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外太空的莫扎特》以小孩的視角去看,還是很不錯的一部電影的

作者:由 大安三哥追劇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0-18

以小孩視角有什麼好處

挑了部兒童奇幻片《外太空的莫扎特》。

作為一個多歷世事的八零後中老年朋友,看這種為小朋友們準備的電影,我們當然心如止水,但看旁邊七歲的小女孩就看得特別歡快,觀影過程中,幾次都跟他爸爸說:

爸爸好好看,你挑的這部好好看。

《外太空的莫扎特》以小孩的視角去看,還是很不錯的一部電影的

一開心地笑起來,她兩隻眼睛就眯成一條縫,由於門牙剛剛掉落,新牙還未長出,笑容在銀幕的光線下,配上脆脆的聲音,一時充滿了童稚。

一直到電影散場,她還意猶未盡,邊出影院邊講,我還沒看夠呢,我還要看。

那位感覺這趟陪女兒陪得十分值當了。

但我今天去翻豆瓣時,嚇一跳,發現這片居然只給打了5。0分,我很疑惑為什麼只有5。0分呢?

嗯,這是個好問題。

我又仔細想了想,覺得這片確實給打低了,為了這部電影和小朋友,也得說幾句。

覺得打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片其實不是為大人拍的,他是拍給15歲以下的小孩看的,成人看會覺得低幼,許多人是用成年人的眼光來批判兒童奇幻,產生了期待不對稱。

就像我從小是看鄭淵潔的童話長大的,家裡曾經滿滿的全是他的書,小學時對他的每一本書都愛不釋手,但再叫現在的我去讀鄭淵潔,就沒那個味了,當然了,這也不耽誤我還是很喜歡鄭叔叔。

如果用兒童奇幻片來審視的話,《外太空的莫扎特》還不錯。

開篇前30分鐘確實不太好,略顯浮誇與生硬,父子倆吵架的臺詞不生動,缺少京腔那股市井味,黃渤的喜劇感出不來,不少場景的編排顯得不自然、吵鬧、嘈雜,跟真實生活有出入,演員們總給我一種1990年代,小孩上臺表演節目的僵硬感,不夠親切,初中部那麼多社團我也真沒在現實生活中見過聽過,現實生活中沒有的東西在電影裡出現,使電影和觀眾有了一定的心理隔閡。

《外太空的莫扎特》以小孩的視角去看,還是很不錯的一部電影的

大概看到前面20分鐘的時候,我還挺認可部分批評的聲音,也略感生澀、不舒適,像在看一群小孩裝大人那種不適感。

現實生活中初二的學生,比電影裡的更懂事一些,電影裡的孩子處理問題,確實更像在小學階段的反應。

有 在向長江七號和功夫足球致敬,卻缺少周星馳的放鬆感。

但電影進入到30分鐘以後,故事線順暢了一些,開始熨平了不適的節奏感,人物的形象也正常了許多,開始有了邏輯性,比如打了任小天50次的胖同學,從一個單一的壞同學形象,發展到密雲衛星站對亡母的想念舉動,性格逐漸豐滿;任小天和父親從衝突到和解,雖然談不上多高的立意,也是電影劇本最常見的父子間感情線,不過收放情感穩定性較好。

後面因為情節緩慢補強,部分人物形象圓回來了,連那個讓人一直感到浮誇的校園追星團,舉著追星牌滿場跑的小胖妹,也慢慢能接受了。

甚至能看出一些荒唐感。

故事的想象力也還不錯,無論是踩著書本在北京上空飛奔,還是玩具飛船劃過大褲衩和長城,還有任小天透過外星寶寶給予的能力,用聲音感受世界這幾段,總讓我有一種看鄭淵潔童話的熟悉味道。

同陳思誠過去的電影比較,這片是稍弱一些的,像《唐人街探案1》裡,明快的節奏和富有想像 力的轉場,在這片就相對少些,故事線會突然來一段即興發揮,破壞了觀影順暢度,細節還做得不夠,比如三個小孩在長城上睡著了,他們的睡姿太優雅,醒來的形象太端莊,人根本不可能蜷縮抱腿以這種睡姿度過一晚,這時候如果睡姿凌亂、形象邋遢,像韓國電影那樣來段白描,反而讓觀眾更有代入感和親切感。

如果你非要跟《E。T》、《龍貓》這種來比,那肯定有差距,《E。T》那年代特效很差,主要靠跟生活貼近的溫情笑料來打動人心,《龍貓》不談畫工,也靠奇幻想象下的鄉下生活和家人溫情填充情緒,《外太空的莫扎特》部分特效場景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飛船飛過北京天空時的景象就頗瑰麗,但在情感推動上比過去的優秀作品確實要弱一些。

不過我們分析事物,既要橫向比較,也要豎向比較,才知道這項事物具體的座標在哪裡。

如果將參照物都比對一下,會發現《外太空的莫扎特》也還算不錯。

在電影領域裡,中國青少年能看到的電影,都是清一色好萊塢的《哈利波特》、《侏羅紀公園》這種,能反映中國當代青少年生活的幾乎沒有,有關聯的兒童奇幻《長江七號》都是14年前的作品了。

再往前推就是1988年的《霹靂貝貝》,這個年代也太古遠了,你讓現在的零零後小孩想 像1988年是什麼樣子,他們完全沒有概念,這種已經是老古董,沒必要講了。

也就是最近三十年,中國兒童/青少年奇幻也就一部《長江七號》、一部《外太空的莫扎特》,題材十分稀缺,能給中國的小孩們在暑假裡,看到親切的中國現代兒童奇幻,是十分稀有的。

另外《外太空的莫扎特》,還保留了大量中國當代童話裡才有的特點,給人十分熟悉的傳承感。

中國的當代童話故事,由茅盾等人開始逐步摸索,其實已經形成了自己“兒童浪漫主義”的獨特風格,陳思誠對這種風格似乎十分熟悉,熟悉到電影就是在用新的外星萌寶故事,包裝八十年代的懷舊童話。

《外太空的莫扎特》以小孩的視角去看,還是很不錯的一部電影的

我們的童話故事是從內向外,注重兒童本身的視角,西方的童話故事是從外向內,注重故事的情節驅動。

中國張天翼的《寶葫蘆的秘密》,鄭淵潔的《十二生肖》、《皮皮魯與魯西西》,任溶溶的《一個天才的雜技演員》等等,一代代童話作家講究離奇的冒險、天馬行空的想象,再重新迴歸到現實,找到應對現實生活的方式,或者對成年人的世界進行嘲諷。

中國傳統的童話觀,是當兒童或青少年主角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這時候就會有外部世界的奇幻力量到來,推動故事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主角完成自我成長,最後神秘力量消失,主角和世界達成和解。

《外太空的莫扎特》便是任小天和父親在興趣選擇上發生衝突,外星萌物前來幫忙,任小天解決了父親對他的鋼琴期待後,雙方還是無法和解,最終爆發大沖突後才互相體諒,這時候神秘力量便自動消失,父子之間相互妥協。

這種從任小天視覺出發,歷經奇幻再和解的歷程,是典型的中國童話創作模式,不過陳思誠做了多線延伸,中間另摻雜了朋友、同學、教育方式等各種輔線,使故事更熱鬧非凡。

電影的笑料和各種特效,就夾雜在這些輔線裡頭,比如飛石登水塔,比如凌空接小胖,比如長城上空的3D星空投影。

在故事結尾面對講四川話的女大反派,也是透過打打鬧鬧的方式來解決,這也是中式童話裡講究的寓教於樂,不居高臨下教育小孩,而是讓小孩從玩鬧中獲取快樂和認知,戰勝困難,完成自我成長。

所以本質上,《外太空的莫扎特》是沿著中國傳統童話作家的主線,再用電影的方式重新講了一遍,陳思誠並不是像豆瓣評論說的那樣胡亂瞎搞,而是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論的。

在電影院觀影過程中,我一直在觀察女兒的反應,中間她有好幾次笑得特別開心,因為對她來說,有些成人覺得不舒服的細節處理,在一個七歲小女孩眼裡是不重要的,她獲得中國傳統童話的快樂,這種模式也是好幾代人慢慢打磨出來,才由文字第一次轉向了大螢幕,儘管這種快樂還不完美。

看到豆瓣上對於這部電影的評論,我是覺得過於苛責了,也忽略了電影偏兒童化的設定,至少我在電影院能聽到孩子們此起彼伏的笑聲。

孩子們從中獲得了快樂,就足夠了。

最後做一個總結,《外太空的莫扎特》不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兒童奇幻,但因為有中國傳統童話路線的底子在,作品是有一定的質量保證的,而且作為難得的探索作品,許多地方是值得肯定的。

下班後帶著自己的孩子去影院看這部作品,聽一聽孩子快樂的笑聲,給孩子童年留下一段開心的回憶,不就是家長最大的滿足嗎?

還是值得帶著小孩,一起去電影院度過這兩小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