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蒯通:我有傳檄可定三分天下之策,但《史記》沒有我的傳說

作者:由 南閣水哥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4-01

傳檄可定怎麼讀

南閣水哥,誰聽水講。在楚漢爭霸的時代,湧現出一批優秀的謀臣策士,其中有一位非常奇怪,他擁有傳檄可定三分天下之策,但是《史記》沒有給他單獨立傳。而在《漢書》中卻有傳記。他就是蒯徹。

由於寫史書的作者生活在漢武帝時代,所以蒯徹被迫得被改名叫做蒯通。沒關係 我們也就叫他蒯通,他能理解的。對於蒯通此人的平生事蹟,水哥只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他叫做“獻策要名不要官”。他似乎是一個穿梭於整個秦末到漢初的所有精彩的歷史時期也留下了許多讓人驚豔的計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位到底有哪些能耐。

蒯通:我有傳檄可定三分天下之策,但《史記》沒有我的傳說

一、傳檄而定燕趙

蒯通一出場就非常的驚豔。當大澤鄉起義如火如荼之際,陳勝命武臣為大將,陳餘張耳為副出兵伐趙。一戰攻克多座城池,燕趙諸縣大驚,想不到起義軍這麼能戰鬥。某一日,范陽縣令府上來了一位神秘人,自稱蒯通。他對縣令徐公討論了當時的政治現狀。面對起義軍的強大攻勢,守是肯定守不住了,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投降。但是投降又要有意義,透過投降獲得好處。於是在得到了范陽縣令的默許之後,他又到了武臣陣營中講述瞭如何能夠使得燕趙之地輕易的歸順。

蒯通:我有傳檄可定三分天下之策,但《史記》沒有我的傳說

為君計者,莫若以黃屋朱輪迎范陽令,使馳騖於燕、趙之郊,則邊城皆將相告曰‘范陽令先下而身富貴’,必相率而降,猶如阪上走丸也。此臣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

通俗的講法就是,優待投降者,樹立一個典範,然後別的心裡有動搖的人就會在起義大軍的詔書之下全部投降。武臣聽從了他的計策,果然燕趙之地傳檄而定。武臣據此佔領了趙地自封為王。而蒯通在哪裡呢?不知道。史書上突然沒了這個人影子。似乎消失了一般。那武臣在沒有了蒯通之後,也很快的因為驕橫而付出了代價。在成為趙王后不到半年時光被部下李良殺害,也終結了傳檄而定天下的神話。

二、定計三分天下

秦國滅亡了。趙燕之地又迎來了一輪新的瓜分潮。漢將軍韓信帶著軍隊背水一戰在井陘口擊敗了 陳餘。並且用了李左車的計策輕鬆平定燕齊等地。此時的韓信已經站在了人生的最巔峰狀態。正如張良所說,天下爭雄就看韓信站在誰這邊了。此時這位奇怪的人又來給韓信出主意了。

在蒯通看來,決定天下的歸屬,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韓信。韓信靠近漢王,那漢必勝,如果靠近楚王,則項羽能成功。這麼如此關鍵時間點,韓信的謀臣李左車已經被劉邦調走了。他只能獨自面對蒯通的忽悠。

蒯通的話術也是有套路的。首先假裝自己會看面相,對韓信說

“僕嘗受相人之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貴而不可言。”

這話中有話的意思是,韓信啊 你的面相就是一個侯,但是你的能耐決定了你還有更上一層樓的機會。這句話不用點破,知道的人就肯定知道他在說什麼了。韓信也是含糊的說願聽先生言語。蒯通一聽,這韓信確實上道啊,於是就把自己的三分天下的設想說了一遍。

當然他的設想在當時的條件下來看,非常的苛刻,並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所以韓信一直在猶豫。那麼蒯通的條件又是什麼呢?

蒯通:我有傳檄可定三分天下之策,但《史記》沒有我的傳說

1。漢王的數十萬大軍主力被楚王圍困在宛葉之間不得動彈。無法實現向北討伐韓信的機會。

2。楚王的軍隊雖然兵少,但是也無法再野外和漢軍主力作戰,並且糧草供應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並且士兵長時間的作戰已經失去了繼續戰鬥的勇氣和渴望,這是非常嚴重的問答。

3。韓信的主力在齊地,但是向西進攻燕趙之地。根據蒯通的經驗,這兩個地區的守將基本上屬於你打我,我就降的狀態。只要擁有燕趙齊三地就可以南下和劉邦項羽等人爭雄。

這第三點恰恰是韓信所忌憚的。在他的心裡,漢王劉邦才是他的國君,自己不過就是一個會打仗的大將軍而已。經過反覆的推敲測算,韓信最終放棄了這個看上去很美的選擇。史書上只是說韓信認為,劉邦對他下毒手。

聽到這裡,蒯通知道了 這位名將有太重的知恩圖報之感,是無法像項羽或者劉邦這樣下黑手做狠事的。那麼只有自己的離開才會是最正確的選擇。蒯通假裝自己是一個瘋言瘋語之人趕緊的逃離了這個是非之地。但是他心裡依然有一個結。他似乎能夠猜想到,當天下一統之時,自己的命運又會如何?

三、逃過一死,成就別人

不出所料,韓信最終被殺。死前韓信憤憤地說。後悔我不聽蒯通之言啊!劉邦這才知道原來背後還有一個叫做蒯通的人,於是命人把蒯通綁來準備烹殺之。在秦漢之間好多人都是被烹殺的,看來這個刑罰在當時被稱作最殘酷的刑罰了吧。

蒯通被抓來了,但是他的反駁之詞也是非常的華麗無比,讓不讀書的劉邦完全沒有找到可以反擊點。

“狗各吠非其主。當彼時,臣獨知齊王韓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爭欲為陛下所為,顧力不能,可殫誅邪!”

所謂各為其主,天下逐鹿,當時的局面並不能證明你劉邦一定得天下啊,我只是為自己的主人獻計策而已,何來了叛國之說?劉邦聽了想了想,你說的對,就放了。

蒯通又一次回到了齊地。也許這裡才是他最感到安全的地方。這一次他遇到了最後的明主,曹參。曹參當然是認識蒯通的。因為他一直和韓信一起攻打燕趙代國甚至最後滅齊也是曹參貢獻最多。所以現在曹參成了齊王劉肥的相國。需要幫手就找到了蒯通作為門客。

蒯通:我有傳檄可定三分天下之策,但《史記》沒有我的傳說

蒯通並不是一個愛慕虛榮之人,他為曹參推薦了兩位隱藏多年的大牛人。束郭先生和梁石君,認為只有這兩人出山輔佐漢室,才能帶來更大成功。

蒯通的策略還是一樣用比喻的方式讓曹參自己去體會和認知這兩位大能人的本事和為何隱居的原因。水哥看到這裡,似乎瞭解到蒯通的心態:我只是獻計,成不成和我無關。

也許司馬遷並沒有讀懂蒯通,只是作為韓信的一個謀臣來看,但在班固看來,蒯通幾乎決定了整個燕趙形勢的變化和最終形成楚漢爭霸走向大漢一統的關鍵人物。如果韓信採用蒯通的計策真的會讓大漢統一推遲10年以上。這樣的人才如何不能給與立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