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司馬光走馬上任,廢除了新法的改革

作者:由 佐伊說歷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13

走馬到任上一句是什麼

一提起司馬光可以說是好評不斷,但是自司馬光上任以後可以說是掀起了宋朝朝廷的一場腥風血雨,當時的司馬光已經完全失去了舊日持正謹慎的面目,變得狂躁衝動,峻急嚴厲,推翻了之前一系類先帝和王安石的各種政策,開始了新的改革。

司馬光走馬上任,廢除了新法的改革

當王安石離開朝廷與天子的傾向當然也大有關係變法已經持續了九年多,在強勁的反對面前,本來就信心不足的神宗放棄銳進而轉向守成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政治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走向妥協,神宗的後十年就屬於這個漸變的過程。儘管如此,至誠惻怛、思懷振作而心憂天下的神宗皇帝依舊值得稱許,沒有神宗,就不會有王安石,更不會有十幾年的變法圖強。

司馬光走馬上任,廢除了新法的改革

當然小編認為歷史也有著它獨特的慣性。在王安石退休一年後的公元1078年,神宗改號元豐,元豐時代持續了八年的時間,除了在官制上做了一次大改動外,其餘措旋都基本上延續了熙寧時期的做法。八年間,宰執之臣有吳充、王珪、元絳、章惇、蔡確、馮京、呂公著等人,基本上是改革派與中和派共同當政,這也是神宗後期有意識地採用“新舊人兩用之”策略的結果。其中王珪居相時間較長,在延續熙寧新政方面,尤其功不可沒。這位被人稱為只會說取旨、領旨、得旨的“三旨相公”雖然無所發明,但他自熙寧三年就入居參知政事,跟隨王安石從事於新政,此番感於天子的知遇而勉力守業,居然也能做到順其自然,從這點來說小編覺得他絕非像傳說中說的那樣一無是處。

司馬光走馬上任,廢除了新法的改革

元豐的平淡是相對於熙寧的轟轟烈烈而言的。其實,神宗天子依舊年輕而有志建功,特別是在用武開邊收復舊地方面一直心有未甘,但對外作戰卻始終未嘗勝果。元豐四年那次對西夏發動的強大攻勢,儘管兵民合計有近六十萬人,可還是一無所獲。改革固然使國家的財政和邊防有所增強,可沒能喚起帝國同仇敵愾的決心。早在熙寧八年遼人威脅要重劃地界時,所謂“納汙含垢,且求安靜”,以免一跌之失的主張就已經成為朝野輿論的主流。

司馬光走馬上任,廢除了新法的改革

富弼在一道奏表中說,當聽到天子有親征的打算後,中外臣民益更憂懼,以至於心殞膽落。在這些懦弱膽怯的人來看,即使是棄北而西向,去征服稍顯弱小的西夏,也是個招引禍患的事情。當元豐四年神宗決意西討時,知樞密院事孫固認為舉兵易,解禍難,呂公著認為既無大將,不如且已,老臣張方平囑蘇軾代撰奏疏,甚至說皇上好兵如同好色,所謂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賊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帝國的普遍心態如此,第二年九月,當永樂城這一控扼夏人的要害失陷後,皇上從此意志頹喪而一蹶不振,就不是沒有原因的了。

司馬光走馬上任,廢除了新法的改革

我們這位有作為的天子死得太早了,元豐八年三月初五不幸駕崩時,年僅三十八歲。天子在這個年齡撒手而去,註定又要給帝國帶來一位年幼的少君,這就是宋哲宗趙煦,哲宗即位的時候年僅才八歲,而當時由宣仁太后垂簾聽政。一個缺少專權的政治真空,往往是久被壓制的在野勢力重新登臺的最好機會,這個月底,司馬光入朝弔喪,便引起了京城的轟動。人們不僅總是同情弱者,同時還總在期望著新的東西,因為這樣才有機會宣洩他們的怨氣。在輿論的召喚下,這年四月,司馬光被太皇太后起為陳州知府,五月,入朝為門下侍郎。這也就是司馬光廢除新法的改革之路。

司馬光走馬上任,廢除了新法的改革

翌年是新帝的第一個年號元祐,這年閏二月,司馬光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豐改制後,尚書左右僕射即為宰相,參知政事一職已罷。司馬光閒居洛陽十五年後一朝平反,便徹底宣告了新法的壽終正寢。但是誰也沒有想到他會做得如此堅決,如此迅速,如此義無反顧。在入相前後一年的時間裡,司馬光基本上廢除了所有剩餘的新法。此時的司馬光,已經完全失去了舊日持正謹慎的面目,變得狂躁衝動,峻急嚴厲,不遺餘力地從事著有生之年最後的事業。小編也不理解司馬光為何會這樣,或許是急於改變忘了本來的目的了。

司馬光走馬上任,廢除了新法的改革

新法並非一無是處,就是不少反對派也承認這一點。蘇軾、蘇轍就反對全部罷廢新法,至少僱役一法可守而不可變;呂公著也認為青苗、僱役與保甲等法利害參半,只可調整,不應盡去。範純仁甚至主張為國用考慮,亦無妨繼續青苗法,但這些都動搖不了司馬光的決心。從道理上講,他此刻提出的理由甚至還不如十幾年前那麼有根有據,在新派人士章惇不斷的辯斥下有時顯得十分蒼白無力。但撥亂反正既是眼下的潮流,又為信任元老的太皇太后所贊成,他的成功是顯而易見的。病中的王安石一直保持著沉默,但當元祐元年三月,僱役法終於罷廢而重行差役法的時候,安石也忍不住愕然失聲:“亦罷至此乎?”

司馬光走馬上任,廢除了新法的改革

王安石無限感慨地對人道:此法絕不可罷我與先帝商議二年才行此法,已做得無法再詳盡了。王安石的疑惑其實毫無必要,因為政治鬥爭的焦點本就在於事情的性質而不在於事情的內容。所以蘇軾等人反對盡除新法,卻不反對從政治上清除一切變法人士;司馬光在廢除各項新法的同時,設定“訴理所”以昭雪熙寧、元豐年間的各類人事冤抑,便明顯是出報復心理。原則爭辯一旦成為快意恩仇,人身迫害也就不可避免。一貫溫和而講究仁義的本朝政壇,意氣紛紜之外,又從此沾染上了血腥之味。

司馬光走馬上任,廢除了新法的改革

司馬光這次的推翻改革,讓自己變的狂暴衝動,甚至失去了他想要去改變的本來目的,甚至到最後凸顯出了司馬光的報復心理,小編對司馬光也是失望至極,不管怎麼樣司馬光也對歷史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司馬光也是一個忠臣,只不過是過於衝動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