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作者:由 視野出發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2-28

多瑙河三角洲為什麼多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是1978年公映的一部羅馬尼亞電影。

這個電影的標題看上去氣勢磅礴,十分具有震撼感,有一種大片的感覺。

實際上,它是一部兒童片,而且我們仔細辨識一下,電影的編導製作出了三部類似主題的電影,而這三部影片都曾經在中國放映過,我們可以曾之為“兒童歷險式”三部曲。

這部影片的編劇是:彼得·盧斯卡洛夫,導演是:格奧爾基·納金。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他們之前合作的電影,是1976年在中國放映的《巴布什卡歷險記》,故事的發生地點,也是在多瑙河三角洲,人物設定也是兩個少年,利用他們對多瑙河三角洲迷宮般的地形的熟悉,而抓住了販運毒品的罪犯。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是這兩位編導合作的又一部影片。主人公也是兩個少年,電影裡的罪犯,變成了盜運文物的走私犯。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而在1983年,又一部名叫《山的兒子》的羅馬尼亞電影在中國上映,不過當時中國的國門大開,西方電影及日本電影正在長驅直入,吸引了中國觀眾的注意力,所以生澀味較重、情節上破綻較多的羅馬尼亞電影已經難以引起眾人矚目,所以,這部《山的兒子》幾乎沒有多少中國觀眾能夠記得。

《山的兒子》改編自彼得·盧斯卡洛夫的中篇小說,這部近8萬字的小說,曾經在1983年由山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小說的主人公也是一個少年,這一次,他參與的行動是對付一個企圖盜竊羅馬尼亞高科技的間諜小組。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在這個作者的筆下,都是一些神童一樣的人物。這些電影與小說的架構,基本與《湯姆索亞歷險記》的情節較為類似。

從《山的兒子》這個作品中,可以看到羅馬尼亞作家還是自視甚高的,認為自己國家的核心技術應該能成為國際間諜組織的覬覦之物。

這也反映了當時羅馬尼亞整個國家的一種警惕之心。在《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裡,我們可以看到揭露的是外國人對羅馬尼亞帶有歷史沉澱資質的國寶的覬覦,而《山的兒子》則是外國間諜對羅馬尼亞面向未來的科技的垂涎,這種電影隱性表現出的是羅馬尼亞對自己國家安全的擔憂。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的主題是什麼?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在影片裡,外國人企圖盜竊羅馬尼亞的珍貴文物,這個文物是希臘時代的,這反映出羅馬尼亞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而盜賊的目的,就是企圖毀滅羅馬尼亞的歷史,這正是影片裡的少年英雄的偉大之處,因為他們保衛了羅馬尼亞的歷史深度。

歷史上,羅馬人曾經佔有此處,在這個國家留下痕跡的有羅馬人、希臘人,所以這個國土上存留的希臘文物,證明著這個國家能夠攀附上文明古國的餘韻,大致意思與阿Q說咱祖上“闊多了”一個用心。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在影片將近結尾的時候,警察叔叔與少年登上多瑙河三角洲的一座燈塔,應該說,這是一個廢棄的燈塔,實際上,多瑙河三角洲每年以十米的速度,向黑海里的擴張,過去的燈塔,已經收縮到陸地的內部中去了,這座燈塔,成了電影裡的盜賊們的藏寶之地,最終被盜竊的文物在這裡被起獲。電影把這座燈塔,用著故事的終極秘密隱藏點,大有深意。

影片最後,警察站在這座燈塔上,與少年瞭望著多瑙河三角洲的宏大幅員,說道:燈塔很古老,有三百來年了,是木頭的,可是很結實,經受了時代的考驗。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影片的最後,在文物博物館裡,畫外音解說道:“展品有幾千年的歷史,證明我們一直生活在這塊土地上。”

這才是電影的真實用意所在,它證明,羅馬尼亞人是這塊土地的真正主人。鏡頭聚焦到博物館裡的一個展品上,問題是走私的文物,是希臘時代的文物,這說明羅馬尼亞的歷史悠久,但也不能證明羅馬尼亞人創造了這些文物啊,所以電影最後的時候,鏡頭從希臘文物上搖身一轉,轉到了一件大概是羅馬尼亞本土的文物上,這樣,就突出了電影的主題,那就是追回走私的文物,是用來證明羅馬尼亞的歷史的真相存在。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所以,在羅馬尼亞電影裡,都有著一種強烈的意識形態的折射與對映。像《勇敢的米哈依》看的人渾身毛骨悚然,不是因為電影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而是電影正大光明地為國家首腦見風使舵、首鼠兩端正名。

包括羅馬尼亞反映二戰的電影,如《橡樹,十萬火急》,其實電影裡表現的就是羅馬尼亞軍官在看到蘇聯大軍壓境,希特勒垮臺了,趕快來了一個急轉彎,站到盟軍這一邊,這一點,有效地迴避了羅馬尼亞在二戰結束後被清算的可能,可以說,在二戰中,羅馬尼亞是唯一的一個整個國家反戈一擊、逆轉站位的特例。

羅馬尼亞在歷史上一直被他國侵佔,早期是被奧地利帝國侵佔,後來又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但能夠在十九世紀獲得獨立,確實是這個國家的運氣好。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就影片裡表現的多瑙河三角洲而言,現在它是羅馬尼亞與烏克蘭共同享有的一塊地方,但在歷史上,這塊土地,曾經被俄羅斯佔有。這個時間是1829年,是由《亞得裡安諾堡和約》確定的。但是後來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只得在1856年把多瑙河三角洲歸還給了土耳其,但俄國豈能心甘?後來又借南部斯拉夫人反對奧特曼的機會,再次與土耳其交手,這次俄國勝了,但是歐洲的列強不能坐視俄國獨大,出來干預,於是神奇般地,被土耳其吞下的多瑙河三角洲並沒有重歸俄國之手,而是回到了羅馬尼亞。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羅馬尼亞運氣好的原因,夾在大國之中,卻可以憑藉兩股勢力的對峙機會,獲得喘息、運籌與博弈的空間。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因此,羅馬尼亞擁有現在的多瑙河三角洲這片不斷增長的世界上最大的溼地,實在是一種僥倖。這背後的因素,是羅馬尼亞國力太過微小,只能藉助於各種列強的交手,在夾縫上漏下一點空間裡,獲得生存與擴充套件的機會。《勇敢的米哈依》典型地反映了這個國家的由來已久的歷史的命運。這也與羅馬尼亞人鍛煉出的生存智慧有關。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這樣的電影,純粹就是一部兒童歷險片,但是電影的主題還是拉扯到這個國家一直想申訴的主題上來,那就是歷史上,它曾經擁有這片土地,是這塊土地的理所當然的主人。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裡的文物,來自於希臘,而它的燈塔,來自於當地人的建造,這一切,都訴說著羅馬尼亞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可以攀附到光彩照人的希臘羅馬時期,而本土的羅馬尼亞人也對現在土地的開發有著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如此看來,《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這樣的一部純粹以反制犯罪為主題的兒童片裡,深藏著國家的申說動機,潛伏著整個國家亟欲強調的精神企圖。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而落實到具體的情節上來,《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的情節可以用漏洞百出、難以成立來界定。

首先,影片裡交待電影裡的核心事件中的文物,來自於康斯坦薩文物博物館。康斯坦薩是一個著名的瀕臨黑海的城市,是羅馬尼亞第二大城市,羅馬尼亞電影《沸騰的生活》裡的造船廠,就在康斯坦薩。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但是,《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裡的盜賊是如何從戒備森嚴的博物館裡偷盜成功的?電影對這一重要的可以讓盜賊大展宏圖偷盜文物的場面,卻一概略過,直接表現兩個歹徒扛著兩箱文物,來到了多瑙河三角洲。而這夥劫匪,竟然在路上攔截了一輛運貨客車,打昏了司機,然後開著貨車,來到了港口。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想想中國電影《瘋狂的石頭》為了從翡翠展覽館裡偷得寶貝,是如何的殫精竭慮,耗費心機的。相比之下,《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卻把最重要的一筆,給囫圇帶過了。而電影接下來卻把主要的敘事重點,放在了歹徒如何透過多瑙河三角洲,把贓物送到黑海上,這實際上反映出電影的動機,根本不是令人信服地表現盜賊如何完成他們的整個工作流程,而不過是用這種犯罪維度,作為一個引子,來展現多瑙河三角洲的風光旖旎的豐富內涵。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從某種意義上講,犯罪是電影裡的一個幌子,真正的意圖是藉此將平淡無奇的風光片給激活了。

其次,犯罪集團偏偏要去佔領一個抽水站,逼迫抽水站的女工程師把他們送出多瑙河去,進入黑海。

犯罪分子冒充外國人,打著旅遊的招牌,來到抽水站,實屬多餘。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電影不過是藉此來表現一下多瑙河抽水站的重要性。

電影裡的女工程師對犯罪分子陳述了一旦關閉抽水站所帶來的嚴重後果:“關掉抽水站,水會把大堤沖垮的,會把沼澤地淹了,河水一直在往上漲,最遲到明天晚上,就會把土地淹了,那就會毀掉建築物、燃料、倉庫、機器,還會死人。”

由此可以看出,抽水站對於控制三角洲的水位有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走私團伙以此為要挾,逼迫女工程師就範,女工程師出於對排除積水的憂慮,只得答應了犯罪分子的要求。

在此大背景下,兩個小孩擔負起了破解走私罪犯企圖的最靈動的力量,電影裡的大人,明明有很多機會,對付走私犯,但是,都無所作為,只是輕描淡寫地與犯罪分子鬥鬥嘴,斥責幾句,便算完事。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而兩個少年的破解之術,也是非常簡單,無非是來到了抽水站,被走私犯關押,逃了出來之後,又被抓回一個,然後另一個重新潛回到抽水站,兩個人一起對付犯罪分子,最後在警察的配合下,在最終的燈塔島上抓住了走私犯,起獲了贓物。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可以看出,電影就是讓少年在多瑙河三角洲的不同地段划過來、搖過去,展現多瑙河三角洲的奇異的風情風貌,而情節很難經得起推敲。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比如一位名叫伏依尼切兒的少年,在同伴被抓以後,扔到了多瑙河三角洲的沼澤地裡,但是,他竟然自行坐著懸浮在水裡的漂浮物上,回到抽水站,重新加入了勇鬥犯罪的行列,這都是難以置信的設定。可以說多瑙河三角洲是一個非常大的地域,而且地形複雜,形同迷宮,一個少年,沒有船隻,只是在水裡漂流,回到出發地,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與電影裡展示多瑙河三角洲的奇異的風光相比,人物刻畫就要遜色許多。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我們看到,影片裡的少年男主角阿茲米瓦勒,姐姐就是抽水站的女工程師,他被犯罪分子欺騙,把文物送到了姐姐處,發現姐姐已經被壞蛋扣留,本來姐弟相見,應該有一段情感的互動,但在鏡頭裡,兩個人毫無在外敵逼迫下的應有反應。後來電影裡依然沒有對姐弟倆的情感作出更多的表現,所以整個電影裡的人物形象幾乎鬆散到一無所有的地步,只是把大量的鏡頭敘事時間放在不斷地划船、涉水、追蹤這些環節上來。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犯罪分子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偷運文物上面,反而圍繞著兩個少年追來追去,如此高調的忘乎初心的犯罪分子,給人一種蠢賊的感覺。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總的來說,《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裡的犯罪線索,不過是串聯起多瑙河三角洲這個故事發生地的各處地理環境的一個視窗,情節相當的疏淡,而在這種表現的風格之下,又拉扯上這個國家揮之不去、時刻掛在嘴邊的宣示領土歸屬權的主題,從而釀成了這部電影特有的多維潛在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講,《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也多少值得我們用多稜鏡去透視一下。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本文由“文學私秘”原創,揭密文化隱衷,袒現創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視靈魂真相,敬請指正。如要轉載須徵得本人同意,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