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論語心得八十四

作者:由 草帽小子leo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21

色仁行違什麼意思

從政事業篇:

33。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

原文: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政事,說:“假如殺掉壞人,以此來親近好人,怎麼樣?”孔子說:“您治理國家,怎麼想到用殺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國,百姓也就會好起來。君子的品如風,小人的品如草。草上颳起風,草一定會倒。”

感悟:

好人、好事、好物不是透過將所有的壞人、壞事、壞物完全抹殺掉來彰顯出來的。而是透過對壞人進行感化、對壞事進行糾正、對壞物進行修復而形成的一種群體表現。我們不應該因為它是負面的而採取極端的態度或做法。每個人都曾有過犯錯,只要能夠從心接受改正,那就是好的。

為人篇:

74。 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

原文: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

子張問:“士要怎麼樣才可說是通達了?”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是什麼呢?”子張回答說:“在諸侯的國家一定有名聲,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聲。”孔子說:“這是有名聲,不是通達。通達的人,本質正直而喜愛道義,體會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時常想到對別人謙讓。這樣的人在諸侯的國家一定通達,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達。有名聲的人,表面上要實行仁德而行動上卻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遲疑。他們在諸侯的國家一定虛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虛有其名。”

感悟:

好名聲不是透過做幾件善事、獲得幾個含金量重的大獎而獲得的,這種名聲只是虛名。真正的好名聲是依靠個人的高尚品德、涵養、素質,以及對待他人的寬容、胸襟所孕育而生的。這樣的名聲,其本人也從來未在意過。把名聲看做一個人立世處身的根本這一觀念本身就是錯誤的。

75。 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原文: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譯文:

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臺下遊覽,說道:“請問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改正過失,辨別是非?”孔子說:“問得好啊!辛勞在先,享樂在後,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嗎?檢查自己的錯誤,不去指責別人的缺點,這不就消除潛在的怨恨了嗎?因為一時氣憤,而不顧自身和自己的雙親,這不就是迷惑嗎?”

感悟:

崇德,充實自己的修養。先勞動後收穫,先付出再收穫,但有時候付出了也不一定有收穫。所以更高層次的覺悟就是,勞動了、付出了,這件事上我竭盡所能了,沒有遺憾,這是第一層收穫;獲得了應得的物質彙報,這是第二層收穫;從過程中總結了人生經驗,豐富了人生閱歷,這是第三層收穫。關於第二層收穫,是我應得的我必須爭取,不是我的給我我也不要。如果應得的爭取過了但依然沒有,不妨換個思路,切記鑽牛角尖。

修慝,改進自己修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對待自己嚴格是防止自己犯錯,對待他人寬容,是避免因一些小事而讓自己情緒化,從而導致自己犯錯。少了一些計較,就會多一些平靜。

辨惑,不糊塗、有智慧、看得清楚。衝動是魔鬼,凡事大的過錯大多數都是在不理智的情況下做出的。人生難得糊塗,不是原則上的、觸碰底線的問題,有時候得過且過不一定就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