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自古以來的道理,說出人性現實

作者:由 文物說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15

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中國的傳統文化從先秦時期甚至更早以前就流傳下來,一直到今天,傳統文化都還是海外其他國家認識中國的一個接觸口,更是有很多外國友人痴迷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有不少人致力於發掘中國的民間文化,比如俗語。俗語是在民間流行的通俗語句,是由群眾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的一種民間文化,俗語一般都有很深蘊意,句式簡短,有些還帶著方言性質,但這並不影響俗語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俗語的魅力所在。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自古以來的道理,說出人性現實

俗語中常道:“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整句話看起來是有些俗氣,但道理卻是顯而易見的。我們都知道,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但在城市和農村,狗卻是不一樣的作用,在農村,狗是一種很常見的動物,人們用狗來看家護院,而在城市中,狗大多數都是當成寵物的,所以在養狗這方面上,城市和農村也是有所不同的。這俗語中的前半句,說的就是農村的養狗方式,既然在農村中,狗是作為一種勞動工具而存在的,那就不能像在城市中一樣嬌生慣養,因為看家護院是它的責任,所以人們首先考慮的是它的實用性,訓練的時候就會從它的本性下手,讓狗明白主從地位,所以狗才會言聽計從,而所謂的“餵狗別餵飽”不是說不允許狗吃東西,而是指代不能對狗太好,因為它需要發揮出它的作用,對它太好,就會讓狗產生同級,或者它才是主人的想法,自然就不會幫看家護院了。

這後半句就更加明顯地表達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了,前一句只是這後一句的過渡句,老祖宗勸我們:不要對人太好。關於這樣的勸告,在歷史上也並不缺乏教訓。很多初學歷史的人,可能都對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很熟悉,但卻對這臥薪嚐膽之前的事情一知半解,在勾踐淪為吳國的俘虜之前,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糾纏還要從夫差的父親闔閭說起。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自古以來的道理,說出人性現實

公元前四九六年,當時的吳王闔閭下令討伐越國,原因是闔閭在攻楚時相鄰的越國常常襲擊騷擾,闔閭煩擾不堪,於是雙方在欈李(今浙江嘉興西南)展開了一場大戰,越王勾踐先以敢死軍衝擊吳軍,又用“罪人之行”在陣前“自刎”來激勵將士,越軍士氣高漲,最終吳軍大敗。越國的名將靈姑浮用戈追擊闔閭,傷到了闔閭的大腳趾,闔閭退軍,死在了離欈李七里的陘地。

闔閭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任命伯嚭為太宰。夫差為了報父親的仇,整頓軍馬,積極備戰,孫武和伍子胥也一同輔佐夫差,夫差還令人站在他出入的門口,每逢見到夫差,便發問:“爾而忘勾踐殺汝父乎?”夫差肅然起敬:“誓死不忘。”用這樣的方式來提醒自己殺父之仇未報。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自古以來的道理,說出人性現實

勾踐見此,自然也是不敢小看夫差,邊想著先發制人,公元前四九四年春天,勾踐率兵從水上向吳國進發,夫差此時也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就率領十萬精兵迎敵,以伍子胥為大將,伯嚭為副將,雙方大戰於夫椒,吳軍因為此前在欈李的失敗和吳王闔閭的死,誓死想要奪回這口氣,在伍子胥和孫武的策劃下,吳軍連夜布兵,左右夾擊,舉著火把,在黑夜裡迅速向越軍移動。

人未到聲先到,越軍士氣被打壓,軍心動搖,已經先自亂陣腳了,恰好此時颳起了北風,吳軍乘風而下,越軍逆風,無法迎敵,兵敗如山倒,越王勾踐只能率領五千兵甲,退到了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此時越軍已是強弩之末,還被吳軍團團包圍住了,越王勾踐不得已,只能向夫差求和,夫差原本已經不將吳國眼裡,差點就同意了勾踐的求和,這時伍子胥站出來說:“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夫差一語驚醒,談判又陷了僵局。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自古以來的道理,說出人性現實

勾踐知道求和這條路可能行不通了,就告訴群臣將士們,將自己的兒女都殺了,再把寶物玉器都燒燬,與吳軍決一死戰。在這樣的關頭下,越國的大夫文種經過一番打聽,對勾踐獻策,說吳國太宰伯嚭是個貪財又好色的人,且素來與伍子胥不合。吳王雖然敬畏伍子胥,會聽伍子胥的話,但對伯嚭更加親近,要是能在私下給伯嚭塞點錢幾個美女,讓其在吳王面前說點好話,那麼求和之事就能成。於是當天夜裡,文種就給伯嚭送去了一堆寶物和八個美女。

次日,文種再去見吳王夫差商量求和的事情,說如果夫差願意講和,勾踐會將所有的寶物都進獻給吳國,如若不願,勾踐就命將士殺死妻子孩子,焚燬寶物,同將士們與吳國拼命。語氣一點也沒有松,甚至還比第一次強硬了許多,伍子胥對越國求和的態度還是同第一次一樣,堅決反對和解,雙方僵直不下,誰也不肯讓步,吳王夫差心裡也很是糾結。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自古以來的道理,說出人性現實

這時一直沉默的伯嚭卻突然站出來幫文種說話:“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求何焉?”,意思就是說,古代討伐敵國,都是敵國臣服就可以了,今天越國已經臣服,還要苛刻的再要求什麼?夫差原本戰勝越國後,就已經不打越國放在眼中了,對伯嚭又很是信任,聽了伯嚭這樣的話,就被迷惑了,於是答應了勾踐的求和,撤走了圍住會稽的大軍。

但夫差為了羞辱勾踐,要求勾踐親自前往吳國,勾踐在吳國佯裝順從,為夫差當牛做馬,加之文種不斷賄賂伯嚭,讓伯嚭在夫差跟前說好話,夫差一向對伯嚭的話堅信不疑,兩年後,夫差當真認為勾踐屈服於他,將勾踐放回了越國。

伍子胥在知道夫差答應勾踐的求和後,就憤慨道:“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伍子胥就是神預言,勾踐從吳國回到越國,就立志要洗刷恥辱,於是就有了後來我們廣為人知的“臥薪嚐膽”這個典故,公元前四七三年,進攻吳國,將夫差困於姑蘇山上,大敗吳軍。夫差這才意識到,自己當初對伯嚭太好,輕信伯嚭,卻疏遠伍子胥,不聽忠言,最終以布蒙臉,拔劍自刎。

這個典故就告訴我們,不要輕信他人的表面,一味地對他人好,最終只能自食惡果,夫差原本勵精圖治,戰勝越國報了殺父之仇後,已經算是築成了自己的豐功偉業,但他太過於輕信伯嚭,在古代社會,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君臣之間是要有所界限的,夫差以為自己對伯嚭好,盡到了君對臣的禮儀,伯嚭就會因此感激他,但事實卻與此相反。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自古以來的道理,說出人性現實

對於夫差來說,伯嚭提出答應越過的求和,是依照古人的禮儀,和幫助他解決了這個難題,但對於伯嚭來說,只是接受越國的賄賂和在夫差耳邊吹一吹風,夫差以為伯嚭是合格的臣子,但實際上,伯嚭是一條毒蛇,農夫與蛇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對別人的幫助和信任應該有一個限度,有的人很貪婪,你一再讓步,他反而會要求的越多,有一天你不再對他提供幫助了,他反而怪罪於你,殊不知,你已經對他千般好了。

常言道:“人心是相互的”,但現實卻是人心往往不能換來人心,人性是最難琢磨的東西,一味對別人好,最終只會讓自己變得廉價,所以俗語中才會說:“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在這個世界上,並沒有這麼多的將心比心,上面說的夫差和伯嚭就是一個例子,夫差對伯嚭足夠好了吧,凡是徵求伯嚭的意見,對伯嚭的話深信不疑,可最終害了他的人就是伯嚭。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牢記這句俗語,我們可以對人有善意,但這善意不能滿,更要學會分清生活中的這些不壞好意的人,我們可以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但不能成為一個愛心氾濫的人。