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農業重要地位,決定了古代人絕大多數都要從事和參與農業生產勞動

作者:由 瑋瑋愛講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9-09

勞在古文中讀 什麼

在我國古代諸子百家的著述中,

“勞”字有多種意思,歸納起來可以將其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含義:第一,指代操勞以及勞累,比如《莊子》中的“勞而無功”;第二,指代操心和憂慮,比如《韓非子》中的“臣有其勞”;第三,代表在農業生產中所需要從事的勞動,比如《墨子》中的“勞而不得息”。

農業重要地位,決定了古代人絕大多數都要從事和參與農業生產勞動

這第三層含義與今天所說的勞動在意思上已經較為相近。古代道家代表人物莊子的作品中有

“春耕種,形足以勞動”。這句話裡的“耕種”,也就是農業耕種及從事農業生產;這句話中的“勞動”,並不代指生產勞動,而是身體活動的廣泛說法,其含義與休息相對,指操作或活動。

我國的漢代以前,

“勞”“動”二字連起來作為一個詞語使用的頻率不高,比如,《論語》《孟子》中並未提到勞動這一詞。直至魏晉之後,各種文獻中“勞動”一詞出現的次數逐漸多起來。但這些文獻中所提到的勞動,往往也與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勞動大相徑庭,一般都帶有煩擾、勞累的含義。

農業重要地位,決定了古代人絕大多數都要從事和參與農業生產勞動

因此,根據對於古代文獻的研究,在我國古代所提及的勞動一詞,並不等同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勞動。在古代,一般都是用

“勞”這個字,來表示農業的生產勞動。我國曆史上以農耕經濟為主,無論朝代如何更迭,始終堅持農業立國,農業的地位一直在工商業之上。

農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古代人絕大多數都要從事和參與農業生產勞動,長此以往,也使得勞動成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人們以勞動為樂趣、為光榮。我國傳統的勞動教育主要藉助學校教育、禮儀制度等方式來實現,甚至以家風家訓的形式滲透在生活中,從而對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並將勞動內化為傳統美德。

農業重要地位,決定了古代人絕大多數都要從事和參與農業生產勞動

傳統禮儀制度、學校教育以及家訓家風成為勞動教育的三種重要途徑。傳統禮儀制度在我國古代,祭祀方面的禮儀佔據禮儀制度的首要地位。這部分的禮儀制度中也包括著勞動教育的有關內容。社稷一詞就能充分體現勞動教育在古代祭祀活動中的地位。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社稷這個詞常用來代指國家。

“社”和“稷”這兩個字的原意分別是土地神和五穀神。為了滿足衣食所需,古人渴望有可以耕種的土地,並期待依靠在土地上耕耘獲取五穀豐收。受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及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即使願意辛勤勞作,要獲得土地及五穀的願望也不一定能夠實現,於是,古人在辛苦勞作的同時把獲得土地及五穀的願望寄託在土地神和五穀神信仰。

農業重要地位,決定了古代人絕大多數都要從事和參與農業生產勞動

以恭敬之心及獻上珍貴物件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的祭祀活動成為古代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古代社會還專門設定了社稷壇,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時間展開祭祀活動。透過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的祭祀活動,以期土地神和五穀神保佑國家太平、農民豐收。

農業重要地位,決定了古代人絕大多數都要從事和參與農業生產勞動

另外,除了國家舉行祭祀活動以外,普通民眾也可以自發地展開民間祭祀活動。民間祭祀活動拉近了鄰里鄉親之間的距離,而且還伴隨著各種歡慶活動。比如,民間至今依然存在的

“社火”“社戲”活動。這些多樣化的禮儀活動,以潛移默化的力量不斷地向人們展示著勞動的重要性,並滲透著勞動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