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打擊馬謖為劉禪掃除後患,諸葛亮臨終頓悟!

作者:由 晴兒說歷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02

憑高視下勢如劈竹什麼意思

三國時代眾多的英雄人物中,劉備一直是一個謎。他剛出道的時候,一無所有,到處東奔西走,因為四處投靠他人,還背上了反覆無常的罵名。然而他所到之處,卻總是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熱情的款待,曹操甚至認為只有自己和劉備才是真正的英雄。還與他青梅煮酒論英雄。

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劉備開始並沒有自己的地盤,整日東奔西走,到處寄人籬下,看別人的臉色行事,他在很多方面的表現看上去都不太像是一個英雄。到了小說《三國演義》中更是把劉備描寫得窩窩囊囊,除了一會哭、二會跑,別的本事是一樣沒有。但真實的劉備並非如此。

在《三國志》中對劉備的評語:“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氣焉。及其舉國託孤與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打擊馬謖為劉禪掃除後患,諸葛亮臨終頓悟!

也正是因此,在爾虞我詐的三國亂世中,他以卓越的品質、謙遜的作風招攬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劉備的人生道路自始至終充滿了坎坷危機,但他每次都能折而不撓,敗而不餒,堅持不懈,終臻大業。 甚至在其臨終前還上演了最毒一計,打擊馬謖為劉禪掃除後患,只是可惜深謀遠慮的諸葛亮卻是直至臨終才頓悟。

且說孔明到永安宮,見先主病危,慌忙拜伏於龍榻之下。先主傳旨,請孔明坐於龍榻之側。撫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訖,淚流滿面。孔明亦涕泣曰:“願陛下善保龍體,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視,只見馬良之弟馬謖在傍,先主令且退。謖退出,先主謂孔明曰:“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打擊馬謖為劉禪掃除後患,諸葛亮臨終頓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了劉備在臨終之際見到諸葛亮的時候,先是將馬謖支走,之後又告訴諸葛亮馬謖“言過於實,不堪大用”。因為他知道諸葛亮非常的看好馬謖這個人,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會執掌蜀國的大權,那麼馬謖一定會得到重用。可是在劉備眼裡,馬謖並不是一個可以得到重用的人。

馬謖這個人自小熟讀兵書,善於辯論,能和諸葛亮聊得來,經常一起聊天聊到大半夜,說明他確實很有才華。此外馬謖曾經做過地方縣令和太守,治理政務也算是一把能手,這樣一個年輕有為的人深得諸葛亮喜愛。馬謖的家族當時有五個青年才俊都非常優秀,被稱為“馬氏五常”,其中最厲害的是馬謖的哥哥馬良。

馬良本身才能出眾,備受諸葛亮推崇,兩人關係也非常好,後來馬良在跟隨劉備伐吳的時候不幸遇難,因此諸葛亮對於馬良有一種愧疚之意,所以就想照顧一下他弟弟。所以諸葛亮對馬謖一直以來是很器重的。諸葛亮和馬謖的關係超越平常,劉備也是一個喜歡人才的人,但是喜歡人才要有一個度,過猶不及。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打擊馬謖為劉禪掃除後患,諸葛亮臨終頓悟!

諸葛亮與馬謖走得太近,劉備自然非常反感,這也是劉備晚期不喜歡諸葛亮的一個原因。首先馬謖是很年輕的,這也就註定他對於政治並非非常的瞭解,或者說他並不會玩政治,對於當時的一個形勢來說,帝王最賞識的臣子並不是要有多麼的優秀,但是一定要特別的忠誠,那麼劉備呢,又是一個很謹慎小心之人。

當他發現馬謖與諸葛亮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的時候,他會擔心結黨營私畢竟兩個優秀的人在一起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力量聚集的。劉備雖然讓諸葛亮做了丞相,卻並不同意他開府,也是不希望諸葛亮有自己的團體。劉備臨終這麼說,有敲打諸葛亮的意思。劉備為什麼不讓用馬謖,就像是在後來如果馬謖街亭沒有失守。

那麼諸葛亮和馬謖將是蜀國最大的利益聯合,劉禪將江山易手。只是不管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劉備要打擊馬謖,但最終的結果都是馬謖的確不堪重用。先前諸葛亮在出徵去北伐時,計劃把隴右納入蜀國的版圖,作為北伐的物資基地和中轉站,為進取中原做保障。但是非常可惜的是,當時諸葛亮沒有任用比其他人能力更為出眾的將領魏延。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打擊馬謖為劉禪掃除後患,諸葛亮臨終頓悟!

而是在眾人不情願的壓力下,選了參軍馬謖。去守能夠關乎戰爭失敗與成功的戰略要地街亭。真的是世事難料,被諸葛亮看好的馬謖應該擁有超出常人的判斷力,然而馬謖卻早早的就以為勝局在握,沒有謹慎行事,導致耽誤了大好的戰機,失去操控局面的機會,眼睜睜看著街亭被敵軍佔領。

當時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司馬懿何許人也,豈山僻之處不敢來,真是笑話。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馬謖的判斷,忽略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提:雙方的力量對比和雙方負擔的軍事使命,也就是說忽略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軍事可能和戰略背景。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打擊馬謖為劉禪掃除後患,諸葛亮臨終頓悟!

馬謖輕敵又自負,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部隊分置排程混亂,馬謖的先鋒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而且馬謖仗恃南山的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 ,馬謖計程車兵敗逃四散。諸葛亮進軍沒有落腳據點,值得被迫退回漢中。

在整個三國演義裡面,馬謖雖是很有才華的一個人,可是他的自身的性格導致了自己的才華不能夠充分的發揮,有了侷限性,就是這樣的一個馬謖,又以自我為中心,又自視甚高,才導致了自己的街亭之戰,一敗塗地,再無翻身機會,最後還身首異處,實在是非常的可惜。

要是馬謖的性格好一些大概最後的結局肯定會不一樣了。而劉備當年臨終所言,不過是出於何種原因,但最終的確是打擊了馬謖,也為劉禪掃除了後患,諸葛亮或許也是直到臨終才頓悟吧。我們後人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就要以史為鑑,以史為鏡。學習歷史,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