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睢陽:魏武揮鞭睢陽渠(二)

作者:由 九派新聞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2-26

儀渠怎麼讀

睢陽:魏武揮鞭睢陽渠(二)

【閱讀提示】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在中國,曹操是個婦孺皆知的人物。人們都知道他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個開挖人工運河的能手。曹操一生對開鑿運河是鍥而不捨。他熱衷於建造運河,其初衷並不只在運輸和發展經濟,更多的是出於軍事目的。與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和隋代隋煬帝不同,曹操修運河使仗打得都很順利。他征戰到哪裡,運河就開鑿到哪裡。運河的開鑿,成為曹操人生中的又一個“大手筆”。

曹操開鑿的運河幫助這位梟雄成就了霸業。從建安七年(202年)起,曹操陸續在華北平原上開鑿六條運河。首先從修浚睢陽渠開始,漕糧有濟,曹軍遂於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204年,開挖白溝,攻下鄴城,把其作為統一北方、兼併群雄的根據地。緊接著開鑿利漕渠,鞏固了曹操的權勢,也繁榮了城市的經濟。雍丘之粱、真定之梨、故安之慄、中山之酒、信都之酒皆透過運河聚集於鄴城的市場上。自此,曹操的運河情結一發而不可收拾。206年,北伐烏桓開鑿平虜渠與泉州渠。之後,又開新河。這為統一北方、發展經濟和溝通黃淮海河,併為後世通濟渠、永濟渠的開鑿奠定了基礎。

曹操疏浚睢陽渠 運兵運糧敗袁紹

睢陽有城曰睢陽城,睢陽有渠曰睢陽渠。曾經的睢陽渠穿透歷史的歲月,從古城南側流過,在時間的原野上延續著。這條渠從何處來,到何處去很少有人研究,只知這是一條經過睢陽的古渠水。其實,這條融入大自然的河流已在商丘流淌了數百年,它就是睢水。睢水的源頭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蒗蕩渠(鴻溝),是我國古代黃河與淮河兩大流域之間的重要交通幹線。蒗蕩渠水系的水源來自黃河,黃河水自古含沙量高,易於淤積,抬高河床,不利於漕運。自西漢平帝至東漢初年,黃河屢屢決堤,更加速了蒗蕩渠水系的淤積過程。睢水,作為蒗蕩渠的分支,其水源透過上游的蒗蕩渠同樣來自黃河。到東漢至三國初年,睢水河道由於淤積已經發生了變遷,發源處由西漢時的浚儀(今開封)附近,下移至梁郡鄢縣(今柘城遠襄)北面。《水經》記載:“睢水,出梁郡鄢縣。”說明此時,開封至商丘間的睢水已經很不通暢,妨礙了南北交通。為此,曹操治睢陽渠。“治”,即疏浚;睢陽渠即商丘附近的睢水。經過治理,恢復了戰國時代睢水故道,使鴻溝系統溝通黃河與淮、泗的要道睢水,又得以通暢。

曹操利用睢水的一段天然故道,透過開鑿疏浚成為人工運河睢陽渠。史志對此事多有記載,如《三國志·武帝紀》:“(曹操)遂至浚儀,治睢陽渠。”清康熙《商丘縣誌·山川》:“漢建安七年,曹操軍譙。遂至浚儀,治睢陽渠。胡氏雲:‘睢水於浚儀首受浪蕩水,東過睢陽,故曰睢陽渠。’”這裡說明了睢陽渠不僅僅是在睢陽的一段渠水,而是從睢水源頭的浚儀縣(今開封市)開始修浚的,經過陳留、杞縣、睢縣、寧陵,一直修到睢陽(今商丘市睢陽區)。透過開鑿疏浚,睢水故道又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故北魏酈道元注《水經》時,睢水的源頭與流經之地均與戰國時無異。因此,《水經注》載“睢水出陳留縣西蒗蕩渠”,言《水經》載睢水“出鄢,非矣”。但他未指出這是曹操治睢陽渠後的改變,可能因僅系對睢水故道的疏浚,而非新闢渠道,致為酈氏所忽視。

曹操疏浚睢陽渠的目的是什麼?運兵、運糧,“進軍官渡”。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擊破袁軍十萬,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擊敗袁紹,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決定趁機徹底消滅袁氏軍事集團。於是準備從譙縣(今安徽亳州市)進軍官渡(今中牟縣東北)攻袁軍,派大軍與民工修浚了從睢陽縣至浚儀縣之間一段古睢水,作為運兵、運糧的渠道轉漕給軍,使大本營軍事物資運輸通達保證供給。因為當年正月,曹操為進攻河北袁尚,從故鄉譙縣率軍北上,“作輕舟,治水軍”,已對睢陽以上江淮河道加以疏浚治理。這樣,就將譙縣到睢陽、到浚儀、到官渡的水運通道徹底打通。曹操最終戰敗袁紹集團,控制了中原,為戰亂多時的北方統一奠定了基礎。

溝通黃淮潤良田 一世之雄成霸業

睢陽渠是曹操最早主持興修的一條運渠,用來征伐袁紹集團。曹操進軍的官渡即在中牟縣北,在官渡之戰後這裡成為曹操的大本營所在,為了便於糧運通達,從中牟到浚儀的這段蒗蕩渠當亦在疏浚之列。曹操疏浚河道自浚儀西至官渡,東下睢陽,官渡以上利用蒗蕩渠水源,浚儀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儀段為新開渠。基於此,有學者認為,睢陽渠的起點應在中牟,這是不對的。浚儀以下疏拓睢水河床至睢陽,稱睢陽渠。官渡至浚儀這段新開渠,則稱官渡水。曹軍當從譙縣出發,透過睢水到達浚儀,透過新開的渠段官渡水進入黃河,渡之而北擊袁譚,這是當時的進軍路線。睢陽渠的開浚,恢復了西漢以來一度中斷的黃河與淮、泗間的交通,加強了曹魏對東方兗、青、徐、揚等州的軍事控制。

睢陽渠疏浚建成後,漕運開始代替陸運成為軍糧的主要運輸方式。曹魏

各個屯田區基本上分佈在水路沿線,為屯田糧的運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睢陽渠還使睢水流域兩岸農田灌溉極為便利,實灌面積千萬畝,受惠人口有千萬人。《河渠紀聞》評價,曹操大開蒗蕩渠“治濉(睢)入汴渠(蒗蕩渠)達江淮,致陳、蔡、汝、潁之粟,軍國之饒,始於屯田,成於轉運。得汴渠之利尤在不通黃流。濁水挾泥沙而入,益汴之利少,淤汴之害大,曹孟德深知而遠避之。避黃之害,興汴之利,旁通渠道,以廣其用,通海濟運,經營四方,而無齎糧之勞。所以為一世雄也”。睢水以後雖屢塞屢疏,但其成了隋代大運河南段通濟渠(汴水)的前身。

曹操去世後,魏國仍然秉持著修渠的方針。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220年)定都洛陽以後,先後於蒗蕩渠以南、以西一帶的沙、洧、潁、汝之間築渠,開挖了廣漕渠、淮陽渠、百尺渠,使淮河以北睢水、渙水、汳水等各支流相連舟通,形成一個新的運河網,既便於灌溉屯田,又便於運兵運糧。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太尉司馬懿命鄧艾拓寬睢陽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於潁南、潁北,穿渠三百餘里,溉田二萬頃,淮北、淮南皆相連線”(《晉書·食貨志》)。曹操修睢陽渠時,並建設了汴口石門;到了鄧艾時,予以重修石門,並整修石門至浚儀段運道,引水濟漕並分流洪水,此後石門因處於河汴轉運要地,遂成為了軍事要地。總之,睢水在三國曹魏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魏國引領新潮流 蜀吳跟風興水運

睢陽古城,睢陽渠(睢水)傍城而過,後來隋唐大運河在這裡走的也是睢水故道。這裡河網密佈,水汽充沛,瀰漫於天空、田野、平地和街區,人長得水靈,活得也滋潤,更有了北宋時期南京城(今商丘古城)的商業繁華。所以說,商丘是一座成長在水邊的城市,享受在運河懷抱裡的城市。這其中,睢陽渠(睢水)功不可沒。《晉書·食貨志》記載,曹魏之時及其以後進一步發揮睢陽渠的灌溉之利,“自壽春(今安徽壽縣)到京師(今洛陽市老城區),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水無害”。

清人康基田說,魏晉所謂“能臣”,都是“以通渠積穀為備武之道”;又說曹魏之所以能做到國富兵強,其原因就在於“始於屯田,成於轉運”。這說明從曹操開始的曹魏統治者把屯田、積穀和水路建設緊緊結合在一起,作為一項渾然一體的龐大計劃來實施,屯田糧的生產儲備了軍隊的軍糧,而運河的興修又保證了軍糧的運輸,從而極大滿足了前線部隊的軍糧需要。曹魏政府實行屯田以及進行水路建設使其日益強大,不僅統一了北方,而且抵抗吳蜀同盟的進攻,並最終打破了三個基本經濟區的平衡,破壞了三國之間的均勢,贏得了統一大江南北的優勢地位。

針對曹魏所在的地理環境,曹操拉起的修渠風引領著當時交通改善的新潮流。三國以軍事立國,為了滿足軍事鬥爭的需要,蜀、吳政權也都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如魏國一樣力興屯田。魏國的船隻透過水路交通網可以北至遼東,南至孫吳,而且可以西至魏蜀隴西邊界,統一和穩固北部中國與此密切相關。孫吳則主要透過長江一線以及江南眾多河流湖泊運輸軍糧。蜀漢由於其地處西南,往北進攻曹魏時,其軍糧的運輸主要依賴蜀道,但也儘可能地利用水路。透過興修運渠,加強管理,同時大力製造船隻,三國政府在各自的統治區域內力圖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水路運輸系統,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軍糧保障體系。三國中,曹魏的成就最大,孫吳次之,而蜀漢處末,這雖是各自的地理條件不同所致,但也是各自國力的反映與戰略思想的體現。

【來源:京九晚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