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民以食為天:在古代,每逢饑荒時人們為何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

作者:由 南書房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0-08

司農仰屋是什麼意思

引言

近日,在雲南省普洱市的寧洱縣,大批竹蝗蟲席捲而來。眾所周知,蝗蟲所至之處,必然“寸草不生”!鋪天蓋地的竹蝗蟲使養殖竹林遭了殃,其中,村民張昆養殖的4000畝竹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但今非昔比,得到訊息之後,相關部門隨即派出了10架無人機,對蝗蟲進行清剿,經過8天的持續防治,數百噸竹蝗蟲橫屍遍野,竹林也得以恢復生機……在古代,倘若提及“蝗蟲”二字,農民們皆面如土色、驚恐萬分,蝗蟲對莊稼的破壞力有目共睹,由於沒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古代鬧蝗災的頻率十分高,“民以食為天”,這時候,黎民百姓則首當其衝,成為了饑民餓漢。

民以食為天:在古代,每逢饑荒時人們為何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

01

我們可能從老輩子的口中聽聞,在上世紀中期百姓生活物質尚十分匱乏的年代,每逢饑荒,百姓們食不果腹,只得去大山中挖野菜、摘野果吃,嚴重的時候甚至要啃樹皮、吃土了。我們在感慨如今生活之向好的同時,不少人也許會感到疑惑:為何鬧饑荒時,百姓們不去打漁打獵,而選擇啃樹皮為食呢?其實,真實情況遠不如大多數人所想的那樣簡單!

不論從哪個朝代論,我們都能發現,古代百姓多以種植業為生,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一向如此。在中原地區,農民以農耕業為主,對下水捕魚上山打獵一事自然是沒有經驗。

古人常常將打獵稱為“打打牙祭”,從中可知,古人將上山打野味一事更多地當成了娛樂消遣、時而換換食物口味的生活方式。

民以食為天:在古代,每逢饑荒時人們為何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

毋庸置疑的是,古代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不論是上山還是下水,更高的危險性也悄然而至,例如深山之中,野獸攻擊居民的事件時有發生,相比於勇猛好鬥的遊牧部落,處在中原大地的百姓沒有強健的體魄與鬥獸、捕魚的生活經驗,自然只能乖乖地耕田種地。

退一步而言,就算存在掌握打獵捕魚技巧的農民,他們就能在饑荒中“高枕無憂”了嗎?顯然不能。

在古代,雖說百姓的生活多靠農耕業,但卻不能說是以偏概全——仍然存在漁民或獵人靠自己的技藝謀生,試問到了司農仰屋的地步,連獵人與漁民這些“專業人士”尚不能靠技藝謀生,那麼不具備專業技術的百姓還能靠此另謀生路嗎?

因此,饑荒之時,要黎民百姓上山打獵、下水撈魚都不現實,倒不如省點力氣。

民以食為天:在古代,每逢饑荒時人們為何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

02

除此之外,古代的饑荒多“天災”所為,這些天災包括了洪水、乾旱、蝗災等等,這些災害多導致水源被破壞,而在古代,影響莊稼收成的最大因素便是水源。

水是生命之源,《西遊記》中第87回中提到:“鳳仙郡三年無雨”,我們觀看《西遊記》影視劇也可以從中發現,在水資源匱乏之時,萬物是毫無生氣的,百姓垂頭喪氣,無精打采,哪來的力氣捕魚和打獵呢?

於是,百姓更願意吃一些隨處可見、尋找起來方便的樹皮、觀音土等充飢……觀音土即為細膩的黏土,色白如同麵粉質地,就連老一輩人都在飢餓難耐之時以此充飢,更何況古人呢?但觀音土卻有一缺點,易漲肚而不消化,古人吃觀音土往往只是為了解決空腹感,但觀音土毫無營養價值,可以導致便秘。故有關觀音土有一句俗話:“不吃餓死,吃了撐死”。

民以食為天:在古代,每逢饑荒時人們為何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

其實,常人不瞭解古代的生活環境,發出“為何在饑荒時選擇啃樹皮而不打獵打漁”的疑惑並不奇怪,事實上,就連晉惠帝也有著同樣的疑惑——“

百姓無慄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作為一國之君,晉惠帝的昏庸在此言論中一覽無遺……歷史上,晉惠帝昏庸無能,無心參政,心狠手辣,虛情假意,遭到外界的一致批評。曹魏尚書衛覬之子衛瓘曾評價晉惠帝曰:“此座可惜!”

民以食為天:在古代,每逢饑荒時人們為何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

結語

在這個世界上,饑荒仍屢見不鮮。自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以來,時至今日,我國已全面解決了“吃不飽”的問題,但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許多貧窮落後的國家,有著許多無辜的百姓,他們依然在為“溫飽問題”而苦苦掙扎……希望我們每個人能夠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節約糧食,為實現全世界“吃飽”作出自己的貢獻!

文|南書房|歷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