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孫子兵法第四篇《形篇》學習心得體會學習筆記

作者:由 東北濤哥的世界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7-29

什麼銖什麼鎰成語

孫子兵法(第四篇 形篇序)

我今天學習孫子兵法第四篇《形篇》,本篇主要論述敵我之間的力量對比是勝負的關鍵。透過對攻守辯辯證關係的論述,說明對已方軍事實力的加強和完善、運用和發揮的重要性。如段落裡面的,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這種

戰略思想在二千多年後的今天仍有借鑑意義。

孫子兵法第四篇《形篇》學習心得體會學習筆記

第四篇 《形篇》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秌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脩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正。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仭之谿者,形也。

下面是我學習孫子兵法第四篇《形篇》原文逐字逐句的學習筆記

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

解說:

昔,指從前、以前,善戰者,指善用兵者。

先為不可勝:

就是指先做到我方使敵人不可被戰勝的條件,就是做到使敵方無法戰勝我方的方法。

以待敵之可勝:

待,指等待,可勝,指敵方可能被戰勝的機會或條件。

不可勝在已:

是指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在於消除已方的弱點。

可勝在敵:

是指敵方出現可能被我方戰勝條件和機會,就是抓住敵方自已出現錯誤時機。

原文:

故善戰

戰善戰

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

解說:

能為不可勝:

我可創造不可被敵方戰勝的條件。

不能使敵必可勝:

就是說敵若無形可窺,無虛懈可乘之機,則我雖操可勝之具,亦安能取勝敵乎:這句翻譯過來就是,我無法發現敵人的動向,並且無法找到戰勝敵人漏洞,我雖然有可勝的條件,但也無法戰勝敵人。

原文: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解說:

這句話的意思是:勝利可以預見,但不可強求。

孫子兵法第四篇《形篇》學習心得體會學習筆記

原文: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解說:

無法戰勝敵人,採取守勢,戰國趙將廉頗,發現無法戰勝秦軍,就採取深溝高壘守之,以待其變,這時候就是意志與耐力的較量了。

可勝者,攻也:

指敵方可以被我方戰勝之條件,我就採用進攻的方式戰勝敵人。

原文:

守則有餘,攻則不足。

解說:

採用防禦是因為敵人兵力充足,採取進攻是因為敵人兵力不足。

原文: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解說:

九地,九是數之極,九地之下是指極深的地下,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

是指善戰者防禦時兵力隱藏之深。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九天蓋

喻其高之極也。是指善攻者攻勢動作之迅猛,如鷙鳥之擊,從天而降。

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指可以保全自已,消滅敵人。

原文: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解說:

善之善

:是指高明中之高明。這句翻譯的意思是: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算得高明中最高明的。激戰而後取勝,即便是普天下人都說好,也不算得高明中最高明的。

原文: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解說:

秋毫,指鳥獸之毛到秋天更換,細而末銳,故稱秋毫,一般是指事物之細微,其極細小。

見日月不為明目:

能看到日月怎麼能算視力好那,

聞雷霆不為聰耳:

聰,是指聽覺辨音能力,這句的意思就是,能聽到雷霆談不上耳聰。

原文: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解說:

這句可直接翻譯為:古時候所謂的善於打仗的人,總是戰勝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

原文: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

解說:

無奇勝:

就是說沒有激烈的戰爭就勝利了,故無奇勝。

無智名:

取勝於無形,天下不聞有料敵制勝之智,不見搴旗斬將之功,故無智名。

無勇功:

兵不血刃,敵國已服,故無勇攻。這才是真正善於用兵打仗的人。

原文:

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解說:

忒,是指失誤,不忒,是不失誤。

其所措必勝:

是指其所採取的作戰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之上的。

勝已敗者也:

是戰勝那已處於失敗地位的敵人。

原文: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解說: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

善用兵者,先使自已立於不敗之地。

而不失敵之敗也:

發現敵人有可敗之形,抓住時機,不放過敵人可能為我所打敗的機會。

原文: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解說:

這句話翻譯過來是:勝利的軍隊先有勝利的把握,而後才尋求同敵交戰;失敗的軍隊往往是先冒險同敵人交戰,而後企求僥倖取勝。

原文: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正。

解說:

修道而保法:

先自修為不可被敵戰勝之道,保法度而不錯失敵之敗亂之機。

故能為勝敗正:

意思是能在勝敗問題上成為最高的權威。

原文: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解說:

度:

是指度量土地的幅圓。

量:

是指計量物產資源。

數:

是指計算兵員的多寡。

稱:

是指衡量雙方實力之對比情況。

勝:

是指雙方優劣勝負之情況。

原文: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解說:

地生度:

蓋指敵我交兵接戰,必先以雙方所擁有土地幅圓為基礎。

度生量:

量,是估量的意思,指基於雙方擁有地利狀況的測度,可知敵人物質資源的儲備及國力之強弱。

量生數:

數,指數目;對物資資源情況之計量,可知擁有兵員的眾寡。

數生稱:

稱,指稱量;由兵員的眾寡可知雙方兵力強弱之對比。

稱生勝:

由雙方強弱形式之衡量對比,可知其優劣勝負之情況。

原文: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解說:

以鎰稱銖:

鎰,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四兩;銖也是重量單位,每二十四銖為一兩。

以鎰稱銖或以銖稱鎰

,比喻其輕重懸殊。

原文:

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

解說:

稱勝:

是指透過衡量對比而實力上若

以鎰稱銖

之絕對優勢地位。

戰民,

作戰部隊。

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

長度單位,一仞為八尺。水之特性,避高而趨下,決堤千仞之水,其高勢水流急,沒有敵人可以防禦的。

形也:

顯示軍事實力之形。

下一節,我學習孫子兵法第五篇《勢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