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古語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這些道理別不知

作者:由 新咖醉文化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6-28

避嫌守義下一句是什麼

農村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之地,在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古時候,不少熱愛勞動的先人們,透過自己長年累月的經驗,一步一步總結出了許多深刻的道理。比如說,現在農村的許多老人們,別看他們文化水平不高,沒怎麼接受過正統教育,但他們的閱歷和做人經驗,卻遠遠要比我們好得多。

古語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這些道理別不知

如果不是這些古人傳下來的俗語,他們又怎麼會足不出戶,便能正確瞭解這個社會呢?當然,有些老古語,因為一些時間的限制,不再適用於當下社會,還有一些俗語,充斥著封建迷信的色彩。但總體上來說,仍然不乏有相當一部分老話,正確反映出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筆者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句老話,叫做“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是老祖宗對後輩子孫的一些警告。

古語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這些道理別不知

1、一人不進廟

什麼叫一人不進廟?相信不少讀者是一頭霧水。因為不少讀者可能會覺得,一人進寺廟這件事,並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地方。但從老祖宗多年的生活經驗來看,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自古以來,寺廟總是藏汙納垢之地。大家都知道不少文學作品中,一些惡人在犯了事以後,總喜歡往山上的寺廟一躲,以此來躲避官府的通緝。比如《水滸傳》中的魯智深,便採取了這個方式;還有楊雄石秀在處決掉妻子潘巧雲之時,也將後者誆騙到了山上的寺廟。我們常說藝術源自於民間,這也恰好說明了作者這麼安排之時,他在潛意識中便認為,寺廟便是這些惡事的保護傘。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寺廟在民間非佛教信徒中的惡名。

其二,寺廟的地理位置不好。上文中也說了,寺廟往往都在深山老林之中,亦或是荒無人煙之地。萬一寺廟中真有什麼歹人,那麼遊客一人進廟豈不會平白害了自己?另外,寺廟還是個不缺錢的地方,不少香客捐助的香火錢都在其中。萬一有賊人偷盜了這些贓物,自己一個人便很容易被列為嫌疑犯,甚至會被栽贓陷害。不用想著出家人有多慈悲,一旦他們的利益被他人撼動,這些人將會變得比魔還要可怕。試問在這種情景之下,一人進廟又如何能保證自己的清白?

古語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這些道理別不知

2、二人不看井

井在農耕社會,無疑是百姓最依賴的一個地方。在生產力落後的條件之下,往往一個村子,恐怕也只有一口井,這還是集中全村人之力挖出來的。正因如此,村民們往往會將大家組織起來,將井給看起來。這個道理不難懂,萬一有什麼惡毒之人,為了挾私報復,將死去的動物或者毒藥投入井中,這害的便是一村子人的性命。

正因如此,找人看井無疑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任務。但奇怪的是,很少出現過兩個一起看井的時候。要麼是一人在那守著,要麼是三四人圍著井邊插科打諢。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沒有兩人看井的現象呢?按照筆者觀點,這可能是古人的避嫌思想。有句話說得好:“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扶帽。”在兩人看井的過程中,萬一其中有一方出現了什麼意外,村民們難免會將矛頭指向另一個人。所以時間長了以後,大家就慢慢就會避免兩個人共同看井了。

古語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這些道理別不知

3、三人不抱樹

有個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詳:“一個和尚有水吃,兩個和尚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和尚挑水的道理,也其實告訴了我們分工不均將會導致的惡果。而三人不抱樹的道理,其實也跟這差不多。在這裡,其實是指三個人不應該共同抬樹,或者衍生為三人不應該在一起幹活。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但值得深思的是,並非每一個俗世之人,都能看到同伴們的優點。而且每個人,他們肯定都會有自己的缺點。偷懶是人的天性,三人在一起共事之時,便很容易令其中的某些人率先抵制不住誘惑。大公無私的人其實很少,只要有人率先出現了偷懶現象,另外兩人也難免會效仿他行事。這樣一來,這“抬樹”的重任,又何時才能完成?簡單來說,老祖宗並非是告誡我們在勞動之時,不可組成三人團體。其實他們的真正用意,是在告訴自己在團隊勞動中,應該盡到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