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秦始皇創下的萬世基業,為何二世而斬,根本原因在哪裡?

作者:由 遙望燕園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9-07

萬世之業是什麼意思

漢代的賈誼,對秦的滅亡,給出的結論是: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但是,賈誼的解釋中有個很大的漏洞,滅六國的秦,就仁義嗎?如果滅六國的秦是仁義的,那秦是何時變得不仁義的呢?如果滅六國的秦是不仁義的,那為什麼秦能順利地滅了六國呢?

唐代的杜牧,也寫過一篇文章,叫《阿房宮賦》,咱們讀中學時都學過的,他在這篇文章中講秦和六國的滅亡時,做了這樣一番總結: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在杜牧看來,六國之所以破滅,是因為六國的君主不愛六國之民,所以為秦所滅;秦統一天下後,不愛六國之民,所以六國之民復起,合力推翻了秦廷的統治。

杜牧的觀點,比賈誼的觀點更實在些,君與民,是一個整體,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秦始皇跟秦二世,視臣民如土芥,則臣民就把他們當成寇讎,所以,陳勝在大澤鄉高呼一生,臣民四起響應。

而後,承秦制的漢卻沒有像秦的君主那般待天下的臣民,而是採取了輕徭薄賦的方式促進生產,人們在經歷了秦的壓迫和楚漢戰爭中,終於迎來了難得的和平,也就樂得好好活下去。

秦始皇創下的萬世基業,為何二世而斬,根本原因在哪裡?

近些日子,我反覆研讀了《史記》中秦漢部分,發現除了常見的那些說法以外,

秦的滅亡,或許源自秦的用人機制出了問題

秦統一天下後,沒有變更相應的人才選拔機制,從而使眾多的人才遺留在體制外或處於體制的邊緣,人才失去上升的通道,或者隱於山林市井或者想法設法地搞事情。

張耳、陳餘、張良、陳平、范增、酈食其、叔孫通、張蒼、蕭何、劉邦、龍且、季布、鍾離眜、彭越、韓信等人,都是那個時代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們或是被排擠在體制之外,或許只在體制的邊緣,或許進入體制卻得不到重用。

這些人中,比較具有典型意義的便是叔孫通、張蒼、酈食其和范增四人。

叔孫通和張蒼,原本都是體制內比較重要的人物,但叔孫通眼見秦二世昏聵到極點,連事實都聽不進,只好當庭說出三歲孩童都不會相信的顛倒黑白的無恥言語,之後得到秦二世的厚賜,叔孫通只好逃回了老家。

從叔孫通後來以死威脅劉邦不得易太子的事來看,叔孫通並非沒有一死的勇氣,但叔孫通明顯屬於那種擇主而事的人,秦二世的表現,讓叔孫通意識到,這樣的君主和這樣的政權,是久不了的。

秦始皇創下的萬世基業,為何二世而斬,根本原因在哪裡?

酈食其和范增,都是被秦排除在體制以外的人物。

酈食其和韓信有一點像,都是有大才學的人物,但都沒有得到重用的機會,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酈食其比韓信強一點,酈食其做了裡監門吏,勉強餬口,而韓信便只能從人寄食了。

若不是劉邦西進,酈食其這一生,怕是沒有出頭之日了。酈食其自告奮勇地去見劉邦,二人過招,三言兩語,劉邦便看出酈食其的才學很高,人很不簡單,於是恭恭敬敬地接待了酈食其,並和酈食其暢談天下大勢,而後重用了酈食其,這一年的酈食其,已經六十多歲,土埋脖頸了。

酈食其為漢的興盛,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沒有酈食其,劉邦便不能在西進時真正地扶義而西,如果沒有酈食其,劉邦便不能在諸侯中拉到那麼多的同盟。

但是,這樣一個有大才的人物,原也非張良那般六國故舊,卻始終沒有出頭之日,碌碌無為到六十餘歲,豈不證明秦的用人機制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而范增就更慘了,活到七十多歲,才找到出山的機會,一出山,便為項梁定下了擁立楚王后裔號令天下的大計,可以說是很高明瞭。

秦始皇創下的萬世基業,為何二世而斬,根本原因在哪裡?

反過來再看秦,朝廷上的重臣,都是什麼樣的人。

王翦之孫王離,率秦戰鬥力最強的軍隊包圍鉅鹿,不能下,在諸多友軍的配合下,還被項羽一舉擊潰;李斯之子李由,為三川守,被項羽劉邦聯軍打敗,李由也被曹參斬殺。由此可見,秦軍身居要職的,都是怎樣的人。

而章邯,僅僅是一少府,率囚徒和人奴子組成的軍隊出關,接連取勝,斬殺楚軍主將項燕之子項梁,在鉅鹿之戰中,也很好地儲存了實力,如果秦二世和趙高不讓章邯感到不信任和恐懼,怕是能成功地為秦續命。

秦始皇創下的萬世基業,為何二世而斬,根本原因在哪裡?

因此,我認為,秦之所以二世而斬,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於,

秦的用人體制出了問題,無法有效地選拔出人才,使人盡其能,從而造成了廣泛的野有遺賢

這批看不到出頭之日的能人,要麼鬱鬱而終,要麼心懷不滿,要麼為人所用。最終,他們聚到一起,奪了秦的江山。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陳涉世家》、《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張丞相列傳》、《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李斯列傳》、《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