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作者:由 北京大學出版社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7-02

名花解語是什麼意思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今天,我們從一道高考作文題說起。

可能大家已經不記得了,2018年江蘇省的高考語文作文延續了它的一貫風格,依然是一道典型的讓人有點捉摸不透的新材料作文。

它的材料是這樣寫的——“花解語,鳥自鳴,生活中處處有語言。不同的語言開啟不同的世界,音樂、雕塑、程式、基因……莫不如此。語言豐富生活,語言演繹生命,語言傳承文明。”

如果你是考生,你要從何處落筆才能於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呢?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或許,我們可以提及《聖經·創世紀》裡面那個經典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在大洪水中倖存下來的人們都講著一樣的語言。人們在繁衍生息的同時不停地遷徙流浪,終於有一天他們在一片平原定居了下來。他們商量著要建造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全分散在地上”。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巴別塔,《聖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故事中人們建造的塔。

因為大家都說著同樣的語言,彼此之間又互相坦誠,同心協力,高塔就這樣一天比一天高聳了。可這樣的行為冒犯到了上帝,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就讓人類說起了不同的語言,這樣,人們就不能溝通了,通天塔的計劃也就會失敗。而最後,通天塔成了“爛尾樓”,而人們也從此散居世界各地。

接觸過一點點傳播學、社會學或是語言學的人或許還能想起著名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這兩位師徒提出的假說涉及語言與思維的關係問題,他們認為所有高層次的思維都依賴於語言,而每一種語言都由它們生存其中的文化規定了形式和類別。

簡單來說就是語言決定思維。

由這一假設我們可以推論出以下這一結論——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懂得兩種語言的跨文化者,一個人也不可能真正學會另一種文化下的語言,除非他徹底拋棄自身固有的思維方式,並完全接受並學會另一種語言背後的思維方式。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這樣的假說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思想和言行是受我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語言控制的,無論我們是否有意識到,也無論這樣的控制是刻意的還是無意的。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在說話,而是“話在說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我們到底是怎麼在不知不覺間就被語言洗腦的。

一、語言帶有關於未來的傾向性

語言和事物之間最有趣可能也是最少有人懂得的關係,就是語言與未來事件間的關係。例如當我們說“到這裡來”的時候,我們既不是在描寫四周的外向世界,也不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是在想促成某些事情發生。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所謂“號令”“懇請”“要求”“命令”,都是我們使用言辭促成事情的最簡單辦法。不過也有更加婉轉的說法。

例如,當我們只不過是隨隨便便地說了一個事實:“牛奶裡含有維生素”,也可能是有意想要影響別人去購買牛奶。

再來看下面這句話:“明天兩點我和你在國家圖書館前碰面”。這樣一句關於未來事件的話,只有在一個符號與現實完全無關的語言系統裡才能做到。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就像歷史上的記載一樣,未來同樣是人類特有的領域。“明天吃肉”這句話對一條狗來說毫無意義。它只會焦急地看著你,希望馬上就能有一塊真肉進嘴。

只有人類才會在聽到“下週六”“下次結婚紀念日”這些話時作出有意義的反應。這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先畫出地圖,即使它們所代表的地域還沒有成為現實也不打緊。有了這種代表未來地域的地圖,我們對未來事件的預測就能做到相當準確可靠。

有了語言這一工具,我們就能影響未來的事件,並可以對它們擁有相當大的控制力量。作家寫文章,教士傳道,僱主、父母和老師們的責罵,宣傳員發表訊息,政治家演說,都是為了這個緣故。

雖然他們的動機可能會有所不同——有時是為我們好,有時是為他們自己好——可是他們都在想影響我們的行動。這種想用言語來控制、指導並影響別人未來行動的努力,可以稱為語言的指示性用法。

二、語言極其擅長投其所好

若我們想要在不知不覺中讓對方按照我們的意圖行動,那我們的語言就不能是平淡而直接的,相反,它必須應用到語言裡所有的情感性成分——有韻味的音調變化,音韻和節奏,喜吠和怒狺,極能感動人的言辭,不斷的重複等等。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假如我們想要指導別人使他們變得友好些,我們顯然不會想要引起他們殘酷或仇恨的感情。假如我們想要指導他們,使他們的思想和行動能夠變得聰明些,我們顯然不會用不合理的方法去感動他們。假如我們想要指導別人去過一種更好的生活,我們所用的方法必須要能引起他們高雅的情感。

因此,許多最偉大的作品,如聖經、佛經、孔子的著作、約翰·彌爾頓擁護言論自由的文章(《論出版自由》)和林肯主張民治、民有、民享的那篇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講詞等,都是指示性言辭。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可是我們有時也會感覺到,語言本身的力量不夠感人,無法得到我們想要的效果,所以我們就會使用許多種非語言的方法來彌補指示性語言的不足。我們一邊說著“到這裡來”,一邊做著手勢。

當廣告商想要宣傳某種牙膏能使太太小姐們展齒一笑百媚生時,他們不是隻用文字描寫一番就滿足了,而是還要配上彩色圖畫吸引人的眼球。這樣一來,在語言和畫面的雙重作用下,對話物件不知不覺間就會上了我們的“賊船”。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句話更偏於貶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卻是經常應驗的一句話。當我們迫切想要他人按照我們的意願行動時,我們就會想盡一切方法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這其中,語言則是最重要的工具。

比如,西方的選舉中,政治候選人關心的只是選民是否在選票上勾畫了他的名字,而絲毫不關心選民為什麼投他。

因此,倘若人們恨有錢人,候選人就會替選民痛罵有錢人;倘若選民不喜歡罷工,他們就會替他們大罵罷工;選民喜歡吃什麼,候選人就會請人們吃什麼……所以,所謂的西方民主選舉,從一定意義上也只是一場候選人與選民之間的語言遊戲而已。

此外,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商家也是想要消費者買他們的產品,而那些所謂的節日活動啊、慈善捐贈啊、感恩回饋啊等等都是建立在語言控制之上的幌子罷了。

因此,倘若我們能因錯覺或幻想而買他們的貨,他們就會設法制造錯覺和幻想;倘若我們想要戀愛成功,他們就會允諾我們情場得意;我們若是喜歡看穿泳裝的女郎,他們就會設法將穿泳裝的女郎和他們的貨物硬拉在一起。至於他們推銷的是剃鬚膏、汽車、冰淇淋、油漆或五金,全都沒有關係。

所以,下次走進商場“剁手”之前先問問自己,這些東西真的是你需要的,還是一時衝動被商家的花言巧語迷惑了心智?

三、花言巧語承諾給你未來

基本上所有的指示性言辭都是談及未來的事情,而只要和未來扯上關係,不論是有意或是無意,字裡行間就總會有某種關於未來的規劃或者承諾。它們有的是明白說出,有的是含蓄暗示,但都是代表尚不存在。

譬如說:“照著這些宗教倫理過日子,你的內心就能得到平和”、“只要讀這本雜誌,你就能知曉最新潮流,不致落伍”……很明顯,這些都是直戳人心某一部分的有針對性的宣傳話語。

當一個人整日惶惶不安,正為以往做過的某件錯事感到內疚時,這第一句話可能就會因恰好迎合了他的心理需求而發揮它的作用——促使一個新人加入宗教。而照做之後內心是否真的能夠得到平和,則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在這眾多的關乎未來的諾言中,有的或許真的能實現,有的卻不能——事實上,我們每天都會碰到顯然是無法做到的諾言。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反對語言中所有有關未來的諾言和期盼。比如,我們並不反對募款賑災活動中使用“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一類訴諸情感的話語。

當人家對我們講大道理或是暢談愛國熱情時,激起我們愛家庭、愛朋友、愛民族的情緒,我們也不反對。因為這些話語帶來的是人們對於未來的信心和熱情,它們的作用是積極向上的。

因此,對所有的指示性語言來說,重要的問題其實是:倘若我照你所說的那樣去做,結果是否便能如你所允諾的那樣?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由此,我們反對的其實是廣告商所許下的不兌現或是會給人錯誤印象的承諾,以及那些不講信用的政客。雖然我們也得承認,有的人有時實在是因為身不由己,才會在允諾下某些事情後又因環境不許可而無法做到。人生既然如此瞬息不定,變幻莫測,我們就必須不斷設法推測未來的變化,早作準備。

指示性言辭的任務就是要告訴我們怎樣才能使某種如意的事情變為現實,怎樣才能避免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將來的變化和我們言辭中所允諾的不同,人們就會產生失望感。

人類之所以能夠相互合作,聚整合一個社會,全靠他們相互間的信心。每失望一次,這種信心就會多少有一點虧損。

每一個用指示性語言作出或明或暗允諾的人,都有道義上的責任,必須盡力確保其有足夠的把握,以免在他人那裡引起無法實現的期望。

而那些給人錯誤印象的話語,不論是因愚昧、誤解或是存心欺騙,都沒有什麼分別,因為它們給人造成的失望感同樣有損人類間的信心。

四、集體對個人的各種話語規範

在早期文明裡,要使別人按照某種規範行動,主要方法當然是實際加之於身體上的強迫舉動。可是人類一定是在有歷史後不久就已發現:用語言——指示性言辭——也可以取得同樣的控制效果。

因此,在整個社會認為對其自身安全具有重要關係的所有事情上,它所用的指示性語言也會變得特別有力量,這樣那個社會里的每一個分子就都能感受到自身的責任。

這些有集體制裁作為後盾、為了全體利益而強迫個人遵守種種規範的指示,在語義學上是最有趣的現象之一。它們不但往往有儀式相伴隨,而且它們本身往往就是儀式的主要目的。國家憲法、團體章程、法律合同和就職誓言使用的大都是這種語言。

結婚時的盟誓,教堂裡的堅信禮,就職時和入會時的儀式,也都以這種語言為主。

那些看上去無比複雜的法律,事實上只是將歷代累積編纂起來的指示性語言加以系統化。

法律是一個社會用了最大的努力使人類能夠按照固定標準而行動的一種工具。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在集體制裁下發出的指示性語言,可能會展現出下面任一或所有特徵:

一、這種語言差不多總是由富有情感性的字眼構成,以便給予別人適當的印象和敬畏感,因此裡面往往會有一些日常語言裡所沒有的古文陳語和誇張的詞句。中國結婚證書裡常愛用的四六駢文(百世芝蘭,千年好合;相不犯歲,命星大吉;永結秦晉之好),公文裡慣用的“等因奉此”套語,都是有趣的例子。

二、這種指示性文字裡往往會出現懇請上蒼為我們作證、幫助我們守信,以及倘若我們不能遵守約言則甘願受罰等詞句。賭咒時說“倘若不然天打雷劈”,教堂裡祈禱或懺悔時哀求上帝等,都是這種使我們記得自己的諾言是多麼神聖不可輕視的方法。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三、倘若沒有說上帝會懲罰失信的人的話,這種指示性語言往往會宣告或暗示別人會懲罰我們。比如,不履行撫養義務會被關進監獄,官員貪腐會被開除官職。

四、正式公開宣誓前常會預先接受各種相應的訓練。

五、使用這種指示性語言時,同時還可能有別的姿勢或活動,以便到場的人能夠記得更牢。例如,法官步入法庭時,每個人都要起立;學校舉行畢業典禮時,畢業生要穿學士服等。

六、宣誓之後,接著可能就會有宴會、舞蹈和其他種種狂歡的表示,其目的也是為了要使大家對所立的誓言能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婚禮後有吃喜酒、跳舞會或鬧洞房等。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七、倘若第一次立誓時沒有舉行特別儀式,我們就會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些誓言,以求獲得想要的效果。許多國家的人民都得常常對著國旗或領袖的畫像宣誓。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口號,就是簡潔有力的指示。

這些伴隨指示性語言而來的活動,以及指示性語言中的情感性成分,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它們能在人們的記憶裡留下深刻印象。

任何一種從感官得來的印象:從入會禮或慶祝晉升為武士的典禮上所受的痛楚,到場面宏大的音樂表演、別具特色的錦繡衣冠、富麗堂皇的環境等種種樂趣,都可能會在人的心裡時時浮起,抹滅不去。

任何一種感情,從害怕上蒼責罰到成為大家關注的中心那種得意洋洋的感覺,都可能會被激發出來。使用這些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和社會訂立契約的那個人——那個為尚未存在的地域先畫好了地圖的人——永遠不會忘記他該設法使那一地域能夠真正存在。

由於這些理由,婚姻、受洗禮、總統就任、牧師就聖職、英雄受勳等,往往成為一個人終生難忘的大事。即使當事人後來沒能實現當初宣誓的諾言,他也會永遠無法忘記他應該那樣做。

當然,我們大家都會接觸到這種儀式的指示,並會對其產生反應。這些能使我們產生反應的詞句,表現出深藏在我們內心裡的宗教信仰、愛國信仰、社會信仰、職業信仰、政治信仰,比我們放在口袋裡的身份證、社員證和戴在衣襟上的徽章還要清楚。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一個直到成年以後才改變宗教信仰的人,

每逢看到他幼年時熟悉的儀式,往往會感到有一種衝動,想要重新回到他早年的信仰裡去

。人類之所以能夠運用語言去影響未來、互相控制對方的行為,靠的就是這種方法。

五、在語言幻象面前看不清現實

既然語言對任何事物都無法全部說出,指示性言辭裡所包括的允諾也就一直不過是“未來地域”的“地圖輪廓”。這種“地圖輪廓”將來自然是會填滿的,可是未來的詳細情形往往會與現在的預測不同。

有時,無論我們怎樣努力地想要去實現自己的諾言,未來的發展卻仍然可能會與我們的地圖毫無關係。我們立誓永遠做一個好公民、永遠盡職盡責等等,可是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卻從來都沒有能夠每天都做一個好公民,或是履行自己所有的職責,任何指示都不能使將來完全按照我們心裡所想的樣子出現,

我們只要能夠領悟到這一點,就可以不至於抱有不可能的企望,從而也就不至於生出不必要的失望感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指示性語言和說明性語言往往比較相似,我們應該能將它們區分開。“警察保衛弱者”這一類話是設立目標,並不一定是描寫現狀,明白這一點非常重要。

由於把上述定義當成是對現實情況的描寫,所以有些人一旦看到一個欺凌弱者的警察,就會大受刺激,對其心生厭惡而產生幻滅感。這種情形實在是太多了。有些人甚至會就此生出“所有警察都讓人討厭”的想法,這當然是不對的。

我們之所以沒能正確地理解指示的性質,進而產生失望感和幻滅感,第三個原因便是

我們太富於幻想,把指示裡並沒有的意義看成是它真有的。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例如,美國法律禁止藥商誇大自己藥品的效力,有些出賣防腐劑和萬靈藥的商人就故意登載一些模稜兩可的廣告:“可以使感染不太嚴重”“有助減輕受寒症狀”“有助防止流鼻涕及其他不適”。有些人看到這些廣告便認為只要吃下這些藥就可以防止並治療傷風,這種人正好就是廣告商心目中的傻瓜。

幻想指示裡並沒有說明出來的意思,另外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把並不很明確的語言看得非常明確。例如,有一位競選人答應“保護農民”,你就投他一票,可是他上臺後只保護棉農而不保護其他農民,你卻不能真的就罵他失信。

另有一位競選人答應“保護工會”,你就投他一票,他上臺後透過的法律卻使工會職員暴跳如雷,而他卻還說是為了“使工會會員不致受流氓領導的操縱”,你又不能責怪他失信,因為他最初的意思可能真的就是這樣。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西方的選民經常會罵搞政治的人“說話不算數”。許多政客確實是故意如此,可是我們同時也必須注意,他們往往並沒有答應老百姓所想象的那麼多事情。各大政黨競選時的政綱往往都非常空洞。喜歡諷刺的人甚至說這些政綱“對各種人可以有各種不同意義”。

但是投票者往往不相信它們會是如此空洞,總以為它們應該比字面上要明白具體些。倘若後來投票人對政客感到失望,那錯處有時在於政客,有時卻也在於投票人自身,因為他們事前自己心裡就存在一種幻想。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法學家瑟曼·阿諾德曾說,一大串動聽的詞句對人類的行為有什麼影響,還從來沒有人對其做過適當的研究。

語言,先於文字而存在,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傳中承載著人類漫長的文明穿過歷史的喧囂而走到了我們的時代。可是,面對幾乎與人類文明同歲的語言,我們如今到底有幾分瞭解呢?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今日活動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你有被語言欺騙和控制的經歷嗎?你是怎麼反客為主的呢?在留言區和大家交流下,小北將挑選2位幸運讀者,贈出今天的主題圖書《語言學的邀請》。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一句話可使朋友反目成仇,亦可使眾人潸然淚下! 這,是語言的力量,改變一切的力量!

輕易就被言語欺騙和洗腦,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