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瀏陽譚嗣同故居和譚嗣同墓

作者:由 訪古湖湘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1-01

譚嗣同的墓地在哪裡

作者 陳先樞 楊里昂 彭國樑 攝影 喬育平

瀏陽譚嗣同故居和譚嗣同墓

譚嗣同故居原為其父譚繼洵“大夫第官邸”。因譚繼洵是“誥授光祿大夫兼署湖廣總督湖北巡撫”,故名。譚嗣同青少年時代就在此宅第渡過。故居始建於明末清初,位於瀏陽市北正路(今圭齋路口),原佔地一萬餘平方米,坐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今存二進,封火山牆,小青瓦。中堂與後堂之間有一過亭,歇山頂,東側有園囿,頗具江南庭院式民宅特色。內有園圃和亭臺樓閣,藻井天窗、天井欄杆、抬梁正簷、磚牆板壁、石礎木柱,做工均極為精緻考究,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和欣賞價值。

瀏陽譚嗣同故居和譚嗣同墓

譚嗣同故居

譚嗣同的居室稱“莽蒼蒼齋”,有聯雲:

家無儋後;

氣雄萬夫。

書齋中藏有一方瀏陽特產菊花石硯,他極其喜愛,命名“菊花石秋影硯”,書齋也取名“菊秋影廬”,並自作門聯雲:

人在有情天,得此群山,暫舍事事,

生豈無懷世,每當九日,亦自欣欣。

瀏陽譚嗣同故居和譚嗣同墓

1897年譚嗣同武士裝(中)合影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早年曾遊歷西北、東南各省,目睹中國的貧窮落後。中日甲午戰爭後,他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痛心疾首,立場改革。1895年他與唐才常在瀏陽創辦算學館,提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1896年寫成《仁學》一書。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舉辦《湘報》,宣傳變法。1898年8月被光緒皇帝召入京城,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9月25日譚嗣同被捕入獄,在獄中作絕命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9月28日,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同時被斬殺於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臨刑前,譚嗣同大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現出大無畏的氣概。梁啟超稱他是“為國流血第一烈士”,不愧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顆彗星”。

瀏陽譚嗣同故居和譚嗣同墓

譚嗣同墓

譚嗣同犧牲後,先葬於瀏陽縣城,光緒二十八年(1901)遷葬於距瀏陽市城南八公里處的牛石鄉小水村石山下。山下有一百八十五級臺階,直達墓前。小圓扁卵石砌墓面,三面立石柱,圍以青石板,墓碑上刻“清故中憲大夫譚公復生府君之墓”,墓前有拜臺,兩側立石馬、石虎各二,有花崗岩華表一對,上刻對聯雲:

亙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

一枝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

民國二年(1913)族人在今城關鎮才常路上建譚嗣同專祠,磚木結構,頭門為牌樓式,前後二棟,中有過亭。梁啟超為專祠書寫了“民國先覺”的匾額;康有為贈對聯:“復生不復生矣,有為安有為乎?”均存於祠內。祠的後廳闢為陳列室,展出烈士生平業績的圖片和實物。

1996年,譚嗣同故居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譚嗣同墓、譚嗣同祠亦由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