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詩文裡的濠州六門古今

作者:由 中都城事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1-29

倅廳怎麼讀

詩文裡的濠州六門古今

濠州之前稱鍾離,曾為子國、縣、侯國、郡、州,隋文帝開皇二年(582)改名為“豪州”,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加水為“濠”。元末時為州,朱元璋吳元年時仍為州,同一年升為臨濠府,地點就是今天的臨淮關,當時稱臨淮。洪武三年築中都城,改臨濠府為中立府。洪武七年改中立府為鳳陽府,府治遷到鳳陽,臨淮和鳳陽單獨成立縣,分別為鳳陽縣和臨淮縣,以濠河為縣界。據光緒《鳳陽府治》記載,“乾隆十九年,省臨淮併入鳳陽縣”,臨淮縣遂廢。

濠州城的前身是南朝與北朝戰爭時的軍壘,因而有東西二城之說。

東城,有明確記載的是梁天監五年(506年)修築。當時鎮守鍾離的是北徐州刺史昌義之,他在天監四年的時候跟隨臨川王北伐北魏,並且攻克了北魏梁城的戍軍所在地。天監五年冬天,梁武帝感到大軍在外征戰的時間較長,下詔班師回朝,而這時候北魏的中山王元英卻尾隨而來,攻克了今天位於蚌埠、懷遠之間的馬頭城(馬城),掠奪了糧食儲物以後北歸。此時朝中有人議論魏軍不會再南下攻打梁,但是梁武帝卻認定北魏的軍隊必定會捲土重來,於是派人修鍾離城,命令昌義之為戰爭守備。同一年冬天,元英果然率領幾十萬大軍圍住鍾離。鍾離大戰就發生在梁天監六年(507年)或是魏正始四年。

西城為魏所築,因而臨淮在歷史上也稱魏城。早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的時候,孝文帝就曾攻打過鍾離,他派拓跋衍先到鍾離,12月親率30萬大軍南征,攻打壽陽(壽縣在南齊時稱壽陽,北魏改為壽春,),由於壽陽防守嚴密,沒有攻破,沿淮河東行到達鍾離,第二年二月無功而返。495年3月,再次來到鍾離,在邵陽洲上築城,同時在南北兩岸修築城堡。孝文帝於太和二十三年(499)英年早逝,宣武帝拓跋恪(元恪)即位,改元景明(500-504年。504年改元正始至508年,508年改元永平至512年,512年改元延昌至515年)。502年南齊和帝禪位蕭衍,齊被梁取代,梁與北魏的戰爭依然不斷。正始三年九月,北魏中山王元英攻鍾離,正始四年(507)四月,鍾離漲大水,元英敗績而歸,八月,中山王元英和齊王蕭寶夤因鍾離之罪而被除名,免死為民,後由於京兆王元愉謀反(永平元年,508年)一事,元英得以恢復王位。鍾離大戰時魏的軍營有四十多處,淮河兩岸都有,甚至在淮河中間淤積的邵陽洲上也築有城,只是規模不大而已,《中都志》作者柳瑛稱為軍壘是比較恰當的。

從以上可以看出,濠州城的出現應該在南齊和北魏孝文帝的時代,具體時間不詳,梁天監五年是再次修築,而不是新建。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1123年病逝的時候,連南夫曾以祭奠弔慰使的身份出使金國,歸來後上書宋徽宗“然城池不堅,器械不利,敵有輕視中國心,不一二年,將不遺餘力而來矣。”連南夫是跨北宋、南宋時期的主戰派之一,重視城防。宣和七年(1125年),任命他為慶源府知府,連南夫以唐朝“撾登聞鼓”的理由拒絕,改為知濠州。當時濠州為淮南小郡,後歷靖康之役,直到趙構建立南宋。這期間連南夫都在濠州任太守,時間上跨北宋、南宋兩朝。他曾說:“吾惟備一州矣,繕治濠城,鑿巨石五百步,運甓塞淮流之貫城者,增城為三丈,立樓櫓並城,開稻田十里以為濘。”可見當時連南夫是用磚把濠水堵住,在稻田裡開挖十里長的新河,新河繞城西入淮,使兩城合併,把城牆加高到三丈,建立高大的瞭望塔觀望敵情,時刻防備金人來犯。此事發生在靖康二年(1127),也就是北宋滅亡、南宋建立的建炎元年。建炎建立時,下詔讓連南夫再任濠州,他依然堅持“講和致禍”的觀點,提出四十條防禦策略,也許就是因為他極力主戰的原因,建炎二年被調離知江寧府。

連南夫決濠水、開挖新河處在今天胡府村和細瓷窯村東。村子東稍偏南是一處高地,當地人說這裡曾有廟宇,東臨濠河。濠水中的石樑(濠梁)、九虹橋、會仙觀、奕壇以及濠梁觀魚等均在此處,地形與方誌記述相符,距濠州城7裡。現濠河西堤壩在決堤處俢一水閘,堤外是古河道。濠水經老塘湖、淮寧橋入淮,今天的濠河入淮處是廣運橋,南宋時應該斷流,東西兩城合而為一。廣運橋在清初又曾被淤積,據康熙年間《臨淮縣誌》記載:“廣運橋淤久,今由廣會橋(淮寧橋)入淮,即新石橋是也”。

隋開皇年間將州治從鍾離古城移至於此,直到元末明初。洪武元年在舊城(東城)基礎上修砌的濠州城,主要位置在今天臨淮鎮的東部,並不包括西古城。濠州城周圍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開六門:臨淮門、移風門、聞賢門、曲陽門、清流門、塗山門,各門均有譙樓,“城外有壕溝”,不包括北面淮河。濠河至少在元朝複流,元時在濠河決堤處修九虹橋,明朝時在入淮口修廣運橋。

濠州城的六門位置,均偏在城角,除移風門外,其它五門都依地勢建在高處,這也是濠州城不夠規則的原因。南門清流門在西南角,南門曲陽門在東南角,東門聞賢門偏東南角,東門移風門偏東北角,北門臨淮門偏西北角,西門塗山門偏西北角。

一、 清流門

在今天臨淮鎮城裡村,和南關村相通。南關在城外,兩村之間有道路和橋樑,橋樑應在城壕之上,正對清流門。

有人誤認為清流門在今天南崗,可能與“市河”位置有關。《中都志》記:“市河在城中,濠水舊從清流門入,與此河通,至移風門折出於淮。宋連南夫作守始決濠水徑達於淮,與此河不通”。所謂從清流門入是指在清流門附近,並非從城門流入。市河現已變成小水溝,水源已斷,在307故道上,還可以看見,只剩下一小段,西南東北走向,往東被水塘和津浦鐵路阻斷,不再直接流向移風門。

清流門外有水濂真洞、解帶石、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圓通寺、乾明庵和晏公廟,今天的南關村在清流門外,在清初有滋德街。

水濂真洞在南關村西南角錐子山下,因山上有個像錐子一樣的建築,故被稱為“錐子山”。這個磚石砌的“錐子”已經被村民砸掉,“錐子”下面是口對口扣起來的兩隻缸,缸裡沒有任何東西,直到現在村民也不知道是啥。在錐子山的東南面相對平坦,上有一個道觀,村民稱為“太陽殿”,觀裡住著一個老道,村民不知道他姓名,都喊他“老道”。太陽殿在1958年被大風吹倒,老道住在旁邊一個小屋子裡,去世後墳就在錐子山中間部位,墳旁邊有一戶村民種了一塊地楊樹。“錐子”應該是道士的墳墓,由於年代久遠,骸骨已經化去,所以村民至今不知那是什麼建築。南關村在元末時應是一個小城,稱“水濂洞月城”,1366年,韓政攻打濠州時,最先打的就是月城。

宋濂有《題水濂洞》詩:

石泉飛雨亂淋漓,翠箔銀絲萬縷齊。

雲幄潤含珠網密,月鉤涼沁玉繩低。

鮫人夜織啼痕溼,湘女晨妝望眼迷。

恍似水晶宮殿裡,四簷花雨亂鶯啼。

郭震詠《水濂清韻》詩云:

洞外垂藤拂古津,洞中瑤草不知春。

竅通元氣乾坤大,門鎖青蘿歲月新。

滿樹碧桃垂雨露,一簾秋水動星辰。

瓊林坐久聞仙韻,環佩珊珊響綠筠。

解帶石在南關村東頭,項羽兵敗至此停留過。南關人稱為老虎石,有一大一小兩塊。南關村位於一個高臺上,稍東是個陡坡,下坡(有小路,生產路)就是大老虎石的位置,大老虎石東北有口水井,小老虎石就在水井旁邊,可惜兩塊石頭在上個世紀已經被毀掉。

社稷壇在城裡與南關之間,東西二丈五尺,南北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各三級,壇北向十二丈,東西南各五丈,神廚、神庫、宰牲房各三間。風雲雷雨山川壇也在此處,二壇制同,區別在於山川壇面南。壇制與洪武元年頒佈的社稷壇制相同,不分州縣。《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元年十二月,頒社稷壇制於天下,“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三級”。康熙《臨淮縣誌》:“風雲雷雨本縣山川城隍之神壇,在清流門外岡上,路東,坐南朝北……本縣社稷之神壇在岡下,路西,坐南朝北”,面向與《中都志》記載有差異。南關和城裡兩村之間有一大塊空地,路東被租用植風景樹,樹行裡可以見到裸露在地表的平整的方形石塊以及整塊的青磚,石塊和青磚應是挖樹坑時從地下翻上來的。按以上所記,這裡應該是兩壇遺址所在。

圓通寺在清流門外,為洪武八年瞽僧智明建立。

乾明庵在清流門外永豐鄉南岡后街。

晏公廟在城南關,洪武二十六年建立。晏公廟有二,另一晏公廟在板橋鎮晏公村,該村現已搬遷。

清流門內有臨淮縣治、撒金街、昇仙橋等建築。

縣治後多次搬遷,縣治以西為慶壽坊,縣治也曾遷至慶壽坊,後來在縣治舊基上建察院,萬曆三十四年在察院舊址上建縣城隍廟。當地人說從南崗到臨淮的路中間有一廢舊建築,即是它的遺址。坊內有玄妙觀,西南隅有天妃宮。觀音庵在城南門東後巷迎恩坊。

撒金街在清流門內西北方向,街東南的市河上有昇仙橋,橋側有酒樓,傳說為藍采和飲酒乘雲飛昇之處。在鐘樓的東面還有望仙橋,其位置應在昇仙橋的北面,藍采和飛昇時,有人聚在此處觀望。昇仙坊在昇仙橋附近,坊內有通真觀,洪武十五年在此開道紀司,門內有石碑,刻藍采和像及踏踏歌。歌雲:

“踏踏歌,藍采和,人生能幾何?紅顏三春樹,流光一擲梭。古人混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落,暮間桑田生白波。長能明輝在煙際,金銀宮闕高嵯峨”。

楊基,明初山西按察使,吳中四傑之一,曾和徐賁一起被流放到鳳陽,洪武元年,移居河南聽選。

有詩《題藍采和》:

石崇步障四十里,猗頓珊瑚八百株。

寧可黃金堆下死,街頭不散一青蚨。

此詩在《鳳陽府治》中記錄為明高啟題,改“猗頓”為“王愷”。

郭震,由進士任河南道監察御史,升陝西按察司副使,遷山東布政司左參政。

題《昇仙橋跡》:

仙子當時跨玉龍,飄飄直上樂珠宮。

笑談世事煙霞外,變化有無天地中。

象板浮波歸閬苑,金錢擲地走兒童。

踏歌聲裡江雲軟,留得仙蹤在玉琮。

明紀善楊彥華,題《登城南樓》:

欲憑高遠豁心埃,揮汗亦登城上臺。

魏關雲龍今戚里,水濂松鶴小蓬萊。

無私白日海邊墮,何限好風天際來。

淮水拍空山滿眼,百年胸次一時開。

柳瑛題《昇仙古橋》:

刀圭入口便飛昇,從此遺橋得擅名。

已注遐齡等天地,肯縻好爵到公卿。

靈胎十月胸中結,巨跡千年石上明。

我亦平生耽隱逸,題詩忽動採芝情。

二、曲陽門

在板橋鎮鬱家老莊,此莊現已遷至新307省道邊。

曲陽門外曾經有學宮、聖井、睡仙庵、曲陽橋、竹林寺和伍子胥廟。

鬱莊故址已開闢為農田,故址南面有兩口石頭水塘,兩塘之間有埂,埂上栽種桃樹,埂的南端偏東有一口水井,現已被填埋。此井水離井口十分淺,上個世紀一直是鬱莊人的吃水井,其地理位置吻合“聖井”。《中都志》記載:“ 聖井在曲陽門外,月明湖東岸。深不盈尺,歲旱,汲之不竭。”

《中都志》記載:“睡仙庵在曲陽門外,有石崖長二丈許,中有一段平坦約六尺,相傳昔有仙人臥於此”。石崖早已不見,但是鬱莊南面過去有裸露的石頭,村民採挖用來建房,現在看到的兩口水塘,就是採石留下的。

曲陽橋在曲陽門外,原為小壩,為防流賊,明正德年間守備太監閆瑄施財鼎建。劉仿橋也在曲陽門外,明正統年間居人劉仿所建,在通真觀(疑為“真洞觀”)一側。

竹林寺在曲陽門外,創自唐時,元末廢於兵火,洪武初復建。

伍子胥廟在曲陽門外。

門內有迎恩街,月明湖在濠州城裡,位於曲陽門以西,向北延伸到聞賢門內。

萬曆三十年曲陽門崩圮。

每逢漲水,鬱莊四面皆被水淹,無道路可通,本世紀初搬遷。

三、 聞賢門

聞賢門在今天大東關村,307故道從此經過,和津浦鐵路交匯處有一鐵路橋。

大東關村在聞賢門外,門外有響水橋,清初有春和坊。

門的位置應在大東關村至鬱莊的路口附近,門內稍西有一高大山阜,當地人稱作大山,地形似“犀牛望月”,應是逍遙臺所在地。唐開元中刺史梁延嗣累土為臺,刻莊子像,且覆之以亭,又以為莊子墓,梁延嗣因其遺塚增土為臺,因此也稱莊子臺或莊臺。南十餘步,東西相對有兩株樛藤,有說是凌霄花,也有說是紫藤花,從郭震題詩上看,三月花香,在鳳陽地域內,只能是紫藤。因刺史喜愛,又稱刺史花,此地因花命名為垂花塢。此處屬於攀桂坊,以西為夢蝶坊。唐開元年間,全國各地都建有開元寺,濠州也是如此,因寺在莊子臺南,所以俗稱莊臺寺。開元寺南為潛龍殿,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童年時父親失蹤,伯父李球把他帶到濠州,母親去世後,李昪在濠州流浪,曾住在開元寺內。龍井在開元寺內,明時已不在。明朝時僧綱司設在開元寺內,另外還有一個建築稱南華樓。

唐朝濠州刺史獨孤及題《垂花塢醉後戲題》:

紫蔓青條復酒壺,落花時與竹風俱。

歸時自負花前醉,笑向鰷魚問樂無。

蘇軾題《逍遙臺》:

長怪劉伶死便埋,豈伊忘死未忘骸。

烏鳶奪得與螻蟻,誰信先生無此懷。

楊彥華題《登莊子遺臺》:

豪氣縱橫放不拘,要將天地視穹廬。

游魚夢蝶誰為我,螻蟻飢鳶總付渠。

數尺基臺幾風雨,萬年陵各一坵壚。

直教誤世清談斃,四海狂瀾尚有餘。

郭震題《花塢春情》:

東君歲歲長藤芽,世代相傳刺史花。

紫蔓雲垂三月塢,清香風度萬人家。

鶯聲隔樹調春曲,蝶翅依人趁曉霞。

遊賞英雄何處去,落花隨水到天涯。

郭震題《莊臺夢蝶》:

臺鎖風霜不記秋,先生高致孰能儔。

談玄不起威王聘,獨善難分黔首憂。

栩栩莊周俄夢蝶,籧蘧胡蝶夢莊周。

莊周胡蝶俱成夢,都付吳山楚水頭。

臨淮訓導沈鏐題《莊臺懷古》:

臺榭荒茫枕碧流,莊生曾此事優遊。

高風緬邈浮終古,詞客悲涼探故丘。

胡蝶舞餘春寂寂,大鵬飛盡水悠悠。

英雄已去無由見,綠樹殘陽起暮愁。

柳瑛,臨淮東北七十里柳氏山居人,現應屬明光市大柳巷,明英宗天順丁丑進士,後由進士任戶科給事中,升河南按察司僉事,著有《中都志》,書成於成化丁未,題《莊臺懷古》:

每愛南華老氏流,平生心跡與天遊。

當年臺榭遺荒壞,此日衣冠識古丘。

夢蝶坊存時世異,觀魚人去歲華悠。

遨遊且盡金樽酒,一浣胃中萬斛愁。

四、 移風門

在今小東關村。

小東關村在移風門外,清初為中和坊。

門外有鄒家橋,舊為板橋,毀壞後又建有磚橋。

演武場在移風門外,廣二里。

廣濟關在移風門外,弘治間裁革,嘉靖六年移至長淮關,再後併入稅課司。

晏公廟在移風門外二里,洪武二十七年建(今晏公村,遷至李二莊)

蕭公廟在移風門外。蕭伯軒,新淦人,宋鹹淳間死。人以為神,永樂中,詔封“水府靈通廣濟英佑侯”。

小東關村跨淮河南岸堤壩南北,大多村民已搬遷。村子西頭有一水閘,叫“磁橋閘”,過去的市河和月明湖水全部經此處入淮。水閘稍東可見南北走向的高崗,小東關一位姓翟的村民介紹,這就是城牆所在地,也就是移風門的位置,門上譙樓叫譙門樓,宋郡守樊仁遠改名為觀風樓。

楊彥華題《登城東樓》:

鳳池東畔古臨濠,兩度憑陵氣愈豪。

渦水暗連淮水闊,塗山遙並獨山高。

萬家華屋瞻空塔,幾葉飛帆蕩雪濤。

日下女牆漁唱起,涼風毛髮正蕭騷。

三賢堂位於城東北隅,應在移風門內。鳳陽府城隍廟在移風門內,在移風、臨淮兩門之間,洪武六年知府嚴逵建,神路大門稱花樓門。

白龍王廟在移風門內,元至治三年建,洪武十二年指揮使周能重修。

移風門在明嘉靖中因淮河水大漲,被淤塞。

順著淮河堤壩往西,不遠處是鳳凰嘴,傳說有鳳凰落於此處,村子中間,淮堤南面有一水塘,即鳳凰池,池塘仍在,當地村民養魚,被稱為“魚塘子”。繼續往西走便到了臨淮關渡口,鳳凰池可以說在移風門內,也可以說是在臨淮門內。

郭震題《鳳池秋月》:

蒹葭楊柳水生香,半畝方塘隱鳳凰。

呈瑞恍如聆舜樂,來儀還似集岐陽。

煙藏野色迷沙嘴,雨過溪毛濯錦裳。

靈翼朝天秋夜寂,金波弄月碧搖光。

五、 臨淮門

在今臨淮關渡口。淮河南岸渡在臨淮門外,官設渡船,鳳陽衛設把截,為南北要道,過客絡繹不絕。渡船晝夜分派,不許索求勒索及羈誤。

因水患不斷,萬曆年間曾築三百一十餘丈長石堤,抵禦淮水,現早已不存,“淮濠夾衝,石堤傾廢,河身南徙”(《臨淮縣誌》),濠州城北部也淹沒在淮水中,今天的渡口已經南移。渡口處曾建有浮橋,後被太平軍焚燬。因浮橋建在淮河上,由船隻組成,船在水中彎彎曲曲,形似蜈蚣,也被稱作“蜈蚣橋”,公雞是蜈蚣的剋星,為鎮住蜈蚣,當年在淮河南北兩岸的浮橋處,立有石雞各一隻,其中南岸的石雞現被砌入當地一戶人家的山牆裡。

門外淮河對岸,現屬五河縣城北鄉,為當年北關,是濠梁驛所在地,成化二十年併入馬驛,在塗山門外。

黑水將軍廟在臨淮門外淮岸渡口東,創建於宋嘉定年間。黑水將軍塑像腹部有銘文:“濠州之北,淮水之邊,甘汝鎮守一千萬年”,後被毀,洪武三年重建,早已不存。

淮瀆龍王廟舊在新河口,後移於淮河浮橋側。臨淮關人稱淮寧橋為新橋溝,是當年連南夫決濠水時的新橋,也就是南宋時的新橋。這裡的新河口應是濠河複流的新河,是元明時的新河。

臨淮縣學(崇儒坊,即原鳳陽府學),應在鳳凰池北面。

臨淮門內地勢較高,州治也在此處。州治有子城,子城上建有望(枕)淮亭、翛然亭、清淮樓,倅廳(副廳)有三槐亭,西南隅有一品亭,東北隅有藏春亭。

門內有駐軍,鳳陽衛(初為濠梁衛)在宣化坊的故中立府治,府由州所升,州治和府治應是同一處。駐軍二分守城,八分屯田。鳳陽衛屯田地塘七百三十頃八十七畝一分五釐,可收小麥二千八百三十八石,秋糧粳米二千九百石,屯種水、黃牛並犢一千七百八十九隻,桑棗一十九千六百株。如果每頃按100畝計算,這將是7萬多畝地,這並不是鳳陽衛的軍人所能全部耕種完的。由此可見,明時軍屯和東漢末年的屯田有很大區別,其管轄的功能更大一些。

衛前也就是府治前建有鼓樓,似是舊州治子城的譙樓。

成化年間戶部郎中李炯然題《登臨淮城》

濠泗年來喜勝遊,臨淮城上縱吟眸。

青山不斷東南去,碧水無情日夜流。

鼎定已無龍戰野,劍埋猶有虎蹲丘。

浩然未盡登臨興,長嘯一聲風滿樓。

宋代詩人張頔題《清淮樓》:

觀魚惠子臺蕪沒,夢蝶莊生冢木秋。

唯有清淮供四望,年年依舊背城流。

六、 塗山門

在今瀕於淮河干流的廣運橋遺址。

廣運橋在塗山門外西北方向不遠,洪武三年造,賜名廣運橋,跨濠河,以西即為鳳陽縣界。《臨淮縣誌》記載:“屢為淮水衝頹,後覆以板,年久亦廢,今水淤成市矣”。《中都志》記錄為橋樓門上建有鐘樓,又曰太平樓。今天廣運橋遺址以東,被稱作太平社群。《臨淮縣誌》記錄為在儒學東。

門外有濠梁馬驛,屬鳳陽縣,今天的馬灘應是其所在地。

稅課司在西關外。關王廟一在麗月坊,一在西關,臨淮人稱馬灘附近為西關,如同南關、大東關、小東關及北關一樣,在城門外。

門內北端有敵臺,下臨淮水,是古時觀望敵人形勢所建,現應在淮水中。現在廣運橋遺址北側僅有一棟東西建築,多數人家都已前往別處,徒留空房和殘垣斷壁。

塗山門門內有廣儲四倉(一、二、三、五倉在鳳陽)。廣運橋南有泉源龍王廟。

禹帝廟在塗山門內,洪武三年濠梁衛指揮周俊建。忠義祠在大化坊,為紀念嘉定十二年(1219)宋抗金犧牲的將士而建。二郎廟在城土門巷,創建於元時。

廣教寺在門內恩桂坊,說是在臨淮門內也可,兩門本就相距不遠,具體位置不詳,大體應在塗山門內以北。

郭震題《廣教風鈴》:

梵剎浮屠依翠雲,祥光瑞靄日氤氳。

蓬萊東見煙波渺,華嶽西看涇渭分。

寶炬夜燒千嶂出,金玲風動八荒聞。

老僧何事歸來晚,古木長廊下夕曛。

沈鏐題《廣教危塔》:

鏨石排雲結構圓,稜層霄漢觸飛煙。

月臨劍氣橫秋壑,風動金聲落昊天。

虎戰龍爭終已矣,天荒地老□依然。

如何脫卻功名網,來向斯中度歲年。

濠州城歷史悠久,戰事頻繁且水災不斷,特別是清朝時,順治六年大水衝倒東城牆數十丈,雖然經維修,但淮水不斷溢滿城根。康熙六年地震,崩塌更多,九年和十一年大水又傾圮數十丈,雖然知縣申請修葺,但由於連年饑荒,民不堪命,再也沒能修復起來。

現在大多數古蹟均已不存,臨淮門裡顯露殘破景象。昔日的繁華早已不在,但史料裡留下了許多名人政客的題詠,現摘錄幾首。

趙抃,北宋名臣,進士及第後曾任泗州通判,當時濠州知州不按規定給士卒發放衣食等物,兵士揚言要兵變。知州害怕,太陽還未下山就緊閉城門不辦公。轉運使函令趙抃代他處理此事。趙抃到濠州後,像平時一樣從容辦公,成功安定濠州。承乏,指的就是此事。

《過濠州》

宋 趙抃

朝離石澗寺,暮泊香山夾。

揚帆復順流,快若兩翼插。

濠州舊風物,餘昔此承乏。

重上莊生臺,如夢覺一霎。

《觀魚臺》

宋 蘇軾

欲將同異較錙銖,肝膽猶能楚越如。

若信萬殊歸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魚。

《濠梁即事》

明 周獻玉

淮南淮北雨初時,幾處青山似洛城。

對酒已拼今日醉,看花不作少年情。

水衝王峽奔流急,霞映金沙夾岸明。

閒倚驛樓清眺處,鬱蔥佳氣是神京。

《濠梁清明》

明翰林應奉兼編修唐肅

年年寒食最愁人,只見松楸不見親。

誰料今年愁更切,松楸猶隔萬山春。

《賦歸濠上》

楊彥華 明紀善

一椽茅屋隴西邊,卻與淮人夙有緣。

鄰老相親如骨肉,傍人爭說是神仙。

但期架有書十卷,從笑家無二頃田。

他日恐忘來歲月,擬栽花樹紀流年。

(作者:呂孔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