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留住河洛鄉音,洛陽方言知多少?

作者:由 洛陽城生活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1-05

洛陽的洛是幾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育出特有的語言。方言反映著一個地域的人文、地理、精神風貌、歷史變遷等,是重要的文化資源。

普通話的普及可以讓人們更好地交流,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為我們留住了鄉情,能喚起人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今天,和小編一起看一下你不知道的洛陽話吧?

留住河洛鄉音,洛陽方言知多少?

洛陽地處豫西,是河洛地區的核心,在古代被稱為“天下之中”

洛陽話是中國古代的普通話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曾要求鮮卑官員“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即改說以洛陽話為標準的普通話。

所謂正音,也稱雅言、官話,最早形成於河洛地區的洛陽一帶。

東周時期,孔子周遊列國,教授學生,就堅持使用雅言,不用方言。西晉末年,衣冠南渡,將河洛正音帶到了閩南,稱為河洛話。唐代詩人張籍曾在《永嘉行》中說:“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

東晉時期,名士謝安能作“洛下書生詠”,即講一口標準的洛陽話,令時人羨慕不已。唐宋時期,洛陽話仍被奉為正音,如南宋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中原惟洛陽得天地之中,語音最正。”

直到清代,學者潘耒還稱:“河洛天地之中,雅音聲韻之正。”可見洛陽話在古代的地位。

留住河洛鄉音,洛陽方言知多少?

洛陽市少兒圖書館方言牆

這些地道的洛陽話您能聽懂嗎?

洛陽方言獨具特色,以風趣、幽默等特點贏得大家的喜愛!最地道的洛陽話是咋說的?我們一起來看。

有一種滿足,叫“可美”;

有一種厲害,叫“鎮造”;

有一種吵鬧,叫“嘰雜”;

有一種孤獨,叫“獨孤圓兒”;

有一種內向,叫“出不裡臺兒”;

有一種同行,叫“廝跟著”;

有一種開玩笑,叫“毛搗”。

留住河洛鄉音,洛陽方言知多少?

洛陽方誌館地情展廳全面展示洛陽地情和歷史文化,方便市民瞭解洛陽的方言俗語

出自

古文裡的洛陽方言

縈記

縈記是牽掛、惦記的意思,是對人、對事、對物的念念不忘。

宋代婉約派詞人柳永的詞中就有“又爭似從前,淡淡相看,免恁牽繫”。詞人毛滂在《惜分飛》中寫道:“恰則心頭託托地,放下了日多縈繫。”這裡的“牽繫”和“縈繫”是縈記的最初寫法。

骨堆

“骨堆”也叫“骨蹲”,是指蹲著的意思。

《禮記·檀弓》中說:“骨肉歸復於土,命也。”按照清代方世舉的註釋:“今古墓則惟土與骨而已矣,故曰土骨堆。”古書裡關於“骨堆”與現在的意思大不相同,在古代“土骨堆”是一個典故,常以此來指墳墓。

“骨堆”一詞隨著社會的發展、時間推移,“骨”字慢慢失去了本來的意思,而“堆”字起了主要作用,這個詞便只表示“堆”的鼓起的形狀和意思。比如,“你往那邊骨堆骨堆”,物件“一骨堆一骨堆”,用的就是此意。

盱(音同須)顧

“顧”是回頭看,“盱顧”從字面上講是張目回頭看,方言裡使用它的引申義,是指“注意”或“曾經見過”。“盱”現在不常用,只用於地名,如江蘇盱眙(yí),據說是產小龍蝦的地方。

盱眙本是一座山,《說文解字》中說:張目為盱,直視為眙。盱眙是山名,後來當地建成縣制,就用山名作了縣名。 “盱”是一個很古老的字,《易經》和《莊子》都曾使用過,清人姚瑩《捕鼠說》裡有“逐之,循牆而走,睢盱顧人作怒狀,反坐”,在這裡,“睢盱”的意思是“張目仰望”。

胡闌/曲連

“胡闌”就是“環”的合音,“曲連”則是“圈”的合音。

例如:今天,繩子什麼的揉成一團,老洛陽人會說“一胡闌”,見人家燙了發,還會指著說“一頭曲連毛兒”。

元曲《高祖還鄉》:“一面旗白鬍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

留住河洛鄉音,洛陽方言知多少?

洛陽話童謠

燒包老虎兔兒,騎馬戴眼鏡兒。穿著高底鞋,拄著洋柺杖。

“燒包老虎兔兒”,老虎和兔子本是兩類不同的動物,老虎厲害,兔子膽小,二者結合起來,諷刺的是對方色厲內荏、徒有唬人的陣勢,說到底也只是一個“燒包”。

憨子麻妮兒楊得娃兒

“憨子”“麻妮兒”“楊得娃兒”很少有人去探究。但這句話必須連著用,至少得把“憨子麻妮兒”連在一起說。

並且這句話還妙在要分男女來用,“憨子”是共用的,但“麻妮兒”用於女士,說男士憨得用“楊得娃兒”。

其實,不是所有難聽話都是罵人的。一般來說,在洛陽,能面對面說出“憨子”這句話的,都是關係比較親近的人,除開玩笑外,其中還有點兒親熱、親暱的意思。

人們常說“洛陽居天下之中”,其實,古人眼中的洛陽絕不僅僅是指地理位置居中。中國是個尊崇祖先的民族,洛陽作為整個“漢語文化圈”發源地的核心區域,自然“居天地之正”,“洛陽音”當然為天下正統,各個朝代、各個地域的漢語語音,都向“洛陽話”靠攏、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