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古代史:從封建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看農民革命戰爭的歷史作用

作者:由 每天讀文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9-22

基本矛盾由什麼變成什麼

引言

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革命戰爭是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階級鬥爭的最尖銳的形式。作為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農民革命戰爭的偉大歷史作用究竟是如何產生和表現出來的呢?

人們在研究社會歷史,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敘述、分析和評價時,不可能沒有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態度。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肯定什麼,否定什麼,是歌頌,還是抨擊?不可能沒有自己的看法。“因為沒有一個活著的人能夠不站到這個或那個階級方面來”。問題是這種看法,是唯物史觀還是唯心史觀?符合誰的利益?符合哪個階級的需要?這個社會集團的立場就是無產階級的立場。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漫長曆史上,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前赴後繼,波瀾壯闊,就像密佈於暗夜長空的繁星,放射著燦爛的光芒。

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毫無疑問,正確闡明中國封建社會農民革命戰爭的偉大歷史作用,克服史學界在關於農民革命戰爭歷史作用問題上存在著的一些錯誤觀點,是研究中國農民革命戰爭史的重要任務。

古代史:從封建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看農民革命戰爭的歷史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切社會形態的基本矛盾,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發展與變革,決定著整個社會發展的歷史程序,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在以階級對抗為基礎的社會里,由於這個規律直接觸及社會各階級的根本利益,因而它不可能自然地平安地發生作用,而是必須透過敵對階級之間長期、激烈、反覆的鬥爭才能為自己開闢道路。如果說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是社會階級鬥爭發生和發展的根源,那麼社會階級鬥爭則是不斷調節社會基本矛盾的真正動力。

顯而易見,充分揭示社會階級鬥爭如何調節社會基本矛盾的規律性,就成為正確闡明社會階級鬥爭(當然包括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革命戰爭)歷史作用的基本出發點。

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毫不例地也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基本矛盾的階級表現。在

考察農民革命戰爭的歷史作用時注意由於社會基本矛盾的發展變化而顯示出來的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發展過程的階段性,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中國封建社會經歷了前期(戰國至唐初葉)、中期(唐中葉至明中葉)和後期(明中葉至1840年)三個發展階段。中國封建社會的前期和中期,是封建制度在全國範圍內確立和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存在著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封建制取代奴隸制是一個歷史的進步,因為封建制能夠創造比奴隸制較高的勞動生產率。

古代史:從封建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看農民革命戰爭的歷史作用

在這個時期,一般地和整個地說來,封建生產關係作為社會生產力賴以發展的社會形式,它的性質基本上是適合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水平的,中國封建社會走在當時世界的前列。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生產關係的某些方面、某些環節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變成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由於封建王朝從生氣勃勃轉化為反動腐朽,不僅窒息著經濟基礎的變革,而且往往直接妨礙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這樣,封建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就會經常地尖銳化,引起嚴重的社會危機,極大地阻礙著社會的進步。

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地主階級即使處在封建社會確立和發展的歷史階段。面對著嚴重威脅封建統治的社會危機,地主階級的政治、思想代表人物企圖實行這樣那樣的改良來緩和社會矛盾,阻止階級鬥爭的大規模爆發。由於這種改良-包括北宋王安石變法那樣時間較長、規模較大、方面較廣的改良——不能觸動封建制度的基礎,不能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力量,不能克服本階級中反對派的反對,因而往往以失敗的悲劇性結局而告終。

在中國封建社會,只有急風暴雨般的農民革命戰爭,才能卓有成效地調節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避免社會生產力在嚴重的社會危機之中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封建社會的被統治階級——農民階級不是新的生產方式的代表者,但是由於農民階級遭受封建制度的極為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這種階級地位決定了它同封建地主階級、封建制度是根本對立的。

古代史:從封建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看農民革命戰爭的歷史作用

因此,在這一時期,農民階級是最基本革命階級;農民階級的革命要求,代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基礎變革的要求。正是在農民階級的革命要求這種社會背景上,引發了急風暴雨式的農民群眾大發動,不斷衝擊著封建制度和封建地主階級,解決著封建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某些方面、某些環節上與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基礎變革的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簡言之,也就是不斷改造著封建統治,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封建社會從一個發展階段發展到另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封建社會的前期和中期雖然是封建制度發生量變的階段,然而其中也包含了部分的質變。這種量變和部分質變都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都是社會基本矛盾不斷激化,又不斷透過農民革命戰爭而得到調整的結果。封建社會後期,是封建制度解體和資本主義因素成長的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了十六世紀,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因而起步跨入封建社會後期的門檻。

封建生產關係成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封建統治階級所實行的一整套極為嚴密而頑固的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制度,沉重地壓抑著資本主義因素的產生和發展。

在明代和清代(一八四O年以前),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的矛盾,農民階級仍然是最基本的革命階級。代表新生資本主義幼芽的社會力量一城市市民階層還很弱小,沒有形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只能作為農民階級的追隨者參加農民革命戰爭,或者自發地舉行反抗封建剝削壓迫的鬥爭(如手工業工人、城市貧民、工商業者的市民運動,礦徒暴動等),與農民革命鬥爭相配合、相呼應。

古代史:從封建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看農民革命戰爭的歷史作用

正因為這樣,在這一階段爆發的農民革命戰爭仍舊屬於舊式農民革命的範疇,但在某種程度上又反映了社會階級關係變化的新特點,反映了正在醞釀著的社會大變動的某些徵兆。農民階級不能根本解決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完成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這個歷史任務只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才能完成,但是,無庸置疑,農民階級是動搖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開闢道路的決定性力量,並且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主力軍,在先進階級的領導下,終於把封建制度掃進了歷史的墳墓。

應當指出,農民革命戰爭既然是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因而社會基本矛盾的發展變化,不僅僅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性

,而且制約著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農民革命戰爭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不同的特點和水平、不同的意義和作用,從而又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農民革命戰爭的發展階段性。

結語

社會基本矛盾的發展與變革,決定著整個社會發展的歷史程序,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中國封建社會從一個發展階段發展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歷史過程,同時又是中國農民階級對封建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不斷深化,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不斷提高,革命鬥爭經驗不斷積累,農民革命戰爭從低階階段發展到高階階段的歷史過程。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性同農民革命戰爭的發展階段性基本上是一致的。農民革命戰爭的歷史作用正是這種發展階段性的一個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