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孔子,一個積極實踐的理想主義者,影響至深致遠

作者:由 夢想楚然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2-29

讀理義書出自哪裡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前551年,卒於前479年,春秋末魯國陬邑昌平鄉闕里(今山東曲阜縣東南)人,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一個積極實踐的理想主義者,影響至深致遠

孔子的遠祖是商代貴族的後裔,祖上原是宋國的貴族,先輩孔父嘉和華氏成為政敵,曾祖孔防叔為了躲避華氏的迫害逃亡到魯國。孔子出世時,他的家族已經破落貧賤了。正因為如此,他與下層社會接觸較多,知識面較廣,他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又說:“博學而無所成名。”據說他自幼喜歡傳統的禮儀制度,常與小朋友演習典禮儀式。他十五歲時就立下了學習的志向,決心學習關於社會人生的根本道理。然而為了謀生他曾作過魯國執政季氏家的“委吏”,管理帳目。又作過公家的牲畜管理員“乘田”,工作很負責。

孔子,一個積極實踐的理想主義者,影響至深致遠

三十幾歲時,孔子開始以講學為業,他是最早創立私學的人之一,是第一個大規模招收弟子的教育家。他主張“有教無類”,招收學生不考慮其社會地位,他的學生中既有貴族子弟,又有許多貧賤之士。傳說他一共收過3000弟子,其中成就突出的就有72人,如子路(仲由)、子貢(端木賜)、子淵(顏回)、子游(言偃)、子夏(卜商)都是佼佼者。孔子曾整理上古的文化典籍,並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書教授弟子。孔子的教育重視德行的培養,性情的陶冶,鼓勵學生聞道濟世。他經常與學生討論社會政治問題。在幾十年的政治、教學實踐中,孔子及其弟子逐漸形成了一個頗具影響的儒家學派,揭開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序幕。

孔子,一個積極實踐的理想主義者,影響至深致遠

孔子是很重視參與政治活動,以便實現自己強烈的政治抱負的。然而直到50歲,他才擔任了魯國的中都宰,很快又被提升為司空、司寇。最後當他認清貴族統治者是不允許他徹底實施自己主張時,就率弟子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14年遊說72個執政者,宣傳自己的政治見解,終不見用。晚年回到魯國後以全力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直到病亡。

孔子,一個積極實踐的理想主義者,影響至深致遠

孔子治學,講求“述而不作”,在解釋“六藝”過程中闡述自己的思想。他蒐集了魯、周、宋、杞等國的文獻,整理出《易》、《書》、《詩》、《禮》、《樂》、《春秋》等六種書。漢代把這六書稱為“《六經》”,而把孔子和其它諸儒解釋經義的文字叫做傳。有關孔子的思想資料主要儲存在《論語》中,《論語》是弟子對孔子言行的一本記錄。《春秋左傳》中也記載了孔子的一些言行。在孔子思想中關於“禮”、“仁”、“中庸”的闡述是主要內容。他自青年時代就推崇周禮,30歲以後曾到處考察三代禮制,最後得出結論:只有繼承並發展了夏禮、殷禮的周禮最豐富多彩,應當發揚,故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載!吾從周。”。為此他提出了“克己復禮”的思想。

孔子,一個積極實踐的理想主義者,影響至深致遠

仁學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涵義,孔子自己解釋為“愛人”,曰:“仁者愛人。”他把“仁”作為人際關係的崇高倫理準則,並要求人們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還認為,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適當的標準,即“中”,既不過分也非不夠。而善於運用“中”這一標準的作法,就叫做“中庸”。所以“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所謂不偏不倚的辯證思維方法。不過,這一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往往有兩種可能:在事物相對穩定發展時,“中庸”有利於事物的平衡發展;在事物發展的劇烈變革時期,“中庸”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孔子思想能在後代久遠流傳,並在一定程度上締造了華夏民族的共同心理,是值得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