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劉伯溫:功成身退卻難以善終

作者:由 sky秦頌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0-21

應天順人誰提出的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生於1311年,其家庭為一耕讀傳家的正統地主家庭。祖父這一代,曾做過南宋的太學上舍,博學多智,通曉天文地理,為人正直仗義,曾經組織過反元起義。劉基自小耳濡目染,樹立了建功立業的大志,也造就了他剛正不阿、疾惡如仇的性格。

劉伯溫:功成身退卻難以善終

劉基肖像

據載,劉基才華出眾,自幼就顯露出來,尤其他擁有過目不忘的能力,實在令人吃驚。劉基的住處附近有一家書店,劉基上下學經常路過。一天,他看到一本天文方面的書,隨手翻閱了一遍,第二天再來讀書時,竟能將前一天讀過的那本天文書背誦下來。書店主人十分欽佩,就想把那本書送給他,劉基說:“書已在我胸中矣,書本已對我無用了!”

雖是天資聰穎,但劉基的青年時期是十分坎坷曲折的。他於1333年考中了進士,其後被授為江西高安縣丞。在元朝任職期間,因痛恨官場的黑暗,先後三次辭官。

劉伯溫:功成身退卻難以善終

劉基居所遺址

當時,元朝的政局動盪不定,統治者橫徵暴斂,盤剝百姓,農民起義的烽火遍地燃起。在這種情況下,有識之士或是蓄勢待發,或是適時而起,極少有人為元朝的統治者賣命。劉基他雖在元朝做一個輔佐縣令的小官,但他並不是死心塌地地為元朝著想,而是十分注意收集各方民情,瞭解社會時事。後來因為不願阿諛奉承,棄官回家,於1340年回到青田老家,做起隱士來。

由於劉基的學問品才已廣為人知,浙江行省又讓他擔任儒學副提舉的官職,劉基覺得也許這一官職比較適合於自己的特點,便即到任,誰知到任一看,天下官場一片黑暗,他無法改變自己的性格,對一些不法現象仍是憤加指責,其結果當然是得罪了許多人,很多人彈劾他超越職責範圍,多管閒事。於是,劉基又一次憤而辭官。

1351年前後,方國珍兄弟時降時反,佔據南方沿海地區,很難剿滅,也更加深了沿海一帶百姓的災難。元朝官吏自己無能,想起劉基是一人才,便任命他為浙東元帥府都事。他主張實行分化瓦解之策,即只拿方國珍兄弟,餘者不問,此佈告一出,方國珍的軍心立刻不穩。原來,方國珍多行不義,其部下多是被他脅迫,本不願為他賣命,見了佈告,就想離之而去,方國珍再次接受了招安。這也罷了,令人氣憤的是劉基捱了一頓訓斥,說他是擅作威福,傷了朝廷愛民好仁之心,於是他又憤而辭官。1358年,這是他第三次辭官,又回到了青田老家。

劉伯溫:功成身退卻難以善終

劉伯溫

此時的朱元璋在郭子興死後,勢力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他接受了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正確建議,避開了元朝的鋒芒,迅速壯大起來。朱元璋重視人才的培養,每到一處必訪求當地的賢達,羅致帳下,以為己用。佔據處州以後,朱元璋得知劉基正在青田老家隱居,便專使往請。劉基雖也早已聽說朱元璋的名聲,但經歷20多年官場的黑暗,多少有點心灰意冷,不願再出山了,所以,他拒絕了朱元璋的第一次邀請。朱元璋並未氣餒,再派手下前往邀請,並備以重禮書信,極言求賢若渴之情,再加上手下人對朱元璋的雄才大略、鴻鵠之志的一番描述,劉基終於被感動。於是,劉基說:“我過去曾在西湖閒住,見西北方向有天子之氣,十年之後應當在金陵。現在朱氏創業興旺,又禮賢下士,應天順人,將來必有大成。”在朱元璋先後三次邀請下,劉基終歸成為朱元璋的幕僚。

在見到朱元璋之後,他立刻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朱元璋聽了,興奮不已,認為劉基未到軍中,就已把天下大勢看透,實在是不世之才,立即下令修建禮賢館,把他待為上賓,引為心腹知己。

劉伯溫:功成身退卻難以善終

朱元璋

當時,東南有張士誠,西北有陳友諒,兩支軍隊的勢力都比朱元璋強大,都想消滅朱元璋,因此,朱元璋的軍隊雖勢頭正猛,但仍處在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中,怎樣對付張士誠和陳友諒,就成了朱元璋的當務之急。策略正確,就可能繼續發展,要是錯了弄不好,就會被張、陳兩支軍隊吃掉。基於這兩面夾擊的狀態下,劉基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劉基說:“明公佔據了金陵,甚得地勢之便,但東南有張士誠,西北有陳友諒,多次騷擾侵凌明公。如此看來,要想取得天下,當務之急,先除此二人!”朱元璋正在考慮這一問題,卻十分犯難,不知如何是好,就皺著眉頭對劉基說:“這兩人勢力強大,怎樣才能剿滅呢?”劉基說:“抵禦敵人,應當權衡緩急,用兵應當有先後次序,如今應當先對付陳友諒,後收拾張士誠。”朱元璋說:“張士誠弱小而陳友諒強大,諸將多認為應當先除弱者,剪除陳友諒的羽翼,而且先弱後強,是用兵的常法,先生何故舍弱而圖強呢?”劉基說:“如今之勢,不可拘泥於兵法。張士誠只是一心守漢罷了,他胸無大志,只求自安,不願多事,如果你集中力量攻擊陳友諒,他也不會乘虛攻金陵,不敢輕舉妄動。而陳友諒劫主稱帝,時刻惦記著金陵,且佔據長江上游,可以順流而下。他野心勃勃,企圖掃蕩群雄,因此他才是目前最主要的敵人。如果你集中兵力對付張士誠,陳友諒趁虛而入,明公還有退路嗎?如果先滅陳友諒,則張士誠的存亡全操於我手,還有何懼呢?先滅陳,後掃張,繼而西攻陝西,北上大都,天下豈不可定了嗎?”

劉基這一番話,不亞於諸葛亮的“隆中對”,朱元璋按照劉基這一策略,先於鄱陽湖消滅了陳友諒,後於蘇州大敗張士誠,由此平定了天下,建立了明朝。

劉伯溫:功成身退卻難以善終

鄱陽湖戰役形勢圖

在奉韓林兒為小明王問題上,劉基與朱元璋等人的看法完全不同。1361年正月,朱元璋在金陵中書省設座,遙拜小明王,劉基獨傲立不拜。朱元璋問其故,劉基說:“韓林兒雖是韓山童(紅巾軍重要首領)之子,但自身並無建樹,只是一個牧童罷了,且他姓韓不姓趙,卻詭稱宋裔。宋亡已久,人心不歸,何必要假借前代年號?大丈夫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擺脫別人的牽制。如果繼續尊他的名號,將無以自立。”朱元璋當時並未表態,後來因救韓林兒而差點被陳友諒趁虛而入,才愈加相信劉基的話。最後,朱元璋乾脆殺了韓林兒,自樹一幟。這在當時看來,也是一個正確的策略。

劉基在明朝的開國過程中功勳卓著,但他心志並沒有發生改變,在開國後仍堅持自己的一貫主張,要求“以仁治天下”。朱元璋向劉基請教如何治國治民,劉基說:“生民之道,在於寬仁。”他還仍然保持著剛正不阿的性格,對於文臣之首的李善長,他也毫不通融,不顧李善長的求情和威脅,毅然處死了李善長的親信、貪汙犯李彬,引起了朝野震動。後來,他敵不住李善長的攻訐陷害,乾脆辭官歸家賦閒。劉基極有知人之明,他深知朱元璋生性多疑,外寬內忌,所以不去置身仕途,而是儘量遠離朝堂。而後遭胡惟庸陷害,憂憤成疾,於1375年去世,享年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