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明散曲的成就、特色和發展

作者:由 愛的小包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1-04

賈仲名屬什麼

散曲在明代也得到了比較全面的發展。各種內容和形式,各種體截和風格,紛紛湧現。據《全明散曲》統計:明代有名可考的散曲作家達四百多人,留下的小令共一萬零五百多首,散套兩千零五十四篇。作家作品之數量,遠遠超過元代,有散曲專集傳世者共達三十餘家就作品對社會生活反映的廣度和深度而言,亦不在元散曲之下。而在品種、風格的多樣化上,較之元散曲也有一些新的開拓。因此,明散曲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它的地位及影響仍不及元散曲。因為,元代是散曲的開創期,散曲這種來自民間的藝術形式還保持著與樂工歌伎、城鎮居民的緊密聯絡,語言清新活潑,生活氣息泥氣息較為濃郁。而明散曲雖增添了南散曲這一新品種,開創了集曲、犯調等新的形式,但卻逐步疏遠了與市井樂工的聯絡。明代散曲,特別是南散曲雅化和詞化愈益加強,文人情調也愈加鮮明和突出,自然樸實、真率粗豪的特色較元代也有減少。故明散曲在氣魄和規模等方面,還不能超越元代,其地位和影響自然也不及元散曲。

明散曲的成就、特色和發展

明代散曲的發展不平衡明初至成化年間(1368—1487年)的文人散曲主要還是北曲,仍沿襲元散曲的路子,戰x明散曲各種品類的發展曲蓬勃發展的餘波。作家作品雖不少,但大多不出閒適、疏狂的情趣,多陳言套語,缺少新意。這時的一些作家大都安於承平之世,滿足於點綴昇平,內容空虛平庸。明初作家如賈仲名、汪元亭、湯舜民劉東生等也大都是由元A明的。明代出生的早期著名作家極少,權周憲王朱有嫩等幾個人。而朱有燉的《誠齋樂府》(收小令二百六四,套數三十五)多為賞花觀景、風月閒情之作,表現出頹廢的享樂主從弘治到嘉靖初年崑曲尚未流行之前(1488年一約1541年),是義色彩。

明散曲的成就、特色和發展

明散的發展的第二個時期。這時南散曲開始拾頭,但北散曲仍佔優勢。當時的散曲家,主要寫北曲的有康海(1475年—1541年,有《洪東樂府》二卷,收小令二百五十九,套數三十七)王九思(1468年1511年,有《碧山樂府》五卷,收小令三百零三,套數三十二)、李開先(有《中麓小令》)、王磐、馮惟敏、楊慎(有《陶情樂府》四卷,收小令百四十二)等。主要寫南曲的有陳鐸、金鑾(1506年?-1595年?有蕭爽齋樂府卷)唐寅(有《六如曲集》)及祝允明(有《新機錦》等人。他們的作品,或豪放、或清麗、或調謔、或蘊藉,變化較多蹈襲較少,初步呈現出明代的風格。這些作家雖然在氣魄和才力上不及元人,但卻能在描寫之細緻、構思之精巧、風格之多樣等方面獲得較大的成就,為明散曲風格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嘉靖年間崑曲流行以後到明亡(約1542年-1644年)是明代散曲發展的第三個時期。崑曲的產生,使南戲突飛猛進。梁辰魚在創作浣紗記》的同時,也用崑曲寫他的散曲集《江東白苧》(共四有小令五十六,套曲三十七),使昆散曲大為流行,一時被稱為“白苧派”。

明散曲的成就、特色和發展

這種昆散曲一方面排擠了北散曲,使之成為案頭之曲而終於衰亡;另一方面又由於受到南方城市聲色之樂的浸潤,多喜用華美纖麗的詞藻,以表達纏綿旖旎的豔情。音樂上則追求悠揚動聽,使集曲、犯調和翻譜的作品大量出現。散曲發展至明末,完全偏重於滿足耳目感官的享受,而不復注意為群眾宣洩情緒的作用。致使形式浮豔,內容貧弱,趨於末流。這一時期著名的散曲作家除梁辰魚外,尚有薛論道、沈璟、王驥德(?—1623年,有《方諸館樂府》二卷)、趙南星(1550年—1627年有《芳茹園樂府》一卷)劉效祖(有散曲殘疾《詞臠》,收小令一百一二,套數一)和施紹莘(1581年?—1640年?,有《花影集》三卷,收小令七十二,套數八十六)等。他們主要寫昆散曲,有的重視音韻而忽略辭意;有的著眼於形式上的翻新,大搞集曲;有的則把散曲寫得同詞一樣文雅典麗,極盡雕琢之能事。這樣,散曲的生命就漸趨衰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