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中國古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5種,為什麼西方也一樣?

作者:由 黃風大王講文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12

綱紀未舉的舉是什麼意思

這其實只是一個巧合而已,當然,翻譯也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相信很多人都是先知道西方有公爵、伯爵這些,然後回過頭來看中國歷史,發現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有這五等爵位,所以很多人就都混亂了,怎麼兩邊兒的爵位都一樣。

中國的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的定型是在西周時期。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取消帝號,自稱為王,而在王位之下,就是上面說的這五等爵位。這五等爵位也被後世的王朝所沿用,只不過後世沿用的不止是這五等爵位,還有王爵。

中國古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5種,為什麼西方也一樣?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自從秦始皇稱皇帝之後,王這個稱呼就成為了帝位之下的最高爵位。而且又經常被分為親王、郡王兩個大的等級。所以,封建帝制時代的爵位至少有六種:王、公、侯、伯、子、男。

在西方,中世紀的時候,國家都是被教皇所統治的,教皇底下是各個國王,國王底下就是這五等爵位。

我們先人在翻譯西方爵位的時候,估計是發現他們剛好也是五等爵位,所以就按照中國古代的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的名字來稱呼他們。

那麼,為什麼現代的人,談到這五等爵位,先想到的是西方,而非中國古代呢?

中國古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5種,為什麼西方也一樣?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最主要的是,西方人的稱呼比較少,能彰顯他們地位的往往就是爵位,所以經常就以爵位相稱。而在中國古代,情況要複雜得多。

首先,中國古代的爵位,很多隻是一個榮譽稱號。

古人被封爵,要麼就是皇親貴胄,要麼就是立了功勞的大臣及其子孫後代。你所封的爵位可以顯示你的社會地位,但不代表你的個人實力,不代表你對社會的影響力。我們覺得一個古人很厲害,往往是因為他身居的職位、或者他的具體事蹟、所立的功勞來判斷的,而不是基於他的爵位。所以,我們更容易記住的是一個人的職位,而不是他的爵位。如果你繼承了你祖宗的爵位,但是你能力平平,對當時的社會沒有任何影響,那你可能連被寫進史書的資格都沒有。

中國古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5種,為什麼西方也一樣?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其次,中國古代的爵位稱呼較為複雜,不是隻叫公爵、伯爵就行。

我們看古代的書,經常可以看到護國公、陳國公等等稱呼,這個其實就是公爵的稱呼。只不過,我們並不是乾巴巴地只講公爵這兩個字,我們一般會在前面加上具體的稱謂、或者封號,這樣才能區分誰是誰。畢竟,中國的人口多、官員多,封爵的數量肯定也多,西方那些國家跟我們沒法比。如果都稱呼公爵,那聚在一起的時候,那麼多人,誰知道你叫的是哪個。

所以說,我們的叫法會更加複雜,而這也就弱化了公爵、伯爵這幾個詞語在我們腦海中的印象。這就導致很多人都以為公爵、伯爵這五等爵位是西方來的,屬於舶來品。但實際上,我們只是在翻譯的時候,套上了西周時期制定的這五等爵位的名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