢想相融合,所有的最初的美好願望大都會慢慢的消融在 “平凡的絕望”的潮流中吧,打了折扣的夢想還是最初的夢想嗎?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人,多是世俗所謂的失敗的人;成功者歸來時除了大腹便便外,可能還有高高在上的自得吧!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我們的荊軻

田光:作為士的典型人物,田光的捨生首先是下層人對上層人的賞識一味地感激(或者說只能如此),說好聽的是“士為知己者死”,但問題是那些上層並不把你當做知己,這種關係是不對等的,地位的差距讓上層人的禮賢下士多了虛偽的成分、讓下層人的捨生取義打了折扣甚至是問號;其次一個知道核心機密而無所事事的下層人對於統治者來講是危險的,他是不會把一個可能隨時爆發的炸彈放在身旁的;其三死是給荊軻看的 ,司馬遷說他“欲自殺以激荊軻”。因為推朋友入死地——-不仁、刺殺之行動不能親自參與——-不義故而死。實際上他也無需參與,而自殺之舉是告訴荊軻我的人雖然不能同你一起行動,但我的精神可以,我先行一步了。這種把自己推到不留餘地,不用任何拖泥帶水、畫蛇添足的方式訣別得行為是符合當時的禮與信的道德標準的。

田光的表現應當比荊軻更精彩才對,但是後來人關注他的並不多,這不能不說是非常遺憾的,其俠義表現才是後人所應該效仿吧!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高漸離:作為荊軻的好基友,他們的關係大概是人人都羨慕的吧。因為只有朋友之間才會這樣如此深情和難捨,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便心領神會,荊軻的一生與高漸離是極其相似,他們在集市上旁若無人地喝酒,喝到興頭上又放聲高歌,不理會別人異樣的眼光,他們唱著唱著就淚眼朦朧了,不是因為懷才不遇,不是因為他們不合群、受排擠,而是感嘆命運無常、人生無定數,這讓他們悲從中來對人生無常的悲婉和慨嘆,在這兩個失意之人的臉上流露出來,他們的失意不是事業而是人生。對於高漸離(據說高也曾混入秦始皇的宮中,雖然眼睛被燻瞎了,依然對秦始皇進行了刺殺行為,可嘆、可敬)的死出了一聲嘆息,還能說什麼呢!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但弔詭的是,讓後人青眼有加的友誼卻受到了羊角哀與左伯桃的挑戰,《喻世明言·第七卷 羊角哀捨命全交》中說:荊軻墓上,震烈如發,白骨散於墓前。墓邊松柏,和根拔起。廟中忽然起火,燒做白地。而後世之人拜把兄弟要先祭拜羊左二人,更有詩曰:餘耳當年刎頸交,所爭利害僅毫毛。一朝泜水相屠戮,豈識羊哀左伯桃。交情切戒勤終墮,以義存心心必果。死生可託永無睽,自古中山說羊左。真是一地雞毛啊!

司馬遷:作為史學家,不偏不倚客觀的敘述就夠了,文字不應該是自私的,文字應該關注的是更多人的生活(或許這正是司馬遷的階級與歷史的侷限性把)。說其自私的原因有二:一是明顯夾雜個人情感的描述與評論;二是不吝對荊軻的讚美(暴秦奪魄,懦夫增氣),誇大了荊軻刺秦王的意義與社會影響。從司馬遷的行文中可以看出他對現實中的成功者(秦始皇)是沒有好感的,秦始皇贏得很狼狽(原文如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摻其室。時怨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秦王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秦王目眩良久),而荊軻卻輸的很美麗(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以至於千百年來的人都喜歡荊軻的無畏與灑脫。若秦始皇九泉下有知的話會不會很感嘆,贏了天下輸了歷史。

荊軻是真正的英雄嗎?

司馬遷人生無疑是輝煌的,他的遭遇是讓人唏噓的。他見證了俠風從盛轉衰的過程(獨尊儒術的專制思想,大俠郭解、灌夫的被殺),魏其候、李敢的死亡讓他感到道義的喪失,他為李陵的仗義執言反而受到宮刑(實際上出錢是可以免於宮刑的,但關鍵時候竟無人出頭幫他)他把對俠義的呼喚放在筆尖,他用筆作劍急人之難、捨己為人。他就是俠,真正的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是勇士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

最後一句總結全部人物:誰的人生是十全十美的,沒有遺憾和嘆息的人生是不值得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