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別被《康熙王朝》誤導

作者:由 都市資訊盛宴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0-16

周培公和姚啟聖誰厲害

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朋友,想必對於其中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這三位漢臣不會陌生,同時,對於他們在劇中的不同人生境遇以及最終結局,或多或少都會抱有一些同情和惋惜。尤其是周培公,他為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卻遭到康熙的猜忌以及朝堂上滿洲官員的排擠,只得在盛京提督的任上鬱鬱而終,可即便如此,他還是在臨終前還為康熙獻上了耗盡他十年心血所著的《皇輿全圖》,這不僅讓康熙懊悔不已,也讓廣大觀眾是為之動容。

只不過,這些畢竟都是影視作品的演繹,與正史還是有著很大出入的,特別是在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這三人的人生結局上,《康熙王朝》中的演繹與正史記載可謂是大相徑庭。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而他們的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在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梳理和介紹。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別被《康熙王朝》誤導

(圖片來源於網路)

周培公,確實勸降過王輔臣,不過他最終是以善終收場。

周培公,生於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湖北荊門人。周培公自幼父母雙亡,生活困苦,曾擔任州府衙役,之後便開始在王公貴胄的府上擔任幕僚工作。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的舊部王輔臣殺掉陝西經略莫洛,控制了整個陝甘地區,並且此時的王輔臣在康熙與吳三桂之間採取了“搖擺不定”、“首鼠兩端”的策略,不僅讓身在北京的康熙感受到了巨大威脅,更是極大的牽制了朝廷的平叛力量對其進行防範。

於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時候,康熙皇帝任命此前率兵平定蒙古察哈爾部叛亂的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統領大軍前去征討王輔臣所部。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別被《康熙王朝》誤導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平定王輔臣叛亂的主將,而圖海則是他的副將,這就有點太“神化”周培公了。當時的圖海,早已是中和殿大學兼吏部尚書,在朝堂上的地位僅次於索額圖,排在百官的第二位,而他被康熙所封的“撫遠大將軍”,更是清朝時期最為顯赫的軍中職銜,只有如圖海、福全、胤禵、年羹堯等少數親貴重臣才擔任過。

而此時的周培公僅僅是圖海帳下一名普普通通的幕僚而已,其地位根本無法與圖海相提並論,更加不可能讓圖海成為其副手了。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別被《康熙王朝》誤導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過,勸降王輔臣,在歷史上也確實是周培公所為的,而這也是周培公一生中最為“高光”的時刻。

此時的圖海正在調兵遣將,準備進攻王輔臣,周培公向圖海提議,由他前往平涼城內對王輔臣進行勸降。圖海對此表示了贊同,當即將周培公的建議彙報給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此事後,不僅對周培公是大加讚賞,還將其封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並命周培公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王輔臣。

就這樣,在周培公的勸降之下,王輔臣就此決定率兵歸順清朝,並當即倒戈開始跟隨圖海討伐吳三桂。而對於康熙來說,王輔臣的歸降徹底使其不再有腹背受敵的顧慮,從而可以全力圍剿南方的吳三桂勢力,這便極大的加快了平定“三藩之亂”的程序。至於王輔臣,也在康熙最終順利平定“三藩之亂”之後,擔心自己被康熙打擊報復,而選擇了自盡。

鑑於周培公招降王輔臣的功績,康熙皇帝將其升任為山東登萊道,並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同時追封其父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別被《康熙王朝》誤導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只不過,周培公並沒有在登萊道任上只呆了三年多的時間,就選擇了辭官歸隱,當然,這並不是因為康熙皇帝的猜忌以及朝堂上滿洲官員們的嫉妒,而是他與同僚們的不和,最終使得他選擇了離開官場。

直到數年之後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周培公才主動選擇重新入仕為官。

這一年,決定大清王朝與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建立的準噶爾汗國之間命運走向的“烏蘭布通之戰”打響。此時的周培公主動向康熙進獻了平定準噶爾的條陳,這讓康熙皇帝非常感動,於是他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在協助康熙處理盛京東進大軍事務的同時,做好側翼的防衛工作。而周培公也沒有辜負康熙皇帝的厚望,給予了大軍有力的支援,併為“烏蘭布通之戰”的最終取勝立下了功勞。

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別被《康熙王朝》誤導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歷史上的姚啟聖,其人生結局是極為淒涼和慘淡的。

在《康熙王朝》中,對於姚啟聖人生經歷的演繹與正史中出入很大。

其一,就是關於姚啟聖被罷免的經歷。

姚啟聖並沒有過從地方督撫的任上一擼到底,只得擔任類似於“弼馬溫”這樣不入流小吏的經歷,他只是因為違反朝廷的“圈界禁海令”,被從廣東香山知縣任上被罷免。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別被《康熙王朝》誤導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其二,姚啟聖走上福建總督的位置,更多的還是靠著他在平定“三藩之亂”時期的表現,是他自己拼搏得來的。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世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響應吳三桂,起兵發動叛亂,佔領整個福建地區,並聯合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向浙江以及江西等省份發動進攻。

這個時候賦閒在家的姚啟聖就地招募鄉勇,拉起來了一支幾百人的隊伍來對抗耿精忠。康熙皇帝得知後,甚是感動,於是將這支武裝力量劃歸負責平定福建叛亂的康親王傑書統領,姚啟聖也被留在傑書帳下,負責協助傑書平叛。最終,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時候,耿精忠投降。

康熙十七年(1668年),姚啟聖憑藉著其在平定耿精忠時期的功勞,被康熙皇帝提拔為福建總督。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別被《康熙王朝》誤導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其三,姚啟聖的人生結局極為淒涼,而導致這一結果的“罪魁禍首”不是別人,正是《康熙王朝》中他的那位“好學生”施琅。

施琅曾是鄭成功的部下,後因與鄭成功交惡,選擇投降清朝,在這之後其全家皆為鄭成功所殺,施琅也就此與臺灣的鄭氏集團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最終決定武力收復臺灣,但就統兵人選問題一直沒有做出最後的決定。

這個時候,姚啟聖主動選擇推薦施琅為主帥,但這隨即遭到了朝中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一方面,施琅雖然精通海戰,但在此之前,他與鄭氏集團的三次大規模決戰均已失敗告終,已經失去了絕大多數朝臣對其的信任;而另一方面,就是人們擔心,施琅與鄭氏集團有著血海深仇,一旦施琅登島,必然會大開殺戒,屆時臺灣必然是生靈塗炭。

然而,姚啟聖卻是一再堅持保舉施琅為主帥,為此他不惜壓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為施琅做擔保,這才讓康熙皇帝最終決定,讓施琅掛帥,統領軍隊收復臺灣。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別被《康熙王朝》誤導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可面對姚啟聖的力諫死保,施琅卻選擇了“恩將仇報”。

施琅先是要求將最初制定的他與姚啟聖“二人協同平臺”的方略,改為由他“一人獨斷”,就此將姚啟聖排除出了決策層。當然,姚啟聖還是選擇了以大局為重,沒有與施琅計較,繼續為大軍平臺提供軍需,協助軍隊作戰。

但是,就在施琅成功收復臺灣的時候,他又暗中聯合與自己關係親密的明珠等朝中重臣,對姚啟聖展開了彈劾,使得立有大功的姚啟聖僅僅獲得了很少的賞賜,而他自己卻被康熙晉封為了靖海侯,賞賜極為豐厚。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啟聖去世,終年六十歲。由於家中過於貧困,以至於他的兒子要透過賣地來為姚啟聖籌措喪葬費用,不得不讓人感到極度的同情。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別被《康熙王朝》誤導

(圖片來源於網路)

李光地,康熙朝時期權勢、地位最為顯赫的漢族官員之一。

李光地,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進士,其後一直在北京任職。

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叛亂,而此時李光地正在家中省親,隨即遭到了耿精忠的抓捕,並強迫其為之效命。

面對此情此景,李光地表面上裝作願意歸順耿精忠,背地裡卻千方百計地將自己的密摺呈報康熙,在表明自己忠心的同時,也將他所掌握的耿精忠在福建的兵力部署等事務一併向朝廷做了彙報,這也令康熙大為感動。在這之後,康親王傑書領兵進入福建,李光地隨即投靠了傑書,並跟隨其征討耿精忠。

“三藩之亂”平定後,李光地被調往北京任職,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器重,職務不斷得到提升。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別被《康熙王朝》誤導

(圖片來源於網路)

到了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李光地正式被康熙皇帝晉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成為了當時權勢、地位最高的漢族官員之一,甚至在整個清朝歷史上,也鮮有非旗籍的漢族官員能達到這一官場高度。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李光地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

對於李光地的逝世,康熙皇帝痛心不已,除了安排五阿哥胤祺代其前往弔唁,康熙還賜金千兩,併為其上諡號“文貞”。到了雍正初年,李光地又被加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享受到了極高的身後殊榮。

由此可見,相比於周培公與姚啟聖,李光地不僅是三人中,在世時擔任職務最高的一位,同時其結局也是最好的,當然,其身後的殊榮也是最為顯赫的。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別被《康熙王朝》誤導

(圖片來源於網路)

至於《康熙王朝》中的李光地,很多關於他的劇情都屬於“張冠李戴”。

例如,李光地初登場時,率領一眾孤兒攔轎,來為民伸冤,而歷史上,真正為福建“通海案”請命的,是時任福建布政使的于成龍,這個於成功是後來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龍,也就是“大於成龍”。

再例如,李光地因為對官員任命的不滿,而向索額圖、明珠等人進行發難的劇情,在歷史上,這件事情也不是他做的,而是另外一位名叫于成龍的官員,即“小於成龍”所為。而也正是由於“小於成龍”等人的彈劾,最終導致了明珠集團的倒臺。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別被《康熙王朝》誤導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歷史上的李光地還有一段無法抹去的“黑歷史”。

當耿精忠起兵反叛的時候,不僅抓住了李光地,還抓住了李光地的同鄉陳夢雷。實際上,向康熙皇帝的密摺是由李光地和陳夢雷共同完成的,可李光地最終卻沒有將陳夢雷的名字新增到密摺上去,也沒有就陳夢雷的情況做任何的說明,這最終導致了李光地被委以重用,就此飛黃騰達,而陳夢雷反而背上了“叛徒”的罵名,還險些喪命。於是,陳夢雷就此寫下了那份著名的與李光地的“絕交書”,兩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此從摯友變為了路人。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別被《康熙王朝》誤導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